《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

導讀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璀璨瑰寶,是中國幾千年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雋永,邏輯嚴謹縝密。本書大約成於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比歐洲克勞塞維茨寫的《戰爭論》還要早2300多年。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後人尊稱為孫子、孫武子。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打仗的將領,他從小就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與後來孫武軍事方面的成就是分不開的。

在公元前517年前後,正值18歲的孫武,毅然決定離開齊國,投奔吳國而去,孫武一生的事業就在吳國展開。他在吳都郊外隱居之時,一邊澆園耕種,一邊著述兵法,最終著成兵法13篇。這13篇兵法,講的全都是如何克敵制勝的戰場謀略,全書的構成嚴謹縝密。書中有着豐富的辯證思想,如敵我、主客、強弱、眾寡、勝敗、攻守、得失等。《孫子兵法》就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總結其戰略戰術的。這中間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孫子兵法》談戰論兵,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歷代軍事家廣為推崇,書中的很多謀略、典故,在中國都是婦孺皆知。《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理論體系、變化莫測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思想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享有極高的聲譽。

《孫子兵法》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來的兵家書籍大多受到它的影響。該書被翻譯成英、法、俄、德、日等29種語言在全世界出版發行,很多國家的軍校還把它列為必學教材。據報道,在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曾多次研究《孫子兵法》,借鑒其中軍事思想以指導戰爭。本書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國人不可不讀的一部經典著作。

目錄

始計篇

作戰篇

謀攻篇

軍形篇

兵勢篇

虛實篇

軍爭篇

九變篇

行軍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間篇

始計篇

【原文】

孫子曰:兵①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②,校之以計,而索其情③:一曰道④,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令民與上同意者也⑤,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⑥。天者,陰陽⑦寒暑、時制⑧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⑨、死生也⑩。將者,智、信、仁、勇、嚴(11)也。法者,曲制(12)、官道(13)、主用(14)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15)。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16)?將孰有能(17)?天地孰得(18)?法令孰行?兵眾孰強(19)?士卒孰練(20)?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21)。

將聽吾計(22),用之必勝(23),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24),乃為之勢(25),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26)。

【註釋】

①兵:本義為兵械。《說文》:“兵,械也。”后逐漸引中為兵士、軍隊、戰爭等。這裏作戰爭解。

②經之以五事:經,度量、衡量。五事,指下文的“道、天、地、將、法”。此句意謂要從五方面分析、預測。

③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校,衡量、比較。計,指籌劃。索,探索。情,情勢,這裏指敵我雙萬的實情,戰爭勝負的情勢。全句意思為:通過比較雙方的謀划,來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

④道:本義為道路、途徑、引申為政治主張。

⑤令民與上問意者也:令,使、讓的意思。民,普通民眾。上,君主、國君。意,意願,意志。令民與上同意,意為使民眾與國君統一意志,擁護君主的意願。

⑥民弗詭也:不害怕危險。意為民眾樂於為君主出生入死而絲毫不畏懼危險⑦陰陽:指晝夜、晴雨等不同的氣象變化。

⑧時制:指春、夏、秋、冬四季時令的更替。

⑨廣狹:指作戰地域的廣闊或狹窄。

⑩死生:指地形條件是否利於攻守進退。死,即死地,進退兩難的地域;生,即生地,易攻能守之地。

(11)智、信、仁、勇、嚴:智,智謀才能。信,賞罰有信。仁,愛撫士卒。勇,勇敢果斷。嚴,軍紀嚴明。此句是孫子提出的作為優秀將帥所必須具備的五德。

(12)曲制:有關軍隊的組織、編製、通信聯絡等具體制度。

(13)官道:指各級將吏的管理制度。

(14)主用:指各類軍需物資的後勤保障制度。主,掌管。用,物資費用。

(15)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知,知曉,這裏含有深刻了解、確實掌握的意思。此句意思是說,對五事(道、天、地、將、法)有深刻地了解並掌握運用得好,就能勝,掌握得不好,則不勝。

(16)主孰有道:指哪一方國君政治清明,擁有民眾的支持。孰,誰,這裏指哪一方。有道,政治清明。

(17)將孰有能:哪一方的將領更有才能。

(18)天地孰得:哪一方擁有天時、地利。

(19)兵眾孰強:哪一方的兵械鋒利,士卒眾多。兵,此處指的是兵械。

(20)士卒孰練:哪一方的軍隊訓練有素。練,嫻熟。

(21)吾以此知勝負矣:我根據這些情況來分析,即可預知勝負之歸屬了。

(22)將聽吾計:將,作助動詞,讀作“江”(jiāng),表示假設,意為假設,如果。此句意為如果能聽從、採納我的計謀。

(23)用之必勝:之,語助詞,無義。用,買行,即用兵。

(24)計利以聽:計利,計謀有利。聽,聽從,採納。

(25)乃為之勢:乃,於是、就的意思。為,創造、造就。之,虛詞。勢,態勢。此句意思是造成一種積極有利的軍事態勢。

(26)因利而制權:因,根據,憑依。制,決定、採取之意。權,權變,靈活處置之意。意為根據利害關係採取靈活的對策。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軍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國家存亡的關鍵,是不可以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因此,必須審度敵我五個方面的情況,比較雙方的謀划,來取得對戰爭情勢的認識。(這五個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領,五是法制。所謂政治,就是要讓民眾認同、擁護君王的意願,使得他們能夠做到死為君而死,生為君而生,不害怕危險。所謂天時,就是指晝夜晴雨、寒冷酷熱、四時節候的變化所謂地利,就是指征戰路途的遠近、地勢的險峻或平坦、作戰區域的寬廣或狹窄、地形對於攻守的益處或弊端。所謂將領,就是說將帥要足智多謀,賞罰有信,愛撫部屬,勇敢堅毅,樹立威嚴。所謂法制,就是措軍隊組織體制的建設,各級將吏的管理,軍需物資的掌管。以上五個方面,作為將帥,都不能不充分了解。充分了解了這些情況,就能打勝仗。不了解這些情況,就不能打勝仗。所以要通過對雙方七種情況的比較,來求得對戰爭情勢的認識:哪一方君王政治清明?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哪一方擁有天時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夠貫徹執行?哪一方武器堅利精良?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公正嚴明?我們根據這一切,就可以判折誰勝誰負。

若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打仗就一定勝利,我就留下。假如不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打仗就必敗無疑,我就離去。

籌劃有利的方略已被採納,於是就造成一種志勢,輔助對外的軍事行動。所謂態勢,即是依憑有利於自己的原則,靈活機變,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原文】

兵①者,詭道也②。故能而示之不能③,用而示之不用④,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⑤。利而誘之⑥,亂而取之⑦,實而備之⑧,強而避之⑨,怒而撓之⑩,卑而驕之(11),佚而勞之(12),親而離之(13)。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14),不可先傳也(15)。

夫未戰而廟算(16)勝者,得算多也(17);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18)!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19)。

【註釋】

①兵:用兵打仗。

②詭道也:詭詐之術。詭,欺詐,詭詐。道,學說。

③能而示之不能:能,有能力,能夠。示,顯示:即言能戰卻裝作不能戰的樣子。此句至“親而離之”的十二條作戰原則,即著名的“詭道十二法”:④用而示之不用:用,用兵,實際要打,卻裝作不想打。

⑤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實際要進攻近處,卻裝作要進攻遠處;實際要進攻遠處,卻裝作要進攻近處,致使敵人無法防備。

⑥利而誘之:利,此處作動詞用,貪利的意思。誘,引誘。意為敵人貪利,則以利來引誘,伺機打擊之。

⑦亂而取之:亂,混亂。意謂對處於混亂狀態的敵人,要抓住時機進攻他。

⑧實而備之:實,實力雄厚:指對待實力雄厚之敵,需嚴加防備。

⑨強而避之:面對強大的敵人,當避其鋒芒,不可硬拼。

⑩怒而撓之:怒,易怒而脾氣暴躁,撓,挑逗、擾亂。言敵人易怒,就設法激怒他,使他喪失理智,臨陣指揮作出錯誤的抉擇,導致失敗。

(11)卑而驕之:卑,小,怯。言敵人卑怯謹慎,應設法使其驕傲自大,然後伺機破之。也有另一種解釋,是說己方主動卑辭示弱,給對方造成錯覺,令其驕傲。

(12)佚而勞之:佚,同“逸”,安逸,自在。勞,作動詞,使之疲勞。此句說敵方安逸,就設法使他疲勞。

(13)親而離之:親,親近。離,離間,分化。此句意為如果敵人內部團結,則設計離間、分化他們。

(14)兵家之勝:兵家,軍事家。勝,奧妙。這句說上述“詭道十二法”乃軍事家指揮若定的奧妙之所在。

(15)不可先傳也:先,預先,事先。傳,傳授,規定。此句意即在戰爭中應根據具體情況作出決斷,不能事先呆板地作出規定。

(16)廟算:古代興師作戰之前,通常要在廟堂里商議謀划,分析戰爭的利害得失,制定作戰方略。這一作戰準備程序,就叫做“廟算”。

(17)得算多也:意為取得勝利的條件充分、眾多。算,計數用的籌碼。此處引申為取得勝利的條件。

(18)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勝利條件具備多者可以獲勝,反之,則無擊取勝,更何況未曾具備任何取勝條件。而況,何況。

(19)勝負見矣:見,同“現”,顯現。言勝負結果顯而易見。

【譯文】

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術。能打,卻裝作不能打;要打,卻裝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處進攻,卻裝作要打遠處;即將進攻遠處,卻裝作要攻近處;敵人貪利,就用利引誘他: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備他:敵人兵勢強盛,就暫時避其鋒芒;敵人易怒暴躁,就要折損他的銳氣;敵人卑怯,就設法使之驕橫;敵人休整得好,就設法使之疲勞;敵人內部團結,就設法離間他。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發起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時採取行動。所有這些,是軍事家指揮藝術的奧妙,是不能事先呆板規定的。

開戰之前就預計能夠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獲得勝利的條件充分;開戰之前就預計不能取勝的,是因為等划不周,獲得勝刊的條件缺乏。籌劃周密、條件具備就能取勝,籌劃不周、條件缺乏就不能取勝,更何況不作籌劃、毫無條件呢?我們依據這些來觀察,那麼勝負的結果也就很明顯了。

作戰篇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①,馳車②千駟③,革車④千乘⑤,帶甲十萬。千里饋糧⑥,則內外⑦之費,賓客之用⑧,膠漆之材⑨,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註釋】

①凡:慣例。法:此法指一般的出兵規模、基本陣勢。

②馳車:快車,而不是重輜之車。

③駟:一車套四匹馬。千駟,一千輛這樣的車。④革車:重車,專運糧草和軍需物資的大車。

⑤乘:輛。

⑥饋糧:送糧食到前方。曹操註:越境千里。

⑦內外:內為後方大本營,外為前方戰場。

⑧賓客之用:各國諸侯使節來往的費用。

⑨膠漆之材:膠漆用於修繕和保護兵器。材:材料。

【譯文】

孫子說:出兵征戰的一般陣勢規模是:進攻用的輕型戰車一千輛,運衣糧等軍需用品的重型大車一千輛.穿戴盔甲的士兵十萬人。如果是越境千里去征戰,那麼從後方大本營到前方戰場的運輸費用、各經過國家諸侯之間的禮賓費用、用以維護修繕兵器的材料費用、供養馬匹和士兵的糧食,每日的消耗開支巨大.只有準備好這些,才能讓十萬士兵登上征程。

