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歌手唱功的評價而建立的數學模型

關於歌手唱功的評價而建立的數學模型

?關於歌手唱功的評價而建立的數學模型(本人原創,如要轉載,請註明出處)

一個歌手的水平到底可不可以數據化?

很顯然,如一貫的前言,音樂屬於藝術,不可能準確量化,但在允許誤差的前提下,盡量提高量化的精度,那麼在相對模糊的精度範圍內,量化后的數據是可以有意義的。

首先,唱功的定義:

當我們拿到一首(新)歌,不可能直接唱完了事,首先映入腦中的是詞曲(或者加上編曲,如果是翻唱,還要加上原唱和其他率先翻唱者的版本),不自覺的我們會對詞曲做自己的理解,或悲或喜,或歡快或沉鬱;然後,我們會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自身已知的各種演唱技巧,選擇一種或幾種演繹方式;最後,通過自己的聲音(或加上肢體)把這種選擇方式表現出來,並達到最終的演唱效果(藝術感染力)。

一切演唱,不外乎這種過程。

相應的,我們可以提煉出關於唱功的三個方面:

1.理解力(文化素養、時代情懷……)——如何理解歌曲。

2.軟唱功——選擇演唱的表達方式(唱法[通俗/美聲等]、情緒、斷句、輕重緩急、取捨……)

3.硬唱功——執行選擇方式的實際效果(強度和廣度[音色、音域、力度、氣息……)

這是一種動態的全面的唱功定義。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可以把理解力比喻為魂魄,軟唱功理解為骨骼,硬唱功理解為肌膚——一個美麗的生命,三者都是優秀的。

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圈子不同,都可能導致歌手對某一首歌的理解出現偏差,結果唱出來讓人覺得有口無心,甚至毀歌。

接觸、理解並掌握的風格流派不同,可能導致歌手尋找不到一首歌最佳的表達方式。

基本功不夠紮實和全面,可能導致歌手明知道一首歌怎麼唱最好,自己卻唱不出應有的效果。

所以,如果以完美效果或者說歌神水平為追求的目標,那麼在量化歌手演唱效果時,這3個方面的數據應該採用乘法來作為一首歌的演唱的綜合水平——這樣既符合思路,計算時也不顯得過於複雜。

在這個思路下,具體一個歌手唱一首歌的水平以及量化出的分數,會受作品本身的質量和風格影響。

例如,《同桌的你》,這首歌在硬唱功幾乎沒有難點。不同歌手同唱這首歌,體現差距的重點將在於理解力和軟唱功。高水平歌手唱這首歌,其中細微的情感拿捏很重要,但這種感情在大方向上多數人都能理解,所以優秀歌手之間不容易唱出顯著的差距。

例如,《英雄讚歌》,這首歌對於軟、硬唱功都有一定要求,但對於高水平的職業來說並不算太難,但理解力卻是難點。張映哲的原版,即使錄音效果遠不如近幾十年的翻唱,卻明顯擁有眾多翻唱所缺乏的精氣神。(或許有人會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色,但對於職業歌手來說,這不能成為解釋不能做到的借口。)

同類型的例子還有《未來的主人翁》,可悲的是除了羅大佑本人,目前沒有哪位歌手能夠理解並演繹作品中的情懷。(春哥貌似很喜歡這歌,曾經唱過,但效果有些接近有口無心了)

例如,《煙花易冷》,這首歌最出名的顯然是大木原唱和林志炫的翻唱。他們都理解到了作品內涵,但選擇的演繹方式,從切入點上就不同,整體脈絡便大相逕庭。如果拋開硬唱功的因素不談,這兩個版本都是成立並成功的,體現了兩個歌手的軟唱功水平。(也是流行音樂的可能性的體現)

同類型的例子還有《父老鄉親》,彭麗媛的翻唱把范琳琳的原唱虐得算是體無完膚。

例如,《男兒當自強》,這首歌的最難點顯然在於硬唱功。基本功不能滿足的人去唱,和原版的差距將是顯著的。

同類型的例子還有《花太香》,原唱任賢齊算是毀了一首好歌,可惜目前貌似沒有高水平的歌手翻唱這首歌。

例如,《忐忑》,除開揶揄的成分,這首歌對於軟、硬唱功的要求都極高,但對於理解力幾乎沒有要求。(換句話說,這首歌根本沒有內涵,不似流行音樂,更像是歌手練功所用的”梅花樁“)

