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看不懂的身邊人 ——人格障礙(3)
少年時,F一直宣稱自己是名非常優秀的學生,並且有着與生俱來的運動天賦,但是現實中的情況沒有一點可以證明他所說的這些。他還回憶說自己對女人非常挑剔,但女人們都對他趨之若鶩,跟他約會時每個女人都像得到寵幸般激動到不行。
進入大學后,F開始幻想在一個高水平的事業上能有所成就。他的專業是傳播學,但他計劃進入法學院,最後走上仕途。在大學期間,他結識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她是那年的大學選美冠軍。兩個人畢業后不久就結婚了。F選擇在法學院繼續深造,而他的妻子則開始工作養家。
在法學院期間,F變成了一個工作狂,滿腦子都是對自己能得到國際認可的幻想。他和妻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兒子出生后,陪伴他們母子二人的時間就更少了。
F婚後繼續過着不檢點的生活,大部分是短暫的一夜情。他總是以藐視和粗暴的口吻與妻子說話,抱怨她是如何的讓自己失望。F一直等待着自己的第一份收入,確保能脫離妻子的財政控制。當願望達成時,他迅速和妻子離了婚。離婚後他除了偶爾去看望兒子外,其他的事情一概不管不顧。
離婚後,F感覺自己徹底自由了,他需要做的就是取悅自己。他喜歡把所有的錢都花在自己身上,奢侈地裝修自己的房間,買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大衣櫃。他不停地尋找有吸引力的異性伴侶。通常這種性關係只是他為了取悅自己而玩的性遊戲,所以他很少能夠和同一個女人約會超過兩次。最終F還是跟一位政治家的女兒結婚了,但他們的婚姻並不幸福。在他眼裏他的妻子應該為能夠嫁給他而感到榮幸,所以她就不應該也沒有權力對他做出其他任何要求,因為他覺得,還有更多更漂亮的女人在熱情焦灼地等待着他。在他妻子看來,現實顯然不是這樣的。
在工作中,F認為其他人沒有資格批評自己,因為他認為自己是不同凡響的,其他人都是平庸軟弱的。為了使他們的生活具有清晰的方向和更有樂趣,他們應該多和他這樣的牛人多多接觸和交流。當別人恭維F的時候,他感覺好極了。當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他希望自己成為眾人關注的中心,他一直幻想能夠獲得很高的職位,由於出色的能力受到國家的嘉獎,或者變得富可敵國。
通過F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有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特點,那就是,他們會過度地覺得自己非常重要,對自己過分關注,缺乏對他人的關注以及同情。當他們沒有得到他人讚揚的時候,就會感到很不舒服。他們還對自己的重要性有着病態的執著,例如,認為飯店裏最好的桌子或停車場裏最好的位置都應該為他們而留。正因為他們把幾乎全部的愛都投放在了自己身上,所以他們就不再有力量去關愛他人。
還記得我們前面提到的合理情緒療法中的黃金法則吧:按你希望別人對你的方式來對待別人。而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恰恰就是與之背道而馳的。在人際關係中,他們總是根據自己的意願,對其他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而忽略掉對方的感受和想法。
在其他成功的人面前,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又會表現出極端的妒忌和自大,如若不能達到自己期待的效果,他們就會因此陷入抑鬱之中無法自拔。
繼續來看G的案例:
G是一個35歲的銀行投資家,大多數人認為他有一定的魅力。他很聰明,口才好,有吸引力,在社交聚會時,他能利用強烈的幽默感吸引他人。他經常會徘徊在屋子的中間,在那裏他會成為注意的焦點。談話的主題不可避免地聚焦在他的“交易”、他曾遇到的“富豪和名人”以及他運用策略擊敗對手的事,或者他的下一個項目通常比過去的更大、更冒險。G喜歡有聽眾,當聽眾讚揚和羨慕他在商業上的成功時,他就會非常高興,其實這些讚揚和羨慕不過是場面上的客套話。一旦討論的焦點轉移到其他人時,G就會失去興趣,會以要杯飲料或者打電話為借口離開。當他主辦派對時,他會強迫客人們留到很晚,如果客人們離開太早,他會覺得受到傷害。他對朋友們的需要不了解,也不在意。G沒有能保持幾年以上關係的朋友,朋友對他而言只是用來滿足他的某些心理,要是沒有這點利用價值,G便會對他們冷酷無情。