【原文】

其用戰也勝①,久則鈍兵挫銳②。攻城則力屈③,久暴師④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⑤,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⑥矣。故兵聞拙速⑦,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註釋】

①勝:短戰、速戰速決,如殲滅戰。

②鈍兵:使軍隊疲乏。挫銳:銳氣、激戰情緒受到挫傷,士兵沮喪。

③力屈:力量不夠。屈:窮盡。

④暴師:在異國他鄉作戰。

⑤殫貨:軍需糧草枯竭,經濟支持疲軟。

⑥善其後:保衛後方,防止內亂和後患。

⑦拙速:戰術上雖笨拙但追求速勝。

【譯文】

十萬之軍的征伐必須要求速勝。戰勢曠日持久就會使軍隊疲乏而失去戰鬥的激情。攻打敵人堅守的城池會使軍隊的兵力很快耗盡,長期在千里之外遠征會使國庫空虛。在兵力疲軟、戰鬥力低下而又缺乏軍需支援的情況下,各國就會乘機襲擊本土。國內雖有足智多謀的人,但因國家經濟枯竭,大量軍隊遠在千里之外,國家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所以,只聽說過雖然戰術笨拙但力求速戰速勝的戰例,卻沒有見過因為戰術精巧而故意延長戰爭時間的戰例。從來就沒有長期征戰而國家經濟仍不斷富強的先例。

【原文】

故不盡知①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註釋】

①小盡知:不完全、不全面地了解。

【譯文】

所以,若不全面了解長期用兵的害處,就不可能了解“兵貴神速”帶來的好處。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①,糧不三載②;取用於國③,因糧於敵④,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⑤,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⑥,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⑦。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⑧。百姓之費,十去其七⑨;公家之費⑩,破車罷馬(11),甲胄矢弩(12),戟楯蔽櫓(13),丘牛大車(14),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15),當吾二十鍾;稈一石(16),當吾二十石。

【註釋】

①役:兵役。

②載:運輸。初戰載糧而至,以後應當取糧於敵。

③用:戰爭的支援,軍需。

④因:依靠、憑藉、糧食的出處。

⑤貧於:窮於應付。遠輸:長途運輸或長期支援。遠,一是路遠,二是時間漫長。

⑥近於師者:軍隊所在的當地。貴賣:物價上漲。

⑦丘役:張預注為“國用急迫,乃使丘出甸賦,違常制也。”丘,十六井;甸,六十四井。井田制的古代奴隸社會,國家往往實行“十一賦稅”制,充實國庫亦用于軍備。此句指戰爭的緊急需求往往將增加百姓的成倍賦稅。“一井”為八戶人家,即“井”字的周邊八格。

⑧中原:往往是一馬平川的戰場,逐鹿之地,這樣的地方家和家產都是空虛的,家園毀於戰火,糧草破敵軍掠奪或被國家徵用。

⑨去:損,喪失。十去其七:百姓私產僅存十分之三。

⑩公家:國家。費:開銷。

(11)破車罷馬:指戰車和馬匹的更新。罷(pí),通“疲”。

(12)甲:護身鎧甲。胄:頭盔。矢:箭。弩:可以彈射石塊的機械裝置,一種兵械。

(13)戟:古代尖部為矛、側面為刀的兵器。楯:木製盾牌,防身的兵械。蔽櫓:古時連成一排如同籬柵的大型盾排,可藏數人於其背後,推進向前。後來兵家又稱之為“彭排”。

(14)丘牛:可以越過丘陵的大牛,比如高原地帶生長的體格碩大的氂牛。這裏指因為戰爭需要而從遠方購買這種大牛。

(15)鍾:古代容積單位,六斛四斗為一鍾。

(16):豆類植物。石(dàn):古代重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譯文】

善於用兵的指揮官,不再征第二次兵,不再多次向前方運送糧草;軍需武器由國內提供,糧草則由部隊在當地解決,所以部隊的糧食就充足了。國家一味追求遠征打仗就必然要源源不斷地長途支援,長期支援前方戰爭則後方的百姓將會貧困。戰場附近的地區將物價飛漲,而當地的百姓也會因為必須購買高價的生活用品而使積蓄枯竭,這樣就使百姓無法完成上繳國庫的稅賦。部隊戰鬥力下降、百姓資財耗盡,戰場附近百姓家園支離破碎而空虛。百姓的私產損失了十分之七,國家用於更換車馬,增添兵器,從遠處購買壯牛等等費用,耗去了國庫的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將領必須在敵人的國度里充實自己的糧草。在敵國食用一鍾糧食,可以節省從國內運來二十鍾根食的費用。在敵國取用豆稈一石,可以節省從國內運來二十石豆稈的費用。

【原文】

故殺敵者,怒①也;取敵之利者,貨②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③,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④,車雜而乘之⑤,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令⑥,國家安危之主也。

【註釋】

①怒:軍威,士氣。

②貨:獎勵。

③已上:以上。

④更其旌旗:將繳獲的敵方車輛編入我方的隊伍之中。

⑤雜:分門別類。

⑥生民:使人民生存下去,免遭亡國滅族之災。司命:命運的主宰,星名、幸運之星。

【譯文】

殺死敵人是為了發泄仇恨和憤怒;奪取敵人的軍需物品,是為了補充和獎勵軍士。所以在車戰中,凡是繳獲十輛戰車以上,就獎勵首先獲得的士兵,並且將我軍的戰旗插在繳獲的戰車上,分類編入我軍的隊伍。對於俘虜要優待並保證供給,這就是越是勝利就越是能夠擴大自己隊伍的做法。因此,打仗貴在速戰速決,而不宜曠日持久。所以,懂得怎樣對待下屬的將領,可以稱為保國安民的命運之神,可以主宰國家的安危。

謀攻篇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①,破國次之。全軍為上②,破軍次之;全旅為上③,破旅次之;全卒為上④,破卒次之;全伍為上⑤,破伍次之。

【註釋】

①全國:完整的領土。

②全軍:指使敵人全部投降。

③旅:春秋時期軍隊的編製,每旅為500人。

④卒:春秋時期軍隊的編製,每卒為100人。

⑤伍:春秋時期軍隊的編製,每伍為5人。

【譯文】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原則是,以能完整地佔有敵國領土為上策,通過進攻使敵國受到破環,便稍差一些了。

以能使敵國所有軍隊完整地降服為上策;通過交戰,擊潰敵國軍隊便略遜一籌了;以能使敵軍一旅之眾完整地降服為上策,通過交戰,擊潰敵軍一旅之眾便略遜一籌了;以能使敵軍一卒之眾完整地降服為上策,通過交戰擊潰敵軍一卒之眾便略遜一籌了;以能使敵軍一伍之眾完整地降服為上策,通過交戰擊潰敵軍一伍之眾便略遜一籌了。

【原文】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①,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②,其次伐兵③。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夋犨④,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⑤,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⑥,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註釋】

①屈:屈服,意為使敵屈服。

②伐交:指運用外交手段戰勝敵國。

③伐兵:交戰。

④櫓:大型盾牌。夋犨:大型攻城戰車⑤距堙:堙,土山。距堙:指驅使手下士卒堆築攻城用的小土山。

⑥蟻附:像螞蟻那樣一個接着一個。

【譯文】

從國家利益上講,百戰百勝,並不是最好的;只有不經過交戰而使得敵軍降服才是最好的。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其次是運用外交手段取勝,又其次是以軍事手段取勝,最差的要算強攻敵國的城池了。採用攻城的方式應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因為製造攻城用的大盾牌和大型戰車,準備好各種攻城器械,需要3個月時間;堆築攻城用的小土山,又要花費3個月時間。然後,將領按摁不住憤怒,驅使士卒像螞蟻一樣爬梯攻城,以至於死傷三分之一還是不能把城攻破,這便是強攻城池帶來的災禍呵!

【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①。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②。此謀攻之法也③。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④,敵則能戰之⑤,少則能逃之⑥,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註釋】

①久:持久。

②兵不頓:頓,通“鈍”。疲憊、挫折。兵不頓:軍隊不致疲憊,挫折。

③謀攻:用計謀去攻取。

④分:分開、分割。

⑤敵:匹敵、相當、相等。

⑥少則能逃之:兵力數量比敵軍少.就應設法逃避它。

⑦堅:堅固,引申為硬拼。

【譯文】

因此,善於用兵的人,使敵軍降服,卻不是通過交戰;奪取敵國的城池,卻不是經過強攻;能毀滅敵人的國家,卻無需經過曠日持久的戰爭。他們與天下諸侯爭鬥務求取得完全的勝利。做到自己兵力不致折損而獲得完整的利益,這就是以謀略取勝的特點。

因此,用兵打仗的原則應是:我軍的兵力十10倍於敵軍,便應把敵軍包圍起來加以全殲;我軍的兵力五倍於敵軍,便應對敵軍發起攻擊;我軍的兵力只為敵軍的一倍,就應設法將敵軍分割開來再個個擊破;我軍的兵力與敵軍相當,便應奮力戰勝他們;我軍的兵力比敵軍少,便應設法退避;我軍的實力趕不上敵軍,也應避免與它交戰。所以說:弱小的軍隊如果與強敵硬拼,必定為其所俘獲。

【原文】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①,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②,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③,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④,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⑤。是謂亂軍引勝⑥。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⑦;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⑧;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註釋】

①謂:通“與”。

②縻(mí)軍:縻,羈縻、束縛。縻軍:束縛軍隊的行動。

③三軍:指我圈佔代作戰設置的上、中、下或左、中、右三軍,亦可泛指軍隊。

④權:權變,機動。

⑤難:危難。

⑥引:招致。

⑦寡:少。

⑧虞:料想,這裏可引申為準備。

【譯文】

將帥是國君的助手,輔佐得周詳,國家就能強大;輔佐得不周詳,國家就必定會衰弱下來。

國君對於軍隊作戰不利的做法有三:不了解軍隊不可以前進,卻硬要命令軍隊前進;不了解軍隊不可以後退,卻硬要命令軍隊後退;這叫做束縛軍隊。

不了解軍隊的事情,卻要總攬軍隊的政務,以致使得將士們產生困惑;不懂得軍隊作戰的權宜機變,卻要干涉軍隊的指揮,以致使得將士們產生疑慮;軍隊將士既困惑又疑慮,各諸侯國乘機進犯的危難就會到來,這叫做自擾軍心,招敵取勝。

而預測勝利的方法有五種: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作戰,和在什麼情況下不可以作戰的人,會取得戰爭的勝利;懂得怎樣用眾多的兵力作戰,也懂得怎樣用少量兵力作戰的人,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全軍上下同心同德的,會取得戰爭的勝利;以有備之兵擊無備之敵,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將帥有才能而國君不加掣肘的,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凡此五條,就是預測勝利的方法。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①;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註釋】

①殆:危險、失敗。

【譯文】

所以說:既了解敵情,也了解自我,便能百戰百勝而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情,只了解自我,便會有時勝利,有時失敗。既不了解敵情,也不了解自我,就會每次用兵都會註定失敗。

軍形篇

【原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①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小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②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③。