例如,《二泉映月》,這首歌大概不算出名,但在三個方面的難度都是極高的。目前除了彭麗媛的原版,不作他想。

總的來說,一首歌具體的難點往往不同,一個歌手唱砸的原因也會各有不同;一個歌手試圖唱好唱完美一首歌,往往首先得思量這首歌是否和自己目前能夠駕馭的範疇契合。

但如果以”擅長任何作品“這個歌神的境界為追尋目標的話,唱功的三個方面顯然都不能有短板。

這也是為了那些跛腳嚴重的走心派的破嗓子、技術派的唱歌機器,都僅僅是歌手而不能成為歌唱家的原因。

接下來,就涉及到我之前提到過的,”強度“和”廣度“的問題。

所謂強度,是指一個歌手唱一首作品的一個具體版本裏,所體現出來的唱功。

所謂廣度,是指一個歌手擅長演唱的作品的風格多樣性。

很顯然,強度和廣度的綜合考慮,就是一個歌手的實際水平。

因為歌手只要還活着,就可能進步,但他已有的成就不會磨滅,所以這個實際水平是一個時刻上的概念,可能隨時間推移而提高,但不會降低。

但是,在具體統計時,過於簡單的2維說法並不具備操作性,還需要更具體的考慮。

例如,自己比較時,鄧麗君唱她最擅長的軟妹兒歌的強度,顯然高於她唱搖滾風格的歌的強度。可在和別的歌手比較時,即使是她不太擅長的搖滾歌,其強度也可能高於一些二流歌手的巔峰。

那麼,我們到底能不能說她擅長搖滾類的歌呢?

例如,王菲的廣度顯然強於楊鈺瑩,而最高強度則彼此差距很小。

那麼,我們也許可以說王的水平比楊高,但如果出現一個廣度和王菲差不多,但最高強度低了一個檔次的歌手A,那麼他(她)和楊比較時,到底是誰的水平更高呢?

所以說,過於簡單的數學模型,不具備操作性。

那麼,我們不妨先不考慮複雜度。

正如我在建立作品評價體系的最初所說——音樂屬於藝術,所以音樂沒有0分。

而任何理論或者說數學模型,都有各自適用的範疇,要承認可能存在爆表的情況。

就像作品評價體系裏,單項評分,1分是最低分,10分最高分,但《滾滾長江東逝水》這樣的歌詞,質量爆表了,統計為10.1分,具體應該多少分比較合理,暫時不研究。

同樣的,一個具體版本的演唱,也是1-10分,1分是理論上的下限(如當初玩笑性的描述:破喉嚨抓錯音含屎唱錯詞),不容易也很可能找不到實例,10分即歌神水平,以0.1分為最小單位。

目前的數據庫里的情況是,沒有爆表作品,10分作品只有一首,張映哲的《英雄讚歌》,但實際上9.8分-10分的直接判斷是一樣的,這個檔次的作品之間的差距,靠的是各自和其他翻唱版之間的差距的大小而間接推斷。

也就是說,9.8分及以上,都算是歌神預備役的水平,究竟算不算歌神水平,暫時還沒有直接、準確並且合理的相對詳細標準。(如果有哪位大牛對此有自己的見解,請不吝說說)

相關的文字描述為:

10分,一首具體作品自成標準,讓人覺得“就是如此”。

9.9分,他人無法替代,觸動人心,並且能夠影響一代人。

9.8分,他人無法替代,觸動人心。

這個分數段里,不僅需要歌手的體現出的唱功幾乎無可挑剔,對作品本身的質量也有很高的要求。

往下一個檔次,9.5-9.7分,是歌唱藝術家的境界。

這個水平的演唱,有一種特點,類似“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意思——在細聽歌詞和旋律之前,歌聲本身就足夠走進聽者心中。