G也曾經和那些願意扮演無知仰慕者和願意為他犧牲的女性有過幾段浪漫關係,但是她們最終必定會厭惡這種單方的付出而傷心離去。G非常缺乏同情心,他需要的只是從崇拜者那裏得到不斷的關注和讚美。但非常悲哀的一點是,無論他得到再多的諂媚與關注,也無法填補他那顆空虛的心。
G的故事就到這裏。究其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成因,還要追溯到他們的童年。弗洛伊德本人對此有一個觀點,他認為每個孩子都要經歷一個階段。什麼階段呢?就是把愛從自己身上轉到他人身上。這個階段一旦出現兩種狀況:孩子認為撫養人不值得信任,並決定只能依靠自己,或者父母嬌慣他們,讓他們沉溺在誇大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的感覺中,那麼孩子很可能會就此停留在這個階段,不再前行,以至於這個階段無法被完成。有時候,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由於被父母拒絕而遭到自卑、空虛和痛苦的折磨,便會用“自戀”為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做一種補償。
最後,再介紹剩下兩種和九型人格沒有對應關係的人格障礙。
No.4表演型人格障礙
終於有一個可以顧名思義的人格障礙了。表演型人格障礙之所以用到了“表演”這兩個字,是因為他們的言行傾向於過度表現,經常看上去就像是在進行演出。
來看H的故事:
H是一個富有吸引力的36歲的女人,她穿着緊身褲和高跟鞋,髮型是鳥巢體育館型的,全身過度化妝。她的社會關係總是遊離不定。H此次來尋求心理治療,是因為她17歲的女兒因割腕而住院。她和女兒以及女兒的現任男友住在一起,三個人常常吵作一團。
H非常戲劇化地描述他們吵架時的情景,她不停揮動着雙手,使手鐲叮噹作響,然後抓住自己的胸口。她說她很難讓自己待在家裏,因為她需要有被人注視的感覺,甚至有時她會和女兒的男友調情來炫耀自己的青春。H認為自己是一位不盡責的母親,但是她否認有和女兒搶同一個男人的可能性。
再來看I的故事:
26歲的年輕女性I是一家時裝店的售貨員。她穿着非常華麗,髮型精巧而引人注目。她的外表極富衝擊力,因為她的身材不高(不到1.5米),但體重卻至少100斤。在整個聊天的過程中,她都在室內戴着太陽鏡,並一直無意識地撥弄着它們,神經質地摘下又戴上,在講話時揮動它們以強調自己的觀點。此外她不時發齣戲劇性的大叫,以及不停地要求得到安慰,“我會沒事吧?”“我會好起來的,是吧?”在整個談話過程中,她不停地說笑。當有人打斷她時,她會突然板著臉嚴肅地說道:“你知道得太多了!”然後又立刻恢復到平常的樣子繼續說笑。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依賴於自我評價,認為依賴其他人是軟弱的、危險的,而表演型人格障礙患者則尋求其他人的認同。弗洛伊德認為,這一障礙的發生是因為沒有順利度過口唇期和戀母情結期,導致當時本應得到發泄和滿足的情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泄和滿足。患者過度尋求他人注意的行為就是在滿足當時未被滿足的情愫。
No.5邊緣型人格障礙
來看J一位朋友口中關於她的故事:
我認識J已經超過25年了,可以說是她作為一個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不穩定的時好時壞的生活的見證者。J和我在初中就是同學了,高中畢業后我們仍然保持定期聯繫。我對她最初的印象是,她的頭髮剪得很短,而且很不規則。為什麼是這樣子呢?她告訴我每當事情進行得不順利,她就剪短自己的頭髮,這樣有助於“填補心靈空虛”。後來我發現她經常穿長袖衣服,以掩飾身上那些被自己弄出來的傷痕。
J是我們這些朋友中第一個學會吸煙的,但是和很多同齡人過早的吸煙或者吸毒不一樣的是,她並不是想通過這個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她是真的需要尼古丁在心理上的安慰。J也是我們中間第一個遇到父母離婚的,父母似乎都在感情上拋棄了她。她後來告訴我,她的父親酗酒,經常毆打她以及她的母親。她在學校中表現很差,也非常自卑,她常說自己又笨又丑。
在我們還是同窗的時候,J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離開鎮子一次,沒有任何解釋。許多年後,我才知道當時她是因為有抑鬱和自殺傾向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她也經常威脅說要殺死自己,儘管周圍人並不把她的話當回事。後來,我們都逐漸與J疏遠了。她變得越來越不可理喻,有時為一些小事指責我們,比如說:“你走得太快了,你一定是不願被看見與我在一起!”