【註釋】

①必:一作之。

②九地、九天:極深處,極高處。

③臨沂出土的《孫子兵法》殘筒作:不可勝,守;可勝,攻也。守則有餘,攻則不足、故善守者,藏九地之下,動九天之上。

【譯文】

孫子說:往日善長作戰的人,先備戰好,使自己不可戰勝,以此等待敵人的削弱,可以被我打敗。使自己不可戰勝,主動權在我方。可以打敗敵人,這要看敵方的情況。所以善於作戰的人,能夠準備條件不被敵人戰勝,卻不能使敵人一定被我打敗。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但卻不能主觀決定行動。不可戰勝,就防守;可以戰勝,就進攻。防守,是兵力不足;進攻,是兵力有餘。善於防守的部隊,要隱藏在最深處。善於進攻的部隊,要從天而降。這樣,防守必能自保,進攻必能全勝。

【原文】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①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勝易勝者也②。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③。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④,故能為勝敗之政。

【註釋】

①秋毫:秋天鳥類需要冬天禦寒,新生羽毛很細。

②此句一作: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③不忒(tè):不過分,不突出。

④修道而保法:修明政治,執行法令。

【譯文】

看待打勝仗,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解,這不能算是最好的。打了勝仗,所有的人都說打得好,這也不能算是最好的。所以說,舉得起一根羽毛,不能算力氣大;看得見太陽月亮,不能算是眼睛明亮;聽到雷霆之聲,不能算是耳朵靈。古時候所說的善於作戰的人,是取勝於容易打敗的敵人。所以善於作戰的人打了勝仗,並沒有智慧的名聲,沒有勇敢的武功,他們打勝仗沒有突出之處。不突出,就是他們採取的措施保證了勝利,戰勝了那些註定要失敗的人。所以說,善於作戰的人,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又不讓敵人逃避失敗。故而勝利的軍隊是先有勝利的把握,再主動去作戰,失敗的軍隊是先開戰而後求勝。善於用兵的人,能夠修明政治,嚴格執行法令,這才能夠控制勝敗的局面。

【原文】

兵法①:“一日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日勝②。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③,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④也,若決積水於千仞⑤之溪者,形也。

【註釋】

①兵法:當時通行的兵法理論。

②度、量、數、稱、勝:度,丈量,土地面積丈量出大小。量,物產數量多少。數,兵員眾寡的數目。稱,對比,敵我雙方土地、物產、兵員等力量的對比。勝,勝利的可能性。

③鎰(yì)、銖(zhū):重量單位,一鎰,相當於二十四兩。一銖,相當於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

④戰民:即士兵,隊伍。

⑤仞:八尺為一仞,用於測量高度或深度。

【譯文】

兵法上說:“一看土地面積;二看土地出產數量;三看可供給的兵員眾寡;四看敵我雙方力量對比;五看戰爭勝負的可能性。土地需要丈量;知道土地面積的大小,就能推算物產的多少;物產的數量可以決定兵員的數目;兵員的數目能衡量雙方的實力:實力的對比可以判斷誰勝誰自。”因此,勝利的軍隊,好像用鎰來比銖,失敗的軍隊,好像用銖來比鎰。勝利者的隊伍,好像決開積水傾瀉於千仞深谷一樣,形成了必勝的局面。

兵勢篇

【原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①,分數是也②;斗眾③如斗寡,形名是也④;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⑤者,奇正是也⑥;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⑦者,虛實⑧是也。

【註釋】

①治眾如治寡:治,治理,管理。眾,指人數眾多的部隊。寡,人數很少的部隊。

②分數是也:分,分類。數,數量。此處指軍隊的組織編製。

③斗:使……戰鬥(使動用法)。

④形名是也:形,旌旗。名,金鼓。指軍隊的指揮號令。

⑤必受敵而無敗:必,“畢”的同音假借,意為完全、全部。

⑥奇正是也:奇,特殊的。正,常規的。奇正,指軍隊作戰的特殊戰法和常用戰法。

⑦以碫投卵:碫,磨刀石,泛指堅硬的石頭。以碫投卵,即以石頭砸雞蛋。

⑧虛實:古兵法常用術語,指軍事實力上的強弱、優劣。

【譯文】

孫子說:通常而言,管理大部隊如同管理小部隊一樣,這是因為軍隊的組織編製得法;指揮大部隊作戰如同指揮小部隊作戰一樣,這是由於指揮號令的得當;整個部隊遭到敢人的進攻卻沒有被打敗,這要歸功於戰略戰術的使用合宜。對敵軍所實施的打擊,如同以石擊卵一樣,這屬於“避實就虛”原則的正確運用問題。

【原文】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①。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②。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③。聲不過五④,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⑤。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⑥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⑦,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⑧,如循環之無端⑨,孰能窮之⑩?

【註釋】

①以正合。此句意即以正兵合戰,以奇兵制勝。

②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窮,竭,均為完結、窮盡的意思。此句意為善於出奇兵的人,他的戰法變化多端,永遠沒有止境、盡頭。

③死而復生,四時是也:去而復來,如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④聲不過五:聲,即音樂之最基本的音階。古代的基本音階為官、商、角、徴、羽五音。故此言聲不過五。

⑤五聲之變,不可勝聽:即宮、商、角、徴、羽五聲的變化,聽之不盡。變,變化。勝,盡,窮盡之意。

⑥五味:指甜、酸、苦、辣、成五種味道。

⑦戰勢不過奇正:戰勢,指具體的兵力部署和作戰方式。

⑧奇正相生:意為奇正的相互依存、轉化。

⑨如循環之無端:循,順着。環,連環。端,頭,始。無端,無始無終。言奇正之變化無始無終,永無盡頭。

⑩孰能窮之:孰,誰。窮,窮盡。之,指奇正的變化。

【譯文】

一般的作戰,總是以常規的方式交戰,用特殊的、出入意料的方式取勝。所以,善於出奇勝制的人,其戰法的變化如天地運行那樣無窮無盡,像江河那樣奔流不息。周而復始,就像日月的運行;去而復來,如同四季的更替。樂音的基本音階不過宮、商、角、徵、羽五個,然而五個音階的配台變化,卻是一生也聽不完的;顏色,不過青、黃、赤、白、黑五種基本色素,然而五色的配合變化,卻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全部看全;滋味不過酸、甜、苦、辣、咸五樣,然而五味的配合變化,卻是永遠也品嘗不盡的。作戰的方式方琺不過“奇”、“正”兩種,可是“奇”、“正”的變化,卻永遠沒有窮盡。“奇”、“正”之間的相互轉化,就像順着圓環旋繞似的無始無終,誰能夠窮盡它呢?

【原文】

激水之疾①,至於漂石②者,勢③也;鷙鳥④之疾,至於毀折⑤者,節⑥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礦弩⑦,節如發機⑧。

紛紛紜紜⑨,斗亂而不可亂⑩也;渾渾沌沌(11),形圓而不可敗也(12)。亂生於治(13),怯生於勇,弱生於強(14)。治亂,數也(15);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16)者,形之(17),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18)。

【註釋】

①激水之疾:激,湍急。疾,快,迅猛,急速。

②漂石:漂,使……漂移。漂石即沖走石頭。

③勢:這裏指事物本身態勢所形成的內在力量。

④鷙(zhì)鳥:兇猛的鳥,如鷹、雕、鷲之類。

⑤毀折:毀傷、捕殺。這裏指捕殺鳥、兔之類動物。

⑥節:節奏。指動作既迅捷、猛烈,又恰到好處。

⑦勢如彉(kuàng)弩:彉,拉開、張滿。弩:弩弓張滿的意思。

⑧發機:即引發弩機的機鈕,將弩箭射出。

⑨紛紛紜紜:指旌旗雜亂的樣子。

⑩斗亂:在紛亂狀態中指揮作戰。

(11)渾渾沌沌:混亂迷濛不清的樣子。

(12)形圓而不可敗也:形圓,本義指將部隊佈置成圓形,此處意指使部隊的兵力像圓形一樣首尾呼應、相應配合。不可敗:不致被擊敗。

(13)亂生於治:示敵混亂,是由於有嚴整的組織。

(14)弱生於強:示敵弱小,是由於本身擁有強大的兵力。

(15)治亂,數也:治,管理得好,嚴整有序;亂,管理混亂無序。數,指軍隊的組織編製。

(16)動敵:調動敵人。

(17)形之:形,示形、示敵以形。指用假相迷惑欺騙敵人,使其判斷失誤。

(18)以卒待之:用重兵伺機破敵。卒,士卒,此處可理解為伏兵、重兵。

【譯文】

湍急的流水迅猛地奔流,以致能夠把巨石沖走,這是因為水流迅猛形成的“勢”造成的:鷙鳥高飛迅疾,以致能捕殺鳥雀,這是由於它的動作合“節”。因此,善於指揮作戰的人,他所造成的態勢險峻逼人,他進攻的節奏短促有力。險峻的態勢就像張滿的弓弩,迅疾的節奏猶似擊發弩機把箭突然射出。

戰旗紛亂,人馬混雜,在混亂之中作戰要保持自己的軍隊整齊不亂。在兵如潮湧、混沌不清的情況下戰鬥,要佈陣周密,保持態勢而不致失敗。敢於向敵詐示混亂,是由於已經有了嚴整周密的組織編製。敢於向敵詐示怯懦,是由於已經擁有了勇猛的士卒。敢於向敵詐示弱小,強大的兵力。嚴整或者混亂,是由組織編製的好壞所決定的。勇敢或怯懦,是由作戰態勢的優劣所造成的。強大或者弱小,是由雙方實力大小的對比所顯現的。所以如果要想調動敵人,就要用假相去迷惑欺騙敵人,敵人一定會聽從調動;用好處引誘敵人,敵人就會前來爭奪。總之是用利益引誘敵人上當,再預備重兵伺機打擊他。

【原文】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①,故能擇人而任勢②。任勢者,其戰人也③,如轉木石。木石之性④,安⑤則靜,危⑥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註釋】

①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求,求取。之:指戰爭的勝利。責:苛責、苛求。人:指部屬、部下。

②擇人而任勢:擇,選擇。任,任用、利用、掌握、駕馭。

③其戰人也:指揮士卒作戰。

④性:性質、特性。

⑤安:安穩,這裏指平坦的地勢。

⑥危:高峻,此處指地勢高峻陡峭。

【譯文】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總是努力創造有利的態勢,而不對部屬求全責備,所以他能夠選擇人才去利用和創造有利的態勢。善於利用態勢的人指揮軍隊作戰,就如同滾動木頭、石頭一般。木頭和石頭的特性是,置放在平坦安穩之處就靜止不動,置放在險峻陡峭之處就滾動。方的容易停止,圓的滾動靈活。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態勢,就像將圓石從萬丈高山上推滾下來那樣勢不可擋,這就是所謂的“勢”。

虛實篇

【原文】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①,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②,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③。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不趨④,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⑤。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註釋】

①處:居止,這裏是到達、佔據的意思。

②趨戰:倉猝應戰的意思。趨,疾行、奔赴。

③致人而不致於人:致,引來,這裏是調動的意思。致人,就是調動敵人,不致於人,就是不被敵人調動。

④出其所不趨:出兵要指向敵人無法急救的地方,也就是擊其空虛的意思。漢簡《孫子兵法》此句怍“出於其所必趨”《太平卸覽》等此句作“出其所必趨’,均為“攻其必救”之意。

⑤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行軍千里而不疲勞的,是因為行進在敵沒有設防的地區。漢簡《孫子兵法》作:“行千里而不畏,行無人之地也。”

【譯文】

孫子說:凡先到戰地而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後到戰地而倉猝應戰的就疲勞、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能使敵人自己來上鉤的,是以小利引誘的結果;能使敵人不能到達其預定地域的,是以各種方法阻礙的結果。所以,敵人體整得好,能設法使它疲勞;敵人給養充分,能設法使它飢餓;敵軍駐紮安穩,能夠使它移動。