這個效果,首先需要極強大的硬唱功為支撐;軟唱功深深滲透入聲音之中,而不僅僅是咬字、節奏等層面;歌手對作品的理解已經體現在聲音之中。即使不唱歌詞,單純吟唱,也和歌詞的內涵是一致的。

例如,龔琳娜的《小河淌水》,維塔斯的《奉獻》,陳力的《枉凝眉》,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依次以降,多少都有這樣的效果。

這個境界的作品,同樣不僅需要歌手體現出的唱功幾乎無可挑剔,對作品本身的質量也有一定的要求。

相關的文字描述為:

9.7分,他人無法替代,觸摸人心。

9.6分,他人無法替代,歌聲樂器化,直指心靈。

9.5分,他人無法替代,一個類別的歌的極致。

或者說,9.5分的就是下一個境界的上限,同時也是這個境界的下限。

再往下一個檔次,9.0-9.4分,是歌唱家的境界。(嚴格地說,應該是9.0-9.5分,但因為不到9.5分,統計時算為9.4分)

這個水平的演唱,聽眾在品味時,多少能品味出一種大約能稱為“情懷”的意思,或者說,讓人感受到,這個作品本身就是活的,是立體的。

聽完之後,聽眾心中的第一感想,很自然的,不是針對歌手唱得有多好,而是這個作品(即詞、曲、唱、編的整體)在表達什麼。

例如,毛阿敏的《歷史的天空》、張學友的《她來聽我的演唱會》、劉歡的《彎彎的月亮》、竇唯的《無地自容》、田震的《野花》、殷秀梅的《長江之歌》、陳奕迅的《好久不見》、羅琦的《我是一隻小小鳥》、蘇芮的《牽手》、林志炫的《蒙娜麗莎的眼淚》、周華健的《難念的經》,依次以降,多少都有這樣的效果。

這個境界的作品,同樣不僅需要歌手體現出的唱功幾乎無可挑剔,對作品本身的質量也有基本的要求。

相關的文字描述為:

9.4分,無瑕疵,悄然入心,在骨髓。

9.3分,無瑕疵,氣質強烈,在腸胃。

9.2分,無瑕疵,催人動情,在肌膚。

9.1分,無瑕疵,惹人生情,在腠理。

9.0分,無瑕疵,有優美意境。

類似的,9.0分就是下一個境界的上限,同時也是這個境界的下限。

以上的這些檔次,或者說境界,都是在歌手體現出的唱功,在理解力、軟唱功、硬唱功三方面都沒有問題的基礎上的劃分,能否進入這些境界,除了歌手本身的水平,作品的質量更是前提。而之下的各個境界的演唱,對作品質量基本沒有必然要求,可以靠歌手強行帶節奏達到了。

再往下一個檔次,8.5-8.9分,是一流歌手的境界。嚴格地說,應該是8.5-9.0分,但因為不到9.0分,統計時算為8.9分)

這個水平的演唱,和詞曲本身的內涵是一致的,聽眾能夠感受到作品整體的一個藝術形象。聽眾也許會覺得歌手唱出了作品想表達的東西,也許會覺得歌手的唱功在某方面存在亮點,也許會覺得歌手在表達某部分情感時特別突出……

換句話說,一流歌手的水平,相比二流歌手,他沒有明顯的缺點,一切都是好的;相比歌唱家,他的亮點在局部,作為作品整體的藝術形象,存在活力,但還不能夠成生命的感覺。例如,陳淑樺的《笑紅塵》、辛曉琪的《領悟》、謝安琪的《喜帖街》、祖海的《為了誰》、張信哲的《別怕我傷心》、順子的《DearFriend》、江珊的《夢裏水鄉》、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實》、范曉萱的《我要我們在一起》、張敬軒的《斷點》,依次以降,多少都有這樣的優點和不足。

相關的文字描述:

