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是歌手》第三季五期
?總體。
這一期質量很高,胡彥斌淘汰,遺憾但不冤枉。多數作品在硬唱功或者說聲樂技術方面都不存在明顯問題,強與更強之間的差異往往和直接的演唱環節無關。
第一首,胡彥斌《味道》。
如李健所說,似乎有些緊張,但並沒有質的影響。這次演繹的核心問題在於,沒有改動歌詞。女歌男唱,而且是第一人稱情歌,本來就往往面臨角色背離的問題,這首歌里也是。“笑、外套、襪子、煙草味道”,這些事物用來勾勒人的形象,勾勒男人和勾勒女人,得出的感覺是不同的。而這次後半段的編曲,則和原歌詞的內涵或者說角色定位之間,越走越遠了。結果就是,當我們聽到胡彥斌唱出的歌聲,改出的旋律和配樂彼此和諧時,那話里的內容和提詞器上的文字,總讓人齣戲。既然主旋律都可以改動那麼大,為什麼歌詞就不能改呢?這也許是一個想法問題,但更可能是一個版權問題。無論如何,就整體效果而言,歌詞在其中扮演了卧底的角色,在其他幾乎所有人表現都不錯的時候,又作為第一個出場,成績不理想,是自然現象。
第二首,李健《在水一方》。
只從純歌手的角度考慮李健的唱功,理解作品的能力毋庸置疑,軟唱功也非常高,唯獨硬唱功作為一種“技術儲備”面臨可能翻唱的不同作品時,更可能出現力不從心的情況。也就是說,李健的演唱,詞、曲、唱、編之間會很和諧,絕對不會出現某一樣背離的情況。在這個前提下,演唱中的很多細微問題,就會如鯁在喉而令人不由吹毛求疵了——在這首歌里,“有位佳人,靠水而居”里的“人”字,沒有唱好,不夠落實;“道路又遠又長”的“長”字似乎銜接不夠完美;**部分的“我願逆流而上”的“上”字的升調不夠圓潤平滑;“她在水中佇立”的“立”字發音太輕,幾乎聽不清聲母;結尾的“綠草蒼蒼,白霧茫茫”的“霧”字結束時有些不穩。以上問題,是從整體效果來說的,鍋不一定都在李健,部分也許在調音師身上。總的來說,這次演繹接近完美了,如果再要計較更上一層樓的可能性,就是冰凍三尺的功力問題了——對於本質上是創作人的李健來說,有些難為了。無論如何,這些問題,以及出場順序,很可能就是結果他和黃麗玲的排名存在差異的原因……吧。
第三首,古巨基《莫妮卡》
這是一首老歌了。貌似翻唱的人很多。(題外說一句,當年田震唱過,那張同名專輯也令她聲名鵲起,但回頭去看,更接近黑歷史了吧……那樣的版本,沒能廣泛流傳到現在,卻也是合理)這首歌的歌詞比較無腦,接近於口水歌,旋律在如今看來也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精妙,迪斯科風格本來就側重於演唱和編曲(包括舞蹈等視覺效果)帶節奏,帶現場節奏。換句話說,這首歌,睜着眼睛聽,和閉着眼睛聽,感覺區別會比較大。如果聽眾是背對舞台聽歌,那麼他絕對不可能排名比李健好。但目前的賽制如此,視覺效果作為表現整體的一部分也的確是流行音樂合理的發展方向之一。(而今的舞台聲光效果,是80年代這歌在中國火熱時不可想像的)倒也不必嚷嚷什麼。大不了更側重聲音本身的聽眾去循環李健那樣的作品就是了(比如說我)。
第四首,韓紅《海闊天空》。
如果說胡彥斌作死的地方在於沒改歌詞,那麼韓紅作死的地方就在於沒改主旋律了。毫無疑問,韓紅牢牢把握住了歌詞的精髓,歌聲中流淌的情緒始終與歌詞的內涵契合,而她自己的編曲同樣相得益彰。但她選擇的唱法和情感收放等處理,和原本的旋律之間,是不夠和諧的。結果便是,我們聽在耳里,似乎覺得她的歌聲總有不對勁兒的地方。或者說,韓紅最可能的最佳辦法是,沿用原歌詞,借鑒原曲,重新作曲來唱。無論這些在一個星期的周期里是否困難,至少這一次實際的演唱,的確不盡如人意。
第五首,孫楠《一塊紅布+南泥灣》。
崔哥的作品,一般不容易真正唱好,但唱好了效果不是一般。