出兵要指向敵人無法救援的地方,行動要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軍千里而不疲睏的,是因為行進在沒有敵人及其沒有設防的地區。進攻必然得手的,是因為攻擊敵人不注意防守或不易守住的地方;防守必然鞏固的,是因為扼守敵人不敢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

【原文】

故善攻者,故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御者①,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適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②,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③;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④,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⑤。

【註釋】

①進而不叫御者:進攻而敵人不可抵禦。漢簡《孫子兵法》作:“進而不可迎者。”

②高壘深溝:指很高的堡壘,很深的壕溝。

③攻其所必救:攻擊敵人必然要救援的要害之處,以便調動敵人。

④畫地而守:指不設防就可守住,比喻非常容易。

⑤乖其所之:即改變敵人的去向,把它引向別的地方去。乖,違背、背離,這裏是改變的意思。之,這裏作“往”字講。

【譯文】

所以,善於進攻的,能使敵人不知怎樣防守;善於防禦的,敵人不知道怎樣進攻。

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點形跡;神奇呀!神奇到聽不出一點聲息。這樣,就能主宰敵人的命運。

前進時,敵人無法抵禦的,是因為衝擊敵人空虛的地方;退卻時,敵人無法追及的,是因為退得迅速使敵人追趕不上。所以,我若求戰,敵人即使堅守深溝高壘,也不得不出來與我交戰,是由於進攻敵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若不想交戰,即使畫地而守,敵人也無法和我交戰,是因為我設法改變了敵人的進攻方向。

【原文】

故形人而我無形①,則代專而故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②,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③;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是雖多④,亦奚益於性敗哉⑤?

故曰:勝可為也⑥。故雖眾,可使無斗⑦。

故策⑧之而知礙失之計⑨,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⑩。

【註釋】

①形人而我無形:第一個“形’是動調,第二個“形”是名詞。形人,就是沒法把敵人的內部情況表現於外形上來,也就足用各種偵察手段察明敵情,或暴露敵人。我無形,就是隱蔽自已的行動和意圖,使敵人看不出我軍形跡,也就是使我軍不暴露。

②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我軍兵力集中在一處,敵人兵力分散在十處。漢簡《孫子兵法》作:“我博而為壹,敵分而為十。”

③我眾而敵寡:我變為多數,敵人變為少數。

④越人:即越國人。越,春秋時國名,亦稱于越,建都會稽(今浙江紹興)。

⑤(xī):疑問詞,何的意思。

⑥勝可為:指勝利是可以爭取到的。

⑦可使無斗:可以使敵人兵力分散而無法用全力與我交戰。

⑧策:策度、籌算,這裏是根據情況分析判斷的意思。

⑨得失之計:這坐指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長短。

⑩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角、角量、較量,這裏指進行試探性的進攻。此句是說,經過試探性進攻,就可了解敵人兵力部署的虛實隋況。

【譯文】

所以,用示形的辦法欺騙敵人,誘使其暴露企圖,而自己不露形跡,使敵人捉摸不定,就能夠做到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敵人兵力分散;我軍兵力集中於一處,敵人兵力分散於十處,我就能以十倍於敵的兵力打擊敵人,造成我眾而敵寡的有利態勢;能做到以眾擊寡,那麼與我軍直接交戰的敵人就少了。我們所要進攻的地方使敵人不知道,不知道,它就要處處防備;敵人防備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這樣,我所直接攻擊的敵人就不多了。

所以,注意防備前面,後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後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處處防備,就處處兵力薄弱。敵人兵力所以少,是由於處處防備的結果;我方兵力所以多,是由於迫使敵人分兵防我的結果。

能預料同敵人交戰的地點,能預料同敵人交戰的時間,就是跋涉千里也可同敵人交戰。如果既不能預料交戰的地點,又不能預料交戰的日期,就會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何況遠到幾十里,近的也有好幾里呢!

依我分析,越國的兵雖多,對於決定戰爭的勝敗又有什麼補益呢?

所以說,勝利是可以爭取到的。敵軍雖多,也可以使其無法用全部力量與我交戰。

所以要認真分析判斷,以求明了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長短;挑動敵人,以求了解其行動的規律;示形誘敵,以求摸清其所處地形的有利與不利;進行戰鬥偵察,以求探明敵人兵力部署的虛實強弱。

【原文】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①。智者不能謀②。

因形而錯勝於眾③,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④,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⑤,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⑥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⑦。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⑧。

故五行無常勝⑨,四時無常位⑩,日有短長(11),月有死生(12)。

【註釋】

①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深間,指打入我方很深的間諜。因我虛實不露,變化無窮,所以深間也無法窺測。深間,有人解釋為高明的間諜,可備一說。

②智旨:聰明的人,這裏指狡猾的敵人。

③錯勝於眾:指將勝利擺在人們面前。錯,放置的意思。

④形:形態,這裏指作戰的方式方法。

⑤戰勝不復:指作戰方法靈活多變,每次取勝的方法都不重複。

⑥兵形:用兵的規律。形,方式方法,這裏有規律的意思。

⑦避實而擊虛:指避開敵人堅實之處,攻擊其空虛薄弱的地方。

⑧神:神奇、智謀高超,這裏是用兵如神的意思。

⑨五行無常勝: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⑩四時無常位:指春、夏、秋、冬依次更替,循環往複,沒有哪個季節固定不變。

(11)日有短長:指一年之中,白天們時間有短有長,始終處於變化之中。

(12)月有死生:指月亮有圓缺明暗的變化。農曆每月之日為晦,“晦,月盡也”,即是說月死了。農曆每月初一為朔,“朔,初也”,即是說月又生了。

【譯文】

所以,示形誘敵的方法運用到極妙的程度,能使人們看不出一點形跡,看不出一點形跡,即使有深藏的間諜,也無法探明我方的虛實,即使很高明的敵人,也想不出對付我的辦法來。

根椐敵情而取勝,把勝利擺在眾人面前,眾人還是看不出來。人們只知道我是根據敵情變化取勝的,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樣根據敵情變化取勝的。所以每次戰勝,都不是重複老一套的方法,而是適應不同的情況,變化無窮。

用兵的規律像水,水流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向低處奔流,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水因地勢的高下而制約其流向,作戰則根據敵情而決定取勝的方針。所以,作戰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能依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

用兵的規律就像自然現象一樣,“五行”相生相剋,四季依次交替,白天有短有長,月亮有缺有圓,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軍爭篇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①,莫難於軍爭②。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③。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④,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⑤。舉軍而爭利則不及⑥,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⑦。是故卷甲而趨⑧,日夜不處⑨,倍道兼行⑩,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11),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12);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13),其法半至(14);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15)。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16)。

【註釋】

①交和而舍:兩軍營壘對峙而處。交,接觸。和,和門,即軍門。兩軍軍門相交,即兩軍對峙。舍,駐紮。

②莫難於軍爭:於,比。軍爭,兩軍爭奪取勝的有利條件。

⑧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迂,曲折、迂迴。直,近便的直路。意為將迂迴的道路變成直達的道路,把不利的(害處)變為有利的。

④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其”、“之”均指敵人。迂,此處用作使動。前句就我軍而言,此句就敵而言。軍爭時既要使自己“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也要善於使敵以直為迂,以利為患。而達到這一目的,在於以利引誘敵人,使其行迂趨患,陷入困境。

⑤軍爭為利,軍爭為危:為,這裏作“是”、“有”解。此句意為軍爭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⑥舉軍而爭利則不及:舉,全、皆。率領全部攜帶裝備輜重的軍隊前去爭取先機之利則不能按時到達。不及,不能按時到達預定地點。

⑦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委,丟棄、捨棄。輜重,包括軍用器械、營具、糧秣、服裝等。捐,棄、損失。句意謂如果扔下一部分軍隊去爭利,則裝備輜重將會受到損失。

⑧卷甲而趨:卷,收、藏的意思。甲,鎧甲。趨,快速前進。意謂卷甲束杖急速進軍。

⑨日夜不處:處,猶言止、息。“日夜不處”即夜以繼日,不得休息。

⑩倍道兼行:倍道,行程加倍。兼行,日夜不停。

(11)擒三將軍:擒,俘虜、擒獲。三將軍,三軍的將帥。此句意為若奔赴百里,一意爭利,則三軍的將領會成為敵之俘虜。

(12)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意謂士卒身強力壯者先到,疲弱者滯后掉隊,這種做法只有十分之一兵力能到位。

(13)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奔赴五十里而爭利,則前軍將領會受挫折。蹶,失敗,損折。上將軍,指前軍、先頭部隊的將帥。

(14)其法半至:通常的結果是部隊只能有半教到位。

(15)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奔赴三十里以爭利,則士卒也僅能有三分之二到位。

(16)無委積則亡:委積,指物資儲備。軍隊沒有物資儲備作補充,亦不能生存。

【譯文】

孫子說:用兵的一般法則,將帥領受國君的命令,從徵集民眾、組編軍隊,直至與敵軍列陣對峙,這中間沒有比爭取有利的先機優勢更困難的了。爭奪有利條件所以困難,就在於要把迂迴彎曲的道路變為直道捷徑,把不利的因素變為有利的因素。所以,設法使敵軍的進兵道路變得迂迴彎曲,用小利引誘敵人上當而改變行軍路線,就能做到我軍雖後於敵軍出發,卻能先於敵軍到達戰場,佔據有利地形。這才是真正懂得以迂為直的計謀的將帥。

爭奪有利條件,既有獲得先機之利的可能,也有走向危險局面的可能。如果全軍出動,攜帶所有裝備輜重去爭奪先機之利,往往無法按時到達預定地域;如果丟下裝備輜重去爭奪,就會損失裝備輜重。因此,讓將士捲起盔甲輕裝前進,晝夜不停,一天走兩天的路程,急行百里去爭先機之利,那麼,三軍的將帥都可能被敵軍所俘虜;健壯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後到,結果一般是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到達預定的目的地。

用這樣的方法,急行五十里去爭利,那麼,前軍的將領就會遭受挫敗,兵力也只有一半可以如期到達;同樣,急行三十里去爭利,也只能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如期到位。要知道,軍隊沒有裝備輜重就會被殲擊,沒有糧食供應就不能生存,沒有軍用物資的儲備就必然失敗。

【原文】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①;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②,以分合為變③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④,不動如山,難知如陰⑤,動如雷震。掠鄉分眾⑥,廓地分利⑦,懸權而動⑧。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敢為之金鼓⑨;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⑩。”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11)。人既專一(12),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13)。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14)。

【註釋】

①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謀,圖謀、謀划。豫,通“與”,參與。句意為不知諸侯列國的謀划、意圖,則不宜與其結交。

②兵以詐立:立,成立,此處指成功、取勝。此言用兵打仗當以詭詐多變取勝。

③以分合為變:分,分散兵力。合,集中兵力。言用兵打仗當靈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