8.9分,到位地演繹了一流的作品,讓一般人忘記去挑剔。

8.8分,到位地演繹了一流的作品,近於無可挑剔。

8.7分,演繹出一流的作品的意境,並且擁有常人不易模仿的特色。

8.6分,擁有常人不易模仿的特色,或者讓一般人忘記去挑剔;並且詮釋出一流的作品的意境。

8.5分,擁有常人不易模仿的特色,或者近於無可挑剔;並且詮釋了一首一流水平的詞曲應有的價值。

同樣,8.5分就是下一個境界的上限,同時也是這個境界的下限。

再往下一個檔次,8.0-8.4分,是二流歌手的境界。(嚴格地說,應該是8.0-8.5分,但因為不到8.5分,統計時算為8.4分)

這個水平的演唱,亮點和不足的種類就非常多了,就像“不幸都有各自的不幸”一樣。也許是作品詞曲本身的質量比較挫,而歌手還沒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水平;也許是一首作品的演唱中,歌手的理解力、軟唱功、硬唱功三方面中的某一方面存在比較明顯的問題;也許是各個方面都有小問題,疊加起來就不再僅僅是小問題了。

但一定的是,存在不能迴避的問題。聽眾第一次聽也許會覺得很好聽,甚至會看到亮點所在;但細聽多次之後,會發現不足之處,甚至,在長時間的閱歷積澱之後,回首重聽時,發現問題所在。

雖然說存在問題,但和三流歌手相比,二流歌手的演唱至少能讓聽眾初聽時覺得悅耳,甚至覺得有亮點,他們的演唱多數的確是在演繹作品,的確有藝術形象這個概念的,雖然比較微小、淡薄。

一般而言,不少嗓子不太好的創作歌手,軟唱功有一定水平但終究比較平庸的唱歌機器,他們的演唱往往會在這個檔次。

例如,趙詠華的《最浪漫的事》、葉麗儀的《上海灘》、張艾嘉的《愛的代價》、羽泉的《彩虹》、黃渤的《臨時演員》、梁詠琪的《短髮》、梁靜茹的《勇氣》、許美靜的《城裏的月光》、蕭亞軒的《愛的主打歌》、劉德華的《男人哭吧不是罪》,依次以降,多少都有這樣的問題和優點。

相關的文字描述:

8.4分,演繹出一流的作品的意境。

8.3分,詮釋出一流的作品的意境,或者讓中上水平的作品異彩。

8.2分,詮釋出一流的作品的意境,但是讓人覺得似乎可以更好;或者讓中上水平的作品出彩。

8.1分,詮釋出一流的作品的意境,但是讓人明顯覺得可以更好;或者讓中上水平的作品有亮點。

8分,詮釋了一首一流水平的詞曲應有的價值,或者在優美的基礎上擁有常人不易模仿的特色。

同樣,8.0分就是下一個境界的上限,同時也是這個境界的下限。

再往下一個檔次,7.5-7.9分,是三流歌手的境界。(嚴格地說,應該是7.5-8.0分,但因為不到8.0分,統計時算為7.9分)

這個水平的演唱,不僅專業人士和經常聽歌的普通人,即使是不常聽歌的人,多聽幾次,只要他願意細想,都會覺得有明顯問題。歌手也許根本沒有明確的創造作品的藝術形象的初衷,也許他的唱功完全不能體現一個即使淡薄但至少存在的藝術形象,也許他的唱功在某一方面弱得讓演唱出來的藝術形象的問題實在讓人難以忍受,也許在以上各種問題的基礎上還受了作品本身質量平庸的拖累。

三流歌手之所以能稱為歌手,他區別於專業駐唱吃這碗飯的水平的關鍵在於——他是原唱,或者的確是在二次創作,一首歌的一個具體版本的形象是他原創而非跟風的;並且,問題還沒大到業餘。

例如,羅大佑的《未來的主人翁》、黃安的《新鴛鴦蝴蝶夢》、曾淑勤的《魯冰花》、王冰洋的《飛舞》、許巍的《藍蓮花》、任賢齊的《花太香》、汪峰的《存在》、水木年華的《一生有你》、鄭智化的《星星點燈》、馬天宇的《依然在一起》,依次以降,問題越來越嚴重。

相關文字描述:

7.9分,詮釋出中上水平的詞曲的意境,但是讓人覺得似乎可以更好;或者讓人覺得似乎沒有完全詮釋一首一流水平的詞曲的應有的價值。

7.8分,詮釋出中上水平的詞曲的意境,但是讓人覺得可以更好;或者讓人覺得沒有完全詮釋一首一流水平的詞曲的應有的價值。

7.7分,詮釋了中上水平的詞曲的意境,但是讓人明顯覺得可以更好;或者讓人為一首一流水平的詞曲扼腕。

7.6分,詮釋了一首中上水平的詞曲應有的價值,或者表達了一首一流水平的詞曲應有的價值;並在某些細節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7.5分,詮釋了一首中上水平的詞曲應有的價值,或者表達了一首一流水平的詞曲應有的價值。

三流歌手之下,就是專業駐唱水平了。這裏不細說了。

一般職業歌手的演唱,如果能低到7.5分以下,要麼是嘗試自己不擅長的風格的失敗之作,要麼是當時身體不好唱砸了,要麼他的本業就不是歌手,要麼他唱的歌的質量差得轟動,要麼……當時他的歌手身份更多是包裝出來的。

只舉點兒例子就好——楊紫瓊的《愛似流星》、弦子的《醉清風》、林志穎的《戲夢》、劉德華的《謝謝你的愛》(最初版)、黃學新的《你一直在路上》、任賢齊的《兄弟》、黎明的《今夜你會不會來》(國語版)、孫悅的《魅力無限》、汪峰的《春天裏》(現場版)、董文華的《漫步人生路》、楊冪的《愛的供養》,依次以降。

煩瑣的演唱分數劃分,是評價歌手水平的基礎。

因為——脫離作品的具體演唱版本,去談唱功,那是耍**。

唱功的三方面,都是“可以做到”的一種可能性,需要唱出一首歌來落到實處,才能讓人信服。

那麼,根據以上的準備工作。(相關的作品評價體系在別的帖子裏有詳細的內容,這裏不贅述了)

在嘗試評價一個歌手的水平時,我們可以先一首一首評價他(她)的不同的作品的演唱分數,這些分數體現了他的演唱的強度,其中最高分的作品,就是他的最高強度。

當我們把這個歌手的所有作品都評價完之後(事實上,一個職業歌手,特別是知名歌手,他唱過的作品往往非常多,每個歌手的每一首作品都作評價,其工作量即使是國家機構來做都顯得吃力,我們一般選取其具有知名度、體現唱功強度、體現風格多樣性的一批作品為代表)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分數列表。

接下來,我們考慮廣度的因素——這一首首被做出評價的作品,都有具體的風格,歌手的演唱也具有自己的特點(默認是原唱或者二次創作,不然也不會被選擇出來作為歌手的水平代表之一)。

那麼,我們按現有的流行音樂風格類別作為參考標準(注意,是參考而不是絕對標準。因為音樂風格的可能性是無限的,風格劃分只是為了便於交流和理解),將這些作品一一分門別類。

例如,我們可以判斷一首歌屬於民謠、一首歌屬於重搖、一首歌兼具戲曲和搖滾的風格、一首歌既有婉約的部分也有大氣的部分,一首歌不屬於已有的任何一種風格……

分類完畢之後。

我們建立一個直角坐標系,取第一象限。

X軸定義為所有已有及可能的音樂風格,Y軸定義為歌手演唱的作品強度。

很顯然,Y軸是有限的,在1-10之間,而X軸理論上是無限的。

現在,

1、我們將一個歌手的所有被評價演唱分數的作品以最高強度作品標註在坐標上,作為對稱軸。

2、按強度遞降的順序將不同風格的作品內部的最高強度作品分列在對稱軸左右,一次次添加,直到完畢。

3、將這些標註出來的作品點以平滑曲線全部連起來。

假設一個歌手最擅長的風格的最高強度很高,在這個風格內他的唱功是非常穩定的;他擅長的音樂風格很廣,但和最高強度存在差距;並且,他唱過所有風格的歌(即每一個細化的音樂風格都有評價)。