其他時候,我們也時常會被她琢磨不定的情緒爆發所撼到。J在我眼中漸漸判若兩人。當我們長大后,她變得越來越“空虛”,最後完全與我們脫離接觸了。
J後來結過兩次婚,每次都是狂風暴雨式的關係。在一次暴怒之下,她試圖刺死她的第二任丈夫,隨後她被送入醫院治療。她試過許多種藥物,但是出院后還是只能用酒精來緩解內心的痛苦。
說實話,先前作者我也搞不懂邊緣型人格障礙中的“邊緣”二字是什麼意思,後來我明白了,這裏的“邊緣”就意味着是一種“瀕危”。這點從K的案例能得到更好的印證。
K是一位30歲的已婚婦女,她沒有孩子,和丈夫居住在一個中產階級街區,擁有大學學歷。K接受了精神病醫生將近一年半時間的治療,在整個治療期間她因為企圖自殺而至少入院10次,其中有一次治療時間達到6個月之久。但最近她因一次幾乎致命的自殺而住院后,醫生再也不願提供給她藥物治療以外的任何東西。K使用了各種各樣的自殺方式,至少10次吞服次氯酸漂白劑,多處深度割傷和燒傷,至少三次嚴重或幾乎致命的自殺,包括一次割傷頸動脈。
回首往昔,在27歲之前,K在學業和工作中都表現得非常好,婚姻美滿,儘管丈夫有時會抱怨她總是愛發脾氣。在大二的時候,她並不十分熟悉的一個同學自殺了。K說當她聽到這個消息時,心裏也立即產生了自殺的念頭,但是不清楚究竟為什麼會這樣。以後的日子裏,她變得越來越抑鬱,自殺和自殘的念頭更加強烈,並且付諸行動。而這些行動的導火索僅僅是一次人際關係的小衝突,比如跟丈夫吵架、被領導批評等等。她自殺和自殘的程度也主要取決於她絕望、憤怒和悲傷的程度。常有一個念頭不住地回蕩在K的腦海里,那就是:“我要死給你們看!”有些時候,絕望感以及永遠結束痛苦的願望會使她喪失理智。當自殺和自殘的想法進入意識后,K就會處於分離狀態,然後開始割傷或燒傷自己,這時她通常處於一種身不由己的“自動化”狀態。有一次,她把自己的腿燒得非常嚴重,為了吸引醫生的注意力,還把灰塵弄到傷口裏而不得不做修復手術,但是事後她卻很難記起自己的行為細節。
前面說到了“瀕危”,那麼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身上究竟有哪些問題才讓他們處於如此危險的境地呢?在這裏我還是總結了兩點:不穩定性和自我傷害的衝動。
何為不穩定性?這就體現在,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心境不穩定,會頻繁且無原因地嚴重抑鬱、焦慮或者發怒;他們的自我概念也不穩定,有時極度自我懷疑,有時又極度自負;患者的人際關係也極其不穩定,常常無原因地對一些人從崇拜到鄙視。
除此之外,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常常描述有一種絕望的空虛,這就導致他們依賴新認識的人或者治療師,希望能通過他們來填補自己內心巨大的空虛。他們對正常合理的拒絕和否定也持有偏執的想法。例如,如果治療師因為生病不得不取消與一位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會面,這位患者很可能會認為治療師是在有意地拒絕他,會變得非常抑鬱、憤怒,心想着:“我要殺了你!”
提到“自我傷害的衝動”,這可能是導致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陷入“瀕危”地步的最直接元兇。像K割傷或燒傷自己一樣,很多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會做出類似的自殺自殘行為。
最後,一些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容易出現短暫的失憶,在這種狀態下,患者感受不到真實,失去對時間的感覺,甚至忘記自己是誰。在電影《致命誘惑》中格倫·克勞斯扮演的一位女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就是這種情況。
和反社會人格障礙正好相反的是,患上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多數為女性。並且因為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表現與創傷后應激障礙在某些方面非常相像(情緒、衝動的難以控制以及人際關係方面的困難),因此,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起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患者在早年曾遭受過創傷或者虐待。
好了,人格障礙部分就全部講完了。
重口味心理室診療記錄
網友求助
我懷疑我老公也有雙重性格。
平時人很溫和很有耐心,但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變得很暴躁,口出狂言,情緒激動。前一秒可以說要雇兇殺人,后一秒又自己哭得傷心。看到值得同情的人會去幫助,可是有時候講話又刻薄得很。
我去諮詢過心理醫生,他跟我說,會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是他覺得受到了傷害,而他內心又很脆弱,需要一些看起來強悍的東西保護自己,其實內心非常害怕和不安。
我想問的是,這種情況下,他的兩種個性哪個是主導的,他會不會發展成一個偏激的人?會不會在遇到什麼重大事情的時候因為內心的恐懼而先發制人,做出一些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的事情?
作者解答
僅從你的描述無法判斷他是不是多重人格,但貌似是的可能性很小。人,甚至動物,產生攻擊行為的根源,更多的是來自於自己內心的恐懼。這就不難理解你丈夫的這種自相矛盾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