④侵掠如火:攻擊敵軍恰似烈火之燎原,不可抵禦。侵,越境進犯。掠,掠奪物資。侵掠,此處意為攻擊。

⑤難知如陰:隱蔽真形,使敵莫測,有如陰雲蔽日不辨辰象。

⑥掠鄉分眾:鄉,古代地方行政組織。此句說,掠取敵鄉糧食、資財要兵分數路。

⑦廓地分利:此句言應開土拓境,擴大戰地,分兵佔領扼守有利地形。廓,同“擴”,開拓、拓展之意。

⑧懸權而動:權,秤錘,用以稱物輕重。這裏借作衡量、權衡利害、虛實之意。此言權衡利弊得失而後採取行動。

⑨言不相聞,敢為之金鼓:為,設、置。金鼓,古代用來指揮軍隊進退的號令設施,擂鼓進兵,鳴金收兵。

⑩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旌旗,泛指旗幟。

(11)所以一人之耳目也:意謂金鼓旌旗之類,是用來統一部卒的視聽、統一軍隊行動的。人,指士卒、軍隊。一,統一。

(12)人既專一:專一,同一、一致。謂士卒一致聽從指揮。

(13)此用眾之法也:用眾,動用、驅使眾人,也即指揮人數眾多的軍隊。法,法則、方法。

(14)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變,適應。此句意為根據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情況來變換指揮信號,以適應士卒的視聽需要。

【譯文】

不了解諸侯列國的戰略意圖,就不能與其結盟;不了解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就不能行軍打仗;不利用當地人做嚮導,就不能得到地利。所以說,用兵打仗得依靠詭詐多變來取勝,根據是否有利來決定自己的行動,按照分散或集中的方式來變換戰術。這樣,軍隊的行動,迅速時像疾風一樣急驟,緩慢時像森林一樣輕搖不亂,進攻時像烈火一樣猛烈,防禦時像山嶽一樣紋絲不動,隱蔽時像濃雲滿天、不可揣測,運動起來,反應快捷,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擄掠敵國的鄉邑,要兵分數路;開拓疆土,要分兵扼守要害之地,權衡利害關係,而後決定行動。只有事先懂得“以迂為直”戰術的將帥,才會贏得勝利,這是爭奪先機之利的基本原則。

《軍政》(古代兵書)中說:作戰時,用語言指揮,眾人可能聽不清楚,所以要設置鑼鼓;用動作指揮,眾人看不見,所以要設置旌旗,因而夜戰多司鑼鼓,晝戰多用旌旗。金鼓旌旗的作用,是用來統一軍隊上下的行動的,全軍上下眾志成城,那麼,勇敢的士卒就不能單獨冒進,怯懦的士卒也就不能獨自後退。這是指揮大部隊作戰的方法。

【原文】

故三軍可奪氣①,將軍可奪心②。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③;以治待亂④,以靜待嘩⑤,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⑥。無邀正正之旗⑦,勿擊堂堂之陳⑧,此治變者也⑨。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⑩,背丘勿逆(11),佯北勿從(12),銳卒勿攻(13),餌兵勿食(14),歸師勿遏(15),圍師必闕(16),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註釋】

①故三軍可奪氣:奪,此處作“失”解。氣,指旺盛勇銳之士氣。意謂三軍旺盛勇銳之氣可以挫傷使之衰竭。

②將軍可奪心:奪,這裏是動搖之意。指將帥的意志和決心可以設法使之動搖。

③此治氣者也:治,此處作掌握解。意謂這是掌握運用士氣變化的通常規律。

④以治待亂:以嚴整有序之己對付混亂不整之敵。治,整治。待,對待。

⑤以靜待嘩:以自己的沉着鎮靜對付敵人的輕躁喧動。嘩,喧嘩,指騷動不安。

⑥此治力者也:此乃掌握運用軍隊戰鬥力的基本方法。

⑦無邀正正之旗:邀,迎擊,截擊。正正,嚴整的樣子。意為迎擊旗幟整齊、部署周密的敵人。

⑧勿擊堂堂之陳:陳,同“陣”。堂堂,壯大。即不要去攻擊陣容強大、實力雄厚的敵人。

⑨此治變者也:言此乃掌握機動應變的一般方法。

⑩高陵勿向:高陵,高山地帶。向,仰攻。即對已經佔領了高地的敵人,我軍不要去進攻。

(11)背丘勿逆:背,倚托之意。逆,迎擊。言敵人如果背倚丘陵險阻,我軍就不要去正面進攻。

(12)佯北勿從:佯,假裝。北,敗北,敗逃。從,跟隨。言敵人如果偽裝敗退,我軍就不要去追擊。

(13)銳卒勿攻:銳卒,士氣旺盛的敵軍。意謂敵人的精銳部隊,我軍不要去攻擊。

(14)餌兵勿食:此謂敵人若以小利作餌引誘我軍,則不要去攻取他。

(15)歸師勿遏(è扼):遏,阻擊。對於正在向本國退卻的敵軍,不要去正面阻擊他。

(16)圍師必闕(quē巨缺):闕,同“缺”。在包圍敵軍作戰時,當留有缺口,避免使敵作困獸之鬥。

【譯文】

對於敵軍,可以使其士氣衰落,對於敵軍將領,可以使其決心動搖。

一般情況下,剛剛投入戰鬥時軍隊的士氣飽滿旺盛,經過一段時間士氣就會逐漸解怠減弱,最後,士氣便完全衰竭,人人思歸了。所以,善於用兵的人,總是避開敵人士氣旺盛、鬥志高昂的時候,等到敵人士氣低落、衰竭的時候再發起攻擊,這是針對士氣而用兵的方法。用自己的嚴整對付敵人的混亂,用自己的鎮靜對付敵人的輕躁,這是根據敵軍心理而用兵的方法。以我軍就近佔領陣地來迎戰長途跋涉的敵軍,以我軍的安逸休整來迎戰疲勞奔走的敵軍,以我軍的糧餉充足來迎戰飢餓不堪的敵軍,這是掌握軍隊戰鬥力而用兵的方法;不要去迎擊部署周密、旗幟整齊的敵人,不要去進攻陣營雄壯、組織嚴整的敵人,這是掌握靈活機變而用兵的方法。

因此,用兵的基本原則是:敵人佔領高地時不要去仰攻,敵人背靠高地時不要正面攻擊,敵人佯裝敗退時不要跟蹤追擊,對敵人的精銳部隊不要貿然攻打,對敵人的誘兵不要理睬,對撤退回國的敵人不要半途阻擊,對敵人實行包圍時要留下缺口,對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指揮作戰最基本的原則。

九變篇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①。衢地交合②,絕地無留③,圍地則謀④,死地則戰⑤。

途有所不由⑥,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⑦,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註釋】

①圮地無舍:圮(pǐ),倒塌毀壞。此指難於通行的地區。

②衢地:衢(qú),大路,四通八達的道路。

③絕地:此指軍隊難以生存的地區。

④圍地:指四面有險阻,出入極其困難的地區。

⑤死地:指進退困難,非拚死不足以生存的地區。

⑥途有所不由:由,經由,通過。此句意為:部隊進軍時,有的道路不要走。

⑦通於九變之地利者:通:精通,通曉。

【譯文】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法則,是主將接受國君的命令,徵集兵員、編成軍隊出征,經過難行之地不可宿營,在四通八達之地應結交諸侯,在缺乏生存條件之地不可停留,在四面有險阻之地要設計離開,在陷入前無進路、後有追兵之地就要與敵作決一死戰。進軍時,有的道路不要去走,有的敵軍不要去打,有的城邑不要去攻,有的地方不要去爭,有時對國君命令也不能完全照辦。

將帥能夠通曉各種地形利弊情況的變通處置,才算是懂得用兵了。將帥若不通曉各種地形利弊的交通處置,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揮軍隊的人不懂得各種臨機處置的方法,即使知道打仗的五點有利因素,也不能充分發揮軍隊的戰鬥力量。

聰明的將帥思考問題,必須兼顧到利害兩個方面。在不利情況下要看到有利條件,才能提高勝利信心;在順利情況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避免可能發生的禍患。

【原文】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①,趨諸侯者以利②。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③,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④,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⑤,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註釋】

①役諸侯者以業:役,役使,驅使。業,事業、事情。全句可理解為:用種種事情去役使諸侯。

②趨:奔走,這裏指疲於奔命。

③必死:死,拚死。此意為必定以死相拼。

④忿速:忿(fèn),憤怒。速,快速。忿速,心情急躁易怒。

⑤覆軍:軍隊覆滅。

【譯文】

為了造成對諸侯不利的情況,就要用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傷害他;為了使諸侯忙於應付,就要用危害其利益的事情去驅使他;為了使諸侯疲於奔命,就要用小利去引誘他。

所以,用兵的法則是,不要期望敵人不會來犯,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要期望敢人不來進攻,而要依靠自己擁有使敵人無法進攻的力量。

作為將帥有五種潛在的危險:只知硬拼,可能被殺害;貪生怕死,可能被俘虜;急躁易怒,就會經不起刺激;廉潔自愛,就會受不了侮辱;愛護民眾,就會因掩護民眾而導致煩勞。這五種隱患,是為將的過錯,也是用兵的災害。全軍覆滅,將帥被殺,都是由於這五種隱患引起的,是不可不充分警惕的啊!

行軍篇

【原文】

孫子曰:凡處軍①、相敵②: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③,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外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④。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⑤,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⑥、天井⑦、天牢⑧、天羅⑨、天陷⑩、天隙(11),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行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薈者,必謹復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註釋】

①處軍:行軍、宿營、處置軍隊,即在各種不同地形條件下,軍隊行軍、作戰、駐紮諸方面的處置對策。處,處置、安頓、部署的意思。

②相敵:相、覘視、觀察。相敵即為觀察、判斷敵情。

③絕斥澤:斥,鹽鹼地。澤,沼澤地。絕斥澤即通過鹽鹼沼澤地帶。

④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這就是黃帝所以能戰勝四方部族首領的緣由。黃帝是傳說中的漢族祖先,部落聯盟首領。傳說他曾敗炎帝於阪泉,誅蚩尤於涿鹿,北逐獯鬻(葷粥),統一了黃河流域。四帝,四方之帝,即周邊部族聯盟的首領,一般泛指炎帝、蚩人。

⑤養生而處實:指軍隊要選擇水草和糧食充足、物資供給方便的地域駐紮。養生,指水草豐盛、糧食充足,能使人馬得以休養生息。處實,指軍需物資供應便利。

⑥絕澗:指兩岸峻峭、水流其間的險惡地形。

⑦天井:指四周高峻、中間低洼的地形。

⑧天牢:牢,牢獄。天牢是對山險環繞、易進難出的地形的形象描述。

⑨開羅:羅、羅網。指荊棘叢生、軍隊進入后如陷羅網無法擺脫地形。

⑩天陷:陷,陷阱。指地勢低洼、泥濘易陷的地帶。

(11)天隙:隙,狹隙。指兩山之間狹窄難行的谷地。

【譯文】

孫子說,凡是部署軍隊和觀察判斷敵情,都應該注意:通過山地,要靠近有水草的山谷,駐紮在居高向陽的地方,不要去仰攻敵人佔領了的高地,這是在山地部署機動軍隊的原剛。橫渡江河,必須在遠離江河處駐紮;敵人渡水來戰,不要在他到水邊時予以迎擊,而要等他渡過一半時再進行攻擊,這樣才有利;如果要同敵人決戰,不要緊接水邊布兵列陣;在江河地帶駐紮,也應當居高向陽,不可面迎水流,這是在江河地帶部署軍隊的原則。通過鹽鹼沼澤地帶,應該迅速離開,不要停留;倘若同敵人相遇於鹽鹼沼澤地帶,那就一定要靠近水草並背靠樹林,這是在鹽鹼沼澤地帶部署機動軍隊的原則。在平原地帶要佔領平坦開闊地域,而側翼則應依託高地,做到前低后高,這是在平原地帶部署機動部隊的原則。以上四種部署軍隊之原則帶來的好處,正是黃帝之所以能戰勝其他“四帝”的原因。