那麼,在3步操作完畢之後,他的作品在坐標繫上形成一條接近正態分佈的曲線,這條曲線和X軸圍成的面積,可以定義為這個歌手的唱功水平。

在實際操作中,一個歌手的作品標註出來的曲線肯定不可能如理想的那樣似正態分佈。而且,求正態分佈曲線的積分,這是大學數學的範疇了,對於普通人來說太困難了。

所以,從可操作性和實際性出發,我們設定一些參數和假設。

1,每一個細化的音樂風格,定義一個寬度1。

例如,我們定義重金屬搖滾為一個音樂風格,它的寬度是1;而度娘百科上說搖滾的細化類別有158個,這裏我偷懶就不考證數據的真偽了。那麼,搖滾這個大類的寬度就是158。同理,其他大類的音樂風格,也可以細化為多種不同的小類別,而每一個小類別的寬度,同樣定義為1。

2,每一個細化風格里,歌手只取強度最高的a首作品,按強度由高到低依次記為ai,1≤i(a是參數,可以根據不同的判斷目的和側重而改變)

3,每一個細化風格里,每一個ai對應一個權重為bj,這裏i為自然數,1《j《a,1=b1〉b2〉b3〉……〉ba。(bj是參數,可以根據不同的判斷目的和側重而改變)

4,每一個強度分數定義一個權重ck,其中,1≤k≤10,0〈ck〈∞,高分權重必然大於低分權重。(ck是參數,可以根據不同的判斷目的和側重而改變)例如,10分的權重為c10,9.5分的權重為c9.5,9分的權重為c9……

5,定義最高強度作品所在的風格類別為d1,這個風格類別之外的所有作品中,最高強度作品所在的風格類別為d2,以此類推,直到定義完一個歌手演唱過的所有風格類別。也許只有d1,也許會列到d10,甚至d20,甚至更多。1=d1〉d2〉d3〉d4……〉0,在公式中記為dl(dl是參數,可以根據不同的判斷目的和側重而改變)

按以上參數,可以建立一個計算公式。(各參數的選擇範圍參考上面的定義)

一個歌手的唱功水平=∑(∑ai*bj*ck)*dl

從數學意義上來說,

參數ai和樣本的翔實性有關,ai越多,考慮的作品數量越多,自然意味着最終得出的數據越有可信度。

參數bj和歌手水平的穩定性有關,bi的遞減效果越快接近0,意味着越忽視穩定性。

參數ck和高強度作品的重視程度有關,ck之間的差距越大,意味着對高水平作品越重視。

(極端條件下,可以出現龔琳娜靠一首《小河淌水》秒殺多數歌手的結論)

參數dl和風格多樣性有關,dl的遞減效果越快接近0,意味着越忽視風格多樣性。

現在參考現實中的歌手為例子。

如前面提到的王菲和楊鈺瑩的對比。

很顯然,王可以取的dl遠遠多於楊,而她們的a1*b1*c1的數據差不多。

也就是說,

如果定義權重參數d2=0.9,d3=0.8,僅僅如此,就將會得出王的水平遠高於楊的結論;(這是比較重視風格多樣性的權重選擇辦法)

而如果定義權重參數d2=0.1,d3=0.01,那麼,就將會得出王的水平和楊差不多的結論。(這是比較忽視風格多樣性的權重選擇辦法)

注意,在嘗試通過這個公式對兩個歌手進行比較的時候,一定要使用統一的確定的參數。

這樣,即使參數的選擇上會讓人覺得在拉偏架,但起碼不會是玩雙重標準。

你可以根據你自己對於的各個方面的傾向,對各個參數做出你認為合理的定義。

然後根據你自己對歌手不同作品的評分,或者依照我目前收錄入數據庫的作品的評分為基礎,以你選定了參數后的明確公式,計算出一個歌手的唱功水平的總分。

注意,不同參數值計算出的總分沒有比較意義,單一歌手的總分也無法判斷高低。

只有在同一個確定的公式下,計算出的不同歌手的總分,進行比較,才有實際意義。

雖然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個公式還是有些煩瑣,但至少只涉及加法和乘法,並不存在操作和理解上的困難。

最後,重申一點,音樂屬於藝術,不可能準確量化,但在允許誤差的前提下,以高精度標準作出的量化數據,其得到的結果,在低精度的環境裏,是具有一定合理性和指導性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漫步歌神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漫步歌神路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歌手唱功的評價而建立的數學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