孫楠的演唱,和崔哥不同,但一樣抓住了歌的內涵。類似李健的演唱,接近完美但也存在一些可以吹毛求疵的地方。但不同的是,他的演繹最大的鍋,不在演唱。在於編曲。整首歌的編排大體可以看作3部分。第一部分接近完美,第二部分也不錯,但銜接的時候,風格的轉變不夠平滑自然。(崔健當年的《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野》的前奏,可以作為標杆對比,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聽聽,人家是古箏旋律和搖滾范兒的風格是如何完美銜接的)第三部分同樣不錯,但銜接時的問題更大。另外,不要覺得這兩首歌的結合不靠譜,事實上,它們的內涵是前後相連的。就如不同價值觀的人對歌詞有相似的解讀卻得出相反的結論,這首歌(或者說兩首歌)里的情懷,你也許不懂,也許認同,也許反對。當我明知道我的身體已經乾枯了,我仍然要永遠陪着你,因為我最知道你的痛苦——這個意思,有人理解為被洗腦後的解嘲,有人理解為繼承理想后的不屈。當你以被動的看客態度理解時,你會覺得這歌是負能量;當你以主動的接班人態度理解時,你會覺得這歌是正能量。看作負能量的人自然會覺得後面的南泥灣是一個諷刺;而看作正能量的人則會看到精神的傳承。題外地說,年輕的人也許因為全戰而對他不喜,年長的人則往往因為離婚事件討厭他(這個影響更深遠)。所以,他的名次似乎和實際水平有出入,也許不合理,但的確合情。
第六首,張靚穎的《BangBang》。
算是一首擦邊球的口水歌吧……字幕里的歌詞翻譯真心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如多數歐美流行音樂和華語流行音樂的差異——華語注重歌詞,歐美注重編曲——這是彼此之間最大的優劣差異,大陸的作曲家幾乎是不可能為一首擦邊的狗血歌詞去花心血作出如此高水平的編曲的。當這樣的差異的作品出現在大陸的舞台上時,它的盤外效果就出來了——不懂英文的人聽不懂歌詞,提詞器上的”鬼斧神工的翻譯“也是加分,他們只能也更加註重旋律演唱編曲所體現出來的感覺,這毫無疑問是這首歌的優點所在;而懂英文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很可能為這樣的歌詞能在中國登上大雅之堂而戲謔。何況,這是這一期里,視覺效果最佳的兩首歌之一。並且還有唱完之後的”加餐“帶節奏。總的來說,不必去置疑她得第一不合理,真要說那些,還不如要求把賽制改成觀眾背對舞台,如好聲音導師那樣,只聽歌聲。這本質上一個娛樂節目,而不是青歌賽那樣的比賽。
第七首,黃麗玲的《我等到花兒都謝了》
這首歌的演繹,和李健那首歌的優點差不多。幾乎沒有短板(同樣,逐字逐句吹毛求疵也是可以發現部分問題的,這裏就不逐一贅述了)。和她自己前幾期不同的是,這次的演繹真正體現將感情融入了歌聲之中。那些喜歡將”走心“掛在嘴邊的人,可以將這個版本作為”走心“的代表之一。上一期的第2也許不太合理,但這一期第2再正常不過,甚至第一也沒問題(在韓紅作死成功的時候~)。
結合七位歌手的表現,還是那句話,從硬唱功技術方面去分析,肯定都能看到優點,也能挑出毛病,但多數都不是關鍵所在。單分析那些,對於一流的歌手算是一種不尊重……吧。一首翻唱,從改編到演繹,他們以及他們合作的編曲人,是如何去解讀詞曲的,他們在表達什麼,營造出的藝術形象如何,才是他們最希望被聽眾理解和接受的。(這裏順便黑一下上季的張傑,他似乎直到總決賽才領悟到這一點)就像一個畫家,畫了一匹馬,你總去說那鬃毛、那蹄子畫得如何細緻,卻絕口不提這馬是一匹什麼樣的馬,是否畫得有神韻——那畫家該用什麼表情來面對呢?
最後……胡彥斌雖然淘汰了,雖然我對他在這個節目裏的每一期演繹都不太認同,但他卻是這些歌手裏前途最令人期待的之一。
純歌手也許30歲就走向成熟;而一個詞曲唱編能夠獨自融合的歌手,也許到了40歲才真正融會貫通,但那卻是純歌手永遠不可能達到的境界。
(PS:李健那一句”工業氣息“真是內涵得漂亮~冷場高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