在一般情況下駐軍,總是喜歡乾燥的高地,厭惡潮濕的窪地,重視向陽之處,輕視陰濕之地,靠近水草豐茂、軍需供應充足的地方,所以將士百病不生,這樣,克敵制勝就有了保證。在丘陵堤防地域,必須佔領朝南向陽的一面,而把主要側翼背靠着它,這些對於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為輔助條件的。上游下雨漲水,洪水驟至,若想要涉水過河,得等待水流平穩后再過。凡是遇上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這六種地形,必須迅速離開,不要靠近。我軍遠遠離開它們,而讓敵人去接近它們;我軍應面向它們,而讓敵人去背靠它們。行軍過程中如遇到有險峻的道路、湖沼、蘆葦、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一定要謹慎地反覆搜索,這些都是敵人可能設下伏兵和隱藏姦細的地方。

【原文】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其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者,營軍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①;辭強而進驅者,退也②;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③,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缻也④,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⑤,徐與人言者⑥,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⑦,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註釋】

①辭卑而益備者,進也:敵人措辭謙恭順,同時又加強戰略,這表明敵人準備進犯。卑,卑謙、恭敬。益,增加、更加之意。

②辭強而進驅者,退也:敵人措辭強硬。在行動上又示以馳驅進逼之姿態,這是其準備後撤。

③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輕車,戰車。陳,同“陣”即布陳。句意為戰車先擺在側翼,是在布列陣勢。

④軍無懸缻也:缻同缶,汲水用的罐子,泛指飲具。此句意思是敵軍已收拾了炊具。

⑤諄諄翕翕:懇切和順的樣子。

⑥徐與人言者:意謂語調和緩地同士卒商談。徐,徐緩溫和的樣子。人,此處指士卒。

⑦先暴而後畏其眾者:指將帥開始對士卒粗暴,繼而又懼怕士卒。

【譯文】

敵人逼近而保持安靜的,是倚仗他佔領着險要的地形;敵人離我很遠而前來挑戰的,是想引誘我軍入其圈套;敵人之所以駐紮在平坦地帶,是因為他這樣做有利可圖;許多樹木搖曳擺動,這是敵人隱蔽前來;草叢中有許多遮障物,這是敵布疑陣。鳥雀驚飛,這是下面有着伏兵;野獸駭奔,這是敵人大舉突襲。塵土又高又尖,這是敵人的戰車馳來;塵土低而寬廣,這是敵人的步兵開來;塵土四散有致,這是敵人在砍伐柴薪;塵土浠薄而又時起時落,這是敵人正在結寨紮營。敵人的使者措辭謙卑卻又在加緊戰備的,這是想要進攻:敵人使者措辭強硬而軍隊又做出前進姿態的,這是準備撤退;敵人戰車先出動,部署在側翼的,這是在布列陣勢;敵人尚未受挫而主動前來講和的,必定是有陰謀;敵人急速奔跑並擺開兵車列陣的,是期待同我決戰;敵人半進半退的,是企圖引誘我軍。敵兵倚着兵器站立,這是飢俄的表現;敵兵打水的人自己先喝,這是乾渴缺水的表現;敵人明見有利而不進兵爭奪,這是疲勞的表現;敵軍營寨上方飛鳥集結,表明是座空營;敵人夜間驚慌叫喊,這是其恐懼的表現;敵營驚擾紛亂,這表明敵將沒有威嚴;敵陣旗幟搖動不整齊,這說明敵人隊伍已經混亂;敵人軍官易怒煩躁,表明全軍已經疲倦;用糧食喂馬,殺牲口吃肉,收拾起炊具,不返回營寨,這是打算拚死突圍的窮寇。敵將低聲下氣同部下講話,這表明敵將已失去人心;接連不斷地稿賞士畢這表明敵人已無計可施;反反覆復地處罰部屬,這表明敵軍處境困難;敵方將領先對部下凶暴,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將領;敵人派遣使者前來送禮言好,這是敵人希冀休兵息戰。敵人逞怨同我對陣,可是久不交鋒而又不撤退,這就必須審慎地觀察他的意圖。

【原文】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①;未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②,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③。

【註釋】

①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指能做到集中兵力、正確判斷敵情、爭取人心則足夠了。并力,集中兵力。料敵,觀察判斷敵情。取人,爭取人心、善於用人。

②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令,教育。文,指政治治道義。齊,整飭、規範。武,指軍紀軍法。此句的意思是用政治、道義來教育士卒,用軍紀軍法來統一、整飭部隊。

③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意為軍紀軍令平素能夠順利執行的,是因為軍隊統帥同兵卒之間相處融洽。得,親和,相得,指關係融洽。

【譯文】

兵力並不在於愈多愈好,只要不是輕敵冒進,而能夠做到集中兵力、判明敵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夠了;那種既無深謀遠慮而又自負輕敵的人,一定會被敵人所俘虜。

士卒還沒有親近依附就施行懲罰,那麼他們就會不服,不服就難以使用;士卒已經親附,而軍紀軍法仍得不到執行,那也無法用他們去作戰。所以,要用懷柔寬仁的手段去教育他們,用軍紀軍法去管束他們,這樣就必定會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擁戴。平素能嚴格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會養成服從的習慣。平素不重視嚴格執行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會養成不服從的習慣。平時命令能夠得到貫徹執行,這表明將帥同士卒之間相處融洽。

地形篇

【原文】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①,有掛者②,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③,利糧道④,以戰則利⑤。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⑥。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⑦,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⑧,令敵半出而擊之⑨,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⑩;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11)。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12),勢均(13),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註釋】

①地形有通者:地形,地理形狀、山川形勢。通,通達。此句指廣闊平坦、四通八達的地區。

②掛者:懸挂,牽礙。此處指前平后險、易八難出的地區。

③先居高陽:意為搶先佔據地勢高且向陽之處,以爭取主功。

④利糧道:指保持糧道暢通。利,此處作動詞。

⑤以戰則利:以,為也。此句承上“先居高陽,利糧道”而言,意謂在平原地區,若能先敵抵達、佔據高陽地帶。並保持糧道暢通,如此進行戰鬥則大為有利。

⑥掛形者……難以返,不利:在“掛”形地帶。敵方如無防備可以主動出擊奪取勝利;如果敵人已有戒備,出擊不能取勝,軍隊歸返就會很困難,實屬不利。

⑦彼出而不利:敵人出擊也同樣不利。

⑧此而去之:引,帶領。去,離開,離去。引而去之即指半領部隊偽裝退去。

⑨令敵半出而擊之:令、使。句意為在敵人出兵追擊前進一半時再回師反擊他們。

⑩必盆之以侍敵:一定要動用充足的兵力堵塞隘口,來對付來犯的敵軍。盈,滿,充足的意思。

(11)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從,順隨。此處意謂順隨敵意去進攻。在“隘”形之地,敵若先我佔據,並已用重兵堵塞溢口,我方就不可順隨敵意去攻打;如敵方還未用重兵扼守隘口,我軍就應全力進攻,去爭取險阻之利。

(12)遠形者:這罩特指敵我營壘距離其遠。

(13)勢均:一說“兵勢”相均;一說“地勢”相均。后一說更合本篇之情理。

【譯文】

孫子說:地形有通形、掛形、支形、隘形、險形、遠形六種。我軍可以去,敵軍也可以來的地域,叫通形。在通形地域,先佔領地勢高而且向陽,又有利於補給、道路暢通的陣地,就會對作戰有利。可以前往,但難以返回的地域,叫掛形。在掛形地域,如果敵軍沒有防備,我軍就可以出擊取勝;如果敵軍有了防備,出擊又不能保證取勝,又難以返回,那就不利了。我軍前出不利,敵軍也前出不利的地域,叫支形。在支形地域,敵軍雖然以利引誘我,也不要出擊,應率軍佯裝撤退,引誘敵軍前出一半時突然回軍攻擊,這樣就會有利。在隘形(兩山之間的狹窄山谷地帶)地域,我軍應該搶先佔領,並用重兵阻住隘口,以等待敵軍的到來;如果敵軍先佔領了狹谷,並用重兵鎮守隘口,就不可以進擊;如果敵軍沒有用充足的兵力把守隘口,我軍就可以進攻。在險形(地勢險峻、行動不便的地帶)地域,我軍應該搶先佔領,一定要佔據地勢較高、向陽一面的制高點,等待敵軍來犯:如果敵軍已先期到達,佔據了有利地形,我軍就應該主動撤退,千萬不要進攻。在遠形(距離遙遠之地)地域,敵我雙方實力相當時,不宜挑戰,如果勉強出戰,就會於己不利。

以上這六點,是利用地形的法則,也是將帥們重大責任之所在,不能不認真考慮研究。

【原文】

故兵有走者①,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②。卒強吏弱,曰弛③。吏強卒弱,曰陷④。大吏怒而不服⑤,遇敵懟而自戰⑥,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⑦,陳兵縱橫⑧,曰亂。將不能料敵⑨,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⑩,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11)。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12),主曰無戰,必戰可也(13);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14)。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人是保(15),而利合於主(16),同之寶也。

【註釋】

①兵有走者:兵,這裏指敗軍走,與以下“弛、陷、崩、亂北’。共為“六敗”之名稱。

②走:跑、奔,這裏指軍隊敗逃。

③弛:渙散、鬆懈的意思。這裏指將吏軟弱無能,隊伍渙散難制。

④陷:陷沒。此言將吏雖勇強,但士卒沒有戰鬥力,將吏不得不孤身奮戰,力不能支,最終落敗。

⑤大吏怒而不服:大吏,指高的將領。句意為高級軍官心懷怨怒,不肯服從王將的命令。

⑥遇敵懟而自戰:意為心懷怨怒的“大吏”,遇敵心懷怨憤,擅自出陣怍戰。懟(對),怨限,心懷不滿。

⑦吏卒無常:無常,指沒有法紀、常規,軍中上下關係處於失常狀態。

⑧陳兵縱橫:指布兵列陣雜亂無章。陳,古“陣”字。

⑨料敵:指分析(研究)敵情。

⑩選鋒:由精選而組成的先鋒部隊。

(11)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的觀察利用,是用兵作戰的重要輔助條件。助,輔助,輔佐。

(12)戰道必勝:戰道,作戰具備的各種條件,引申為戰爭的一般規律。戰道必勝,指根據戰爭規律分析,具備了必勝的把握。

(13)必戰可也:即言可自行決斷與敵開戰,無須聽從君命。

(14)無戰可也:根據戰爭規律,沒有必勝把握,那麼拒絕君命,不同敵人交戰,是可以的。

(15)惟人是保:人,百姓、民眾保、保全。此句謂進退處置只求保全民眾。

(16)利合於主:指符合國君的利益。

【譯文】

軍隊打敗仗有“走”、“馳”、“陷”、“崩”、亂”、“北”六種情形。這六種情況的發生,不是天時地利等自然條件造成的災禍,而是將帥用兵的錯誤導致的。凡是雙方實力相當,卻要以一擊十,必然導致失敗而臨陣敗逃,叫做走。士卒強悍而軍官怯懦,必然指揮不靈,士氣低迷,叫做弛。軍官強悍而士卒怯懦,必然戰鬥力差,以致全軍覆滅,叫做陷。高級將領怨怒而不服從主帥命令,遇到敵軍只憑一腔仇恨而擅自出戰,主帥卻不知道他的能力,必然導致潰敗而土崩瓦解,叫做崩。將帥怯懦無威嚴,訓練教育士兵沒有章法,致使官兵關係不正常,佈陣雜亂無章,部隊混亂不堪,叫做亂。將帥不能正確判斷敵情,用少數兵力去迎擊敵人重兵,以弱擊強,又沒有精銳的前鋒部隊,必然失敗,叫做北。以上六種情況,是造成失敗的必然規律,也是將帥的重大責任之所在,不可以不給予認真考察研究。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輔助條件。判斷敵情,爭取克敵制勝的主動權,考察地形的險易,計算路程的遠近,這些都是高明的將帥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懂得這些道理並應用於戰鬥,就必然勝利,不懂得這些道理而去指揮打仗,就一定會有危險。

