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東漢初中原、西域建築小議

九、東漢初中原、西域建築小議

兩漢四百年,是漢民族建築的青年時期。由於年代久遠,地面上留存於世的漢代建築大約都在河西、西域。漢長城如伏地長龍在黃沙戈壁上逶迤向遠方,障亭要塞、烽燧煙墩在寒風中巍峨矗立,它們是歲月的年輪,依稀在向我們訴說曾經的鐵血、輝煌與榮耀!

漢長城與漢代障亭要塞、烽燧煙墩之所以留存兩千餘年,是因為它就地取材,都是摶沙土、間以紅柳、荊棘、白草夯制而成。漢代是中華民族的鼎盛年代,是當時世界四大帝國之首,但其餘的地面建築無一留存,原因是秦漢尚木質建築,即便是秦咸陽的咸陽宮、東漢雒陽的南北兩宮,是當時世界的建築瑰寶,讓項羽和董卓一把火燒了后,留給兩千年後後人的,便只有史籍的描述和深埋於地下的高台地基。

考古證明,項羽沒有燒過阿房宮,他燒的是咸陽宮。前漢的未央宮,也曾被更始軍火燒,東漢自光武年代起即開始修葺,后歷代不斷維修,但到唐末還是徹底淪為廢墟。

好在史籍中關於秦漢建築記載頗豐,讓我們能一窺恢宏的秦漢遺華。

到秦漢時代,中國建築組合與結構已日臻完善,雖然至今未曾發現過一座倖存的漢代木構建築,所幸佐證資料豐富,史載清楚明白。比如前漢未央宮,《三輔黃圖》等有細緻描述。東漢雒陽漢宮,《河南志》等記載也較詳細。對這兩座帝宮,最可靠的描述是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兩京賦》,當代人記當代事,文華傳千古,也讓後人能想像出帝宮當年的氣度和恢宏。

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便是未央宮,建於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丞相蕭何親自監造,是漢帝國204年間的政治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它也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總面積比北京紫禁城大六倍。宮內亭台樓榭、山水滄池布列其中,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宮城建築的基本格局!

東漢雒陽漢宮歷史更為悠久,它是在成周王城基礎上興建。光武大帝劉秀定都洛陽后,一直以秦丞相呂不韋修築的南宮卻非殿為漢帝國朝堂正殿。永平年間,漢明帝建崇德殿為南宮正殿,又大規模修建北宮,並修葺北宮東面的永安宮。張衡在《東京賦》中記載道:

“逮至顯宗,六合殷昌。乃新崇德,遂作德陽。啟南端之特闈,立應門之將將。昭仁惠於崇賢,抗義聲於金商。飛雲龍於春路,屯神虎於秋方。建象魏之兩觀,旌六典之舊章。其內則含德章台,天祿宣明。溫飭迎春,壽安永寧。飛閣神行,莫我能形。濯龍芳林,九穀八溪。芙蓉覆水,秋蘭被涯。渚戲躍魚,淵游龜蠵。永安離宮,脩竹冬青。陰池幽流,玄泉洌清。鵯鶋秋棲,鶻鵃春鳴。鴡鳩麗黃,關關嚶嚶。”

這裏的“德陽”便是指德陽大殿,是北宮的正殿,也是永平之後東漢帝國一百餘年的政治中心。范曄在《後漢書》中記述道,德陽殿“周旋容萬人。陛高二丈,皆文石作壇,激沼水於殿下,畫屋朱梁,玉階金柱,刻縷作宮掖之好,廁以青翁翠。”

漢人視死如生,視亡如存,死亡不過是到了另一個世界。按照中國考古學重視實物的思維慣性,我們可從漢代墓葬規制推測房屋建築格局。

根據漢代考古情況看,漢代墓室一般為屋墓,外廊或廟堂、外門、石闕,墓內龐大的石柱、斗拱、畫像石、畫像磚與明器,都是對死者生前居住房屋、木構建築局部或建築組群佈局的整體模擬,足以豐富我們對漢代建築的認識。