所以,按戰爭規律分析,肯定會取得勝利的仗,即使國君說不要打,也可以堅持去打;按戰爭規律分析,必然失敗的仗,即使國君說一定要打,也可以不打。所以說,將帥進攻不應為了求得個人聲名,後退也不迴避違命的罪責,只求保全百姓,有益於國君的利益,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原文】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①,亂而不能治②,譬若驕子,不可用也③。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④;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⑤,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註釋】

①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只知厚待而不能使用,只知溺愛而不重教育。厚,厚養,厚待。令,教育。意謂只知溺愛而不重教育。

②亂而不能治:指士卒行為乖張不羈而不能加以約束懲治。治,治理,這裏有懲處之意。

③譬若驕子,不可用也:此句言為將者,僅施“仁愛”而不用威嚴,只會使士卒成為被溺愛的孩子而不能使用。

④勝之半也:勝利或失敗的可能性各佔一半。指沒有必勝的把握。

⑤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如果不知道地形不適宜作戰,得不到地形之助,則能否取勝同樣也無把握。

【譯文】

對待士卒就像對待嬰兒那樣百般呵護,士卒就可以與將帥一起共赴患難;對待士卒就像對待兒子那樣關懷疼愛,上卒就可以與將帥同生共死。但是厚待士卒而不使用他們,愛護士卒而不用法令約束他們,士卒違法亂紀而不去懲治他們,士卒就會像被溺愛的孩子一樣,是不能派他們作戰的。

只知道自己的軍隊可以打仗,而不了解敵人不可以攻打,勝利的可能只有一半;只知道敵軍可以攻打,而不了解自己的軍隊不能去攻打,勝利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敵人可以攻打,也知道自己的軍隊可以去攻打,但不了解地形條件不宜於向敵軍發起攻擊,勝利的可能同樣只有一半。

因此,真正懂得用兵的將帥,行動起來不會迷惑,他的戰術措施變化多端。所以說:了解敵人和自己,取勝就不會有差錯;知道天時,知道地利,那麼,就能取得完全的勝利了。

九地篇

【原文】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①,有重地.有圮地②,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③,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④,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以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扶⑤,卒離而不集,兵合而小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註釋】

①衢(qú)地:交通便利的地區。

②圮(pǐ)地:倒塌、毀壞的地區③三屬:多個諸侯國交界地區。

④沮(jù)澤:沼澤湖泊埴區。

⑤扶:一作收。

【譯文】

孫先生說:用兵指揮作戰,有各種戰場,有數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在自己的國土上作戰,容易走散,這叫做散地。進入別國的邊境,還未深入,往返容易,這叫做輕地。我軍佔領有利,敵軍佔領也有利,這叫做爭地。我軍可以去,他們可以來,這叫做交地。諸侯國交界地區,搶先到達能得到天下的支援,這叫做衢地。侵入別國領土,靠近很多城市,這叫做重地。山林、險阻、沼澤,道路難行,這叫做圮地。進軍路途狹窄,歸路迂迴繞遠,對方用少量兵力可以打敗我大量軍隊,這叫做圍地,決戰就能生存,不決戰就被消滅,這叫做死地。因此,散地就盡量不要作戰;輕地就不要停留;爭地就不要去進攻;遇到交地,行軍要連續不斷;面臨衢地,就要使用外交手段,搞聯合;深入重地,就要盡量俘虜繳獲;碰到圮地,要很快通過;陷入圍地,就需要謀划;到了死地,就只能拼個你死我活。

所謂古代善於用兵的人,能使敵人前後不相顧;大小部隊不能互相協助,官兵不能互相救援,上下不能互相配合,士兵離散而不能集合,集合了也不整齊。對我有利就打,對我無利就不打。

【原文】

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①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凡為客②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③。掠於饒野④,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儘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⑤,至死無所之。吾士無餘財,非惡貨電;無餘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頤⑥。投之無所往者,諸劌⑦之勇也。

【註釋】

①不虞:未料到。

②為客:做客,指進攻的部隊。

③主人:防守的一萬。不克,不能得勝。

④饒野:田野富饒,生長莊稼。

⑤祥:災祥,指災難迷信。

⑥頤:面頰。

⑦諸劌:諸,專諸,春秋時吳國的勇士,曾為公子光刺殺吳王僚,自三也被殺。劌,曹劌,春秋對魯國的勇士,曾在齊魯兩國盟會上,劫持齊桓公,迫使齊國歸還所侵佔的土地。

【譯文】

請問敵軍眾多即將來犯,如何對付?回答說:先奪取他最心愛的東西,他就聽從我們擺佈了。打仗的事,兵貴神速。乘對方措手不及,由他意想不到的道路,進攻他沒有設防的地方。進攻的一方,深入進軍,部隊的力量就集中,使防守的一方無法得勝。在富饒的田野里奪取糧草,全軍就有了足夠的給養。細心休整保養,不要勞累,提高士氣,積蓄力量,部署戰鬥,巧設計謀,讓對方無法推測。使部隊沒有別的地方可去,士兵就會寧死而不後退,唯恐不能犧牲在戰場上,便會儘力作戰。士兵深陷重地,就會無所畏懼;沒有別的地方可去,軍心就會穩固。深入重地,就會團結一致;迫不得已,就會拚命戰鬥。如此,士兵不用告誡就會自覺謹慎,不待要求就會達到目的,不待約束就會親密團結,不用下令就會遵守紀律。破除迷信,不信謠言,戰死也不退避。我軍士兵沒有搶奪財物,不是他們討厭財物;沒有貪生怕死的人,不是他們厭惡長壽。作戰命令發佈之日,士兵們坐着的會激動得淚濕衣襟,躺着的會淚流滿面。把他們投入戰場,沒有其他道路可走,他們就會像專諸、曹劌那樣的勇敢了。

【原文】

故善用兵,譬如率然①。率然者,常山②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③,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註釋】

①率然:蛇名:

②常山:避漢諱,當恆山。

③方馬埋輪:捆住戰馬,埋掉戰車。

【譯文】

所以善於用兵的人,就如同率然。率然是恆山的一條蛇,打它的頭部,尾部就來救應,打它的尾部,頭部就來救應,打它的中段,頭尾都來救應。請問用兵能像率然那樣嗎?回答說:能。吳國人與越國人,是互相仇視的。當他們同乘一條船過河,遇上大風時,就像一個人的左右手那樣互相救助。因此,捆起馬匹,埋掉車輪,也不足以和解。戰士齊心奮勇,如同一個人一樣,這就要靠將領統率有方。部隊有強有弱,要都能發揮力量,這就跟利用地形有關。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能使大軍攜手合作,如同一個人一樣,這是因為迫不得已,不得不如此。

【原文】

將軍①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小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②,焚舟破釜③,符驅群羊而往④,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註釋】

①將軍:帶兵打仗。

②機:機密,軍機。

③焚舟破釜(fǔ):燒掉渡船,砸破飯鍋,以示沒有退路。

④此句一作:若驅群羊,驅而往。

【譯文】

帶兵打仗這件事情,要冷靜而隱蔽,正確而合理。要能夠蒙蔽士兵的耳目,使他們失去智慧。改變了部署,更換了謀略,使他們認識不到。遷徒了駐地,繞路行軍,使他們不去多想。統帥向他們下達命令,如同登高而抽掉梯子一樣,沒有退路。統帥率領他們深入別國領土,才發佈機密,這時候就破釜沉舟,像趕羊群一樣跑來跑去,他們不知道要到哪裏去。聚集全軍的士兵,把他們投入危險的境地,帶兵打仗就是這麼一回事.【原文】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凡為客①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②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再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塗;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③則從。

【註釋】

①為客:守軍為主,攻者為客。

②絕地:本篇首段列舉九地,沒有談到絕地。

③過:超過,異常。

【譯文】

九種地形上的變通,進退的利用,人情的道理。不能不細心考察研究。進攻的客軍作戰規律是:進攻深入,士兵就專心用力,不深入就容易渙散。離開本國,越過國境而行軍,就進入了絕地。行軍道路暢通,這是衢地。深入別國領土,這是重地。剛入邊境不深,這是輕地。背後險固,前面狹隘,這是圍地。沒有出路,這是死地。因此,在散地,就要統一士兵的意志;在輕地,就要使行軍連貫不掉隊;在爭地,就要讓落後者趕路;在交地,就要謹慎防守;在衢地,就要加強與四鄰諸侯的團結;在重地,就要補充糧草;在圮地,就要快走;在圍地,就要堵住缺口戰鬥;在死地,就要向士兵表示寧死不屈的決心。所以士兵的心情是:被包圍就會抵抗;迫不得已就會戰鬥;情況異常就會聽從指揮。

【原文】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①。四五者②不知一,非霸王③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撥,其國可隳④。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註釋】

①以上語旬,已見卷七《軍爭篇》。

②四五者:這幾個。

③霸王:稱霸諸侯,統一天下。

④隳(huī),同毀,毀滅。

【譯文】

所以,不了解各諸侯國的謀略,就不能開展外交。不熟悉山嶺森林、險要、沼澤等地形情況,就不能行軍。不用嚮導,就不能找到有利的地勢。這幾件事有一件不知道,就不是霸王的軍隊。霸王的軍隊討伐大國,大國的軍隊就來不及集中;威力指向敵人,他們在外交上就來不及聯合。所以霸王的軍隊,無須跟天下諸侯聯合,也不容忍諸侯的權力,只堅持自己的利益。威力指向敵人,可以攻克城市,毀滅國家。施行超常的獎賞,頒佈超常的法令,迫使全體軍官兵就範,如同使喚一個人一樣。強令他們作戰,不要告訴他們機密。要他們去爭利,不要告訴他們危險。把軍隊投入危亡之地,然後可以圖存;使軍隊陷入死難之境,然後可以求生。軍隊陷於危難之中,然後才能轉敗為勝。

【原文】

故為兵之事,往於順詳①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②,無通其使;厲於廊廟③之上,以誅④其事。敵人開闔⑤,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⑥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⑦,敵不及拒。

【註釋】

①順詳:即詳順。詳,同佯,假裝順從。

②夷關折符:夷,填平,封鎖,指封關;符,證件,銷毀通行證。

③厲:警惕。廊廟:即廟堂,古時點將出兵,要在宗廟裏舉行儀式。

④誅:治,引申為商議。

⑤開闔(hé):露出洞,破綻。

⑥踐墨:執行計劃,像木匠用鋸,沿墨線而鋸。

⑦脫兔:逃跑的野兔。

【譯文】

作戰的道理,在於假裝順從敵人的意圖,選擇一個方向攻擊,長驅千里,殺傷敵將,這就是所謂巧能成事。所以,發動戰爭之日,就要封閉關口,折斷兵符,斷絕使者來往,在廟堂之上謹慎地商議戰爭大事。敵人露出破綻,必須迅速乘虛而入。搶先奪取敵人最心愛的東西,不泄漏我軍行動的時間。隨着敵情的變化,靈活地執行作戰計劃,決定戰爭行動。所以,戰鬥開始,要像處女一樣文靜,使敵人疏忽,露出破綻;接着像逃跑的野免,迅速進攻,使敵人來不及抵抗。

火攻篇

【原文】

孫子日: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①,二曰火積②,三曰火輜③,四曰火庫,五曰火隊④。

【註釋】

①人:指人馬。

②火積:放火焚燒敵軍積藏的糧草。

③輜:輜重。

④隊:棧道。

【譯文】

孫子說:火攻的目的一般有五種:一是焚燒敵軍人馬,二是焚燒敵軍糧草,三是焚燒敵軍輜重,四是焚燒敵軍倉庫,五是焚燒敵軍棧道。

【原文】

行火必有因①。煙火必素具②。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宿在箕、壁、翼、軫也②,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註釋】

①行:施行、進行。

②宿:星宿、星座。

【譯文】

施行火攻必須具備必要的條件。放火用的燃料和器具平時就應有所準備;放火要選擇適當的天時,火攻要選擇適當的日子。所謂適當的天時,是指氣候乾燥;所謂適當的日子,是指月亮運行經過箕、壁、翼、軫四宿的時候。因為通常的在這幾天,容易起風而便於借勢。

【原文】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①。火發於內②,則早應之於外;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③;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④,無攻下風⑤,晝風久,夜風止⑥。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註釋】

①因:依據。

②內:指敵軍營內。

③勿攻:不要急於進攻。

④火發上風:指火焰順風蔓延。

⑤無攻下風:不要從逆風方向進攻。

⑥晝風:白天刮的風。

【譯文】

凡用火攻,都必須根據以上五種火攻所引起的敵情變化而佈置兵力以便策應。

如果要從敵軍營內放火,就應提前派兵從外面進行攻擊,使敵軍疏於內部防範;敵軍營內已經起火,卻仍表現得非常鎮靜,就應慎重觀察,而不可急攻;要等到火勢到了頂點,再根據情況,可以進攻便發起進攻,不可以進攻便要停止進攻。

能夠從外面縱火就不必等待內應,只要能適時放火就行了。

從上風縱火,就不能從下風進攻;白天的風颳得很大,晚上的風就容易止息。

要懂得以上五種火攻的形式,並且按照氣象變化的規律靈活應用,等待火攻的時機成熟再進行火攻。

【原文】

故以火佐攻者明①,以水佐攻者強②。水可以絕③,火可以奪④。

【註釋】

①佐:輔佐、輔助。

②強:增強、加強。

③絕:隔斷。

④奪:奪走、毀掉。

【譯文】

用火攻佐助殲敵,效果非常明顯。以水攻也可以作為向敵軍進攻的輔助方法,它可使我軍的攻勢增強。水攻可以隔絕敵軍的前後策應,火攻可以燒毀掉敵軍的人馬和物資。

【原文】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①。故曰:明主慮之②,良將修之③。非利不動,非得不用④,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⑤。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⑥,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註釋】

①費留:吝惜費用。

②慮:思慮、考慮。

③良將:優秀的將領。

④得:得到。

⑤慍:憤懣。

⑥復:轉變。

【譯文】

打了勝仗,攻取了敵軍土地城邑,不論功行賞,是會有禍患的。那樣做叫“費留”。固此,英明的君主應該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優秀的將領也應該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沒有利益可得,就不要輕易行動;沒有把握取得勝利,就不要輕易用兵;不是危急關頭,不可輕易開戰。君主不能因一時的憤怒就發動戰爭,主將也不可因一時的憤怒而出陣求戰。要對國家有利才能用兵,無利便要停戰。這是因為一時的憤怒還可以轉為欣喜,而一旦國亡便不可復存,一旦人死便無法復生。所以,在這個問題上,英明的君主一定要慎重,優秀的將領一定要清醒。這對於國家安定、保全軍隊至關重要。

用間篇

【原文】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①,日費千金;內外騷動②,怠於道路,不得操事③者,七十萬家④。相守數年⑤,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⑥,成功出於眾者,先知⑦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⑧,不可象於事⑨,不可驗於度⑩,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註釋】

①奉:俸,指軍費開支。

②句意:舉國上下以及同盟國之間驚亂不安。內外:一指前方與後方,一指國內外。

③句意:不能正常地忙務農活。

④句意:曹操註:“古者八家為鄰(井田制),一家從軍,七家奉之。言十萬之師舉,不事耕稼者七十萬家。”表明戰事耗費巨大。

⑤相守:對峙,以重軍駐紮邊境與敵國抗衡但並不出擊。

⑥動而勝人:一旦動手(出兵)就可以取勝。

⑦先知:預先知道敵情。

⑧句意:不可通過祈禱、祭祀鬼神和占卜等方法去求知敵情。⑨象:類比,比擬。事:仍指敵情。張預註:不可以事之相類者,擬象而求。

⑩驗:應驗,驗證。度:度數,指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數(位置)。李筌註:夫長短闊狹,遠近小大,即可驗之於度數;人之情偽,度不能知也。

【譯文】

孫子說:凡是興兵十萬,征戰千里,百姓的耗費、國庫的開支,每天都要花費千金之多,前後方或國內外都動亂不安,農夫疲憊地在路上奔波運糧,不能正常地從事耕作生產,這樣的農戶多達七十萬戶。與敵國對峙多年,就是為了一旦時機成熟而決戰取勝。如果吝惜爵祿和金錢而不肯重用間諜,以致於對敵情不甚了解而導致失敗,那就是不仁慈到了極點,這種人不配做軍隊的將領,不配做國君的輔臣,也不可能成為勝利者。所以英明的君主和賢良的將帥,之所以能夠一出兵就奪取勝利戰勝敵人,功業戰績越過普通人,就是因為他們能夠事先得知敵人的情況。要事先了解敵情,不可用求神占卜的方式獲取,也不可拿相似的事情作類比推測獲得,也不可用日月星辰運行的位置去驗證。一定要取之於人,從那些熟悉敵情的人的口中去獲取。

【原文】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①,是謂神紀②,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③。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④。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⑤。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⑥。生聞者,反報也⑦。

【註釋】

①其:指五種間諜分別運作的方位、對象和規律。

②神紀:神妙莫測之方法。紀:道,方式與方法。

③因:根據,引申為利用。

④官人:敵方的官史。

⑤反:使其反向為我服務,這裏指收買或利用敵方安插在我方的間諜,反而為我所用。

⑥死問:抱着視死如歸、準備犧牲的精神去敵方離間的間諜。誑:欺騙,瞞惑。

⑦反:返,可以往返於敵我之間的間諜。

【譯文】

使用間諜的方式有五種:即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這五種間諜同時使用起來,使敵人無從捉摸我用間的規律,這可以說是神妙莫測的辦法,也自然成為了國君的至寶。所謂因間,是利用敵國本土的人充當間諜。所謂內間,是利用敵方的官吏作為間諜。所謂反間,是策反敵人在我方安插的間諜而為我所用。所謂死間,是通過故意製造並散佈一些虛假的情報,同時通過我方在敵國的間諜傳向敵國,誘使敵國上當受騙。所謂生間,就是經常在敵我之間巧借各種方法不斷來往而通知情報的人。

【原文】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①,賞莫早干間②,事莫密於間。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③。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④而先聞者,間與所告人皆死。

【註釋】

①親於間:親信於間諜。

②厚:優厚的待遇。

③微妙:間諜工作方案的精心設計和佈局。實:實情。

④發:發動,實施,開展,進行。

【譯文】

所以在全軍之中,沒有比間諜更值得親信的人,所奉獎勵沒有比給間諜更多的,沒有什麼事睛比間諜所承擔的使命更為秘密的。不是才智超群的人不能擔任間諜的重任,不是慷慨仁慈的人不能使用間諜,不是謀慮精細的人不能分辨證實間諜的情報是否是實情。微妙啊,微妙!無時無處都可以使用間諜!如果間諜的工作還沒有展開,而秘密已經泄露出去了,那麼間諜和知情人就必然面臨死亡的危險。

【原文】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昕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①。令吾間必索知之。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②,因而利之③,導而舍之④,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⑤,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聞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⑥。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註釋】

①守將:欲攻之城的守軍主將。左右:守將的親信。謁者:負責傳達情報的官員。門者:看門人。舍人:門客,指主將的謀土幕僚。

②索:搜索,找出。來間我者:來我軍進行間諜活動的敵諜。

③句意:趁適當的機會,選適當的方式去收買和利用敵諜。因:順勢,趁機。

④句意:設法向敵人的間諜行施重賄,並交給他一些任務,放他回到自己的軍隊為我提供情報。

⑤句意:從反間那裏得到敵人的內情。

⑥可使如期:可以使生間如期回來通報情報。如期:有規律地定期,周期性地。

【譯文】

凡是要準備攻打敵人的軍隊,攻佔敵方的城池,刺殺敵人的官員,都需預先了解敵方的主管將領、左右親信、負責傳達的官員、守門官吏和門客幕僚的姓名,這些都必須命令我方的間諜去偵察清楚。一定要搜查出敵人安插在我方中間偵察我軍情報的間諜,可以用重金去收買他,引誘他然後放他回去。這樣他就可以充當反間為我所用。通過反間為我工作,這樣,鄉間、內間也就可以被利用起來了。通過反間的作用.可以使用死間傳播假情報給敵人。以適當的方式可以使用生間按時定期地返回報告敵情。對五種間諜的使用方案,國君都必須了如指掌,了解這些情況的關鍵在於如何策反敵人的間諜。所以對於反間的工作不能不給予優厚的待遇。

【原文】

昔殷①之興也,伊摯在夏②;周③之興也,呂牙在殷④。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⑤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⑥也。

【註釋】

①殷:公元前十七世紀,商湯滅夏,在毫(今河南商丘縣北)建都,史稱商朝。

②伊摯:即伊尹。原來是夏桀的臣子,后歸附商湯。商湯對他非常重用,任命為相。在滅夏的過程中,伊尹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可謂反間的典範。夏:夏朝,是大禹之子夏啟所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共傳了十七代,至夏桀時為商湯所滅。

③周:周朝,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之後所建立的王朝,建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

④呂牙:即呂尚,姜子牙,俗稱姜太公。曾為殷紂王之臣。周武王伐紂時,任用呂牙為“師”,打敗了紂王。

⑤上智:具有很高智謀的人,不同尋常智慧的人。

⑥所恃而動:掌握了切實的敵情之後再去行動。所恃:對情報的掌握、了解。

【譯文】

從前殷商的興起滅夏,主要是重用了曾在夏朝為臣的伊尹,因為他了解夏朝的內情。周朝的興起滅商,是由於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內情的商朝舊臣呂牙。所以只有明智的國君和賢能的將領,才能任用智慧超群的人才去充當間諜,這樣就一定能夠建立大功。用兵的關鍵所在,是整個軍隊必須依靠間諜們提供的準確情報,然後再決定部隊的戰略行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人必讀的十部國學經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國人必讀的十部國學經典
上一章下一章

《孫子兵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