木構樓閣是木構建築成熟的標誌,在明器中常有三四層的方形閣樓(如綠釉三層陶望樓),每層有斗拱承托的挑檐,其上置平坐陽台,滿足遮陽、避雨和遠眺的要求,造型凹凸有致,虛實相生。門闕是表示威儀等第的建物,用於墓前和祠廟前,現存東漢石闕30座,以四川的高頤墓闕最精美,也是仿木構建成的,雕刻樓面也有平坐木枋與挑檐斗拱。

大量畫像石、畫像磚與明器陶屋,為我們揭示了漢代民間建築形態。

漢代房屋以區為單位,國家授田宅時一區宅指一個院落,正房、廂房一應俱全。庶人小型住宅平面一般為方形或長方形,一般都採用木構架結構、夯土牆建築。窗的形態有方形、橫矩形、圓形多種,屋頂用懸山式或囤頂。稍大的住宅為二進或三進院落,前後院、主樓與次要房間,外觀高矮主次分明,錯落有序。

茅廁一般在院角,城外民間住宅,茅廁一般與豬舍聯在一起。

世族豪強大住宅按照前堂后室傳統制式,一般分多重院落、左右並列佈局。右側有門、堂,是住宅的主要部分。左側是附屬建築,馬廄等功能性建築一般在左院。右側外部裝有柵欄的大門,門內又分前、后二院,繞以木構的迴廊。左側後院有一方形高樓,四注屋頂,檐下飾以斗拱,可能是瞭望或儲藏貴重物品的地方。

外有大門便於車馬通行,大門前有拴馬石,院門有豪華門樓,屋頂中央高、兩側低,其旁設小門,便於人員出入,大門門一般有門廡做為客房。

院內以前堂為主建築,一般建有豪華望樓。後院為女眷所居,一般建有多層閨樓或閣。

留存後世的漢代建築材料當數瓦當最多、最具特色,秦代瓦當已有各式動植物紋和吉祥文字,到漢代繼續發展,圖案更加豐富多彩,雲紋瓦當最為流行,而四神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形象最有特色。漢朝尚火,漢磚在建築上的作用主要是鋪地和地下墓葬等建築,連圍牆都極少用,更不要說地上房屋建築。

漢代以世族豪強為社會基礎,大戶人家一般在田地中都建有豪華的庄苑。一座庄苑便是一座城堡,高高的圍牆,院四角有箭樓,箭樓之間以空中廊道相通。庄苑中間的望樓,是最堅固的堡壘、箭樓。庄苑既是管理田地的場所,也是私兵的住所,更是貴族豪強享樂之所。大量徒附、奴隸一般也是在庄苑中,自成村落居住。

漢代地廣人稀,中下小地主以及庶民全部在廣闊的田地中建有田舍。田舍其實就是一個大型功能性院落,田舍中有場院,有正房為農間歇息起居,有廂房為倉室庫房,院中還要有馬廄圈馬牛,水井、廚房、茅廁一應俱全。

遊民、徒附、奴隸、罪民一般結茅廬而居,民皆有院牆,院牆內築屋。方法是掘地半人深,再夯土為牆,以蘆葦樹枝覆頂,以茅草苫頂。

城池一應均為夯土建築,有譙樓、四角箭樓、箭樓、馬面、瓮城、城垛和女牆。大城有護城河,河上有弔橋。重要要塞城、大城、兵城最多有三重城,外郭內垣,中間還有官城或皇城,也就是最堅固的內城。要塞、兵城旁邊會有煙墩、障亭為配套設施。

到東漢時,由於朝廷勵農興商,即鼓勵農、桑和商業販運,開放鹽禁和鐵禁,鼓勵鹽鐵私營,致使舉國商業繁盛,各郡國城池多成商埠。貨販業的發達,導致官辦的驛置系統也承擔接待功能,同時民間的客棧、酒肆業更為發達。在東漢,開客棧、酒肆的是一個重大的群體。

由於前漢對西域的深入經營,到東漢初時代,西域與中原建築規制大體相同。

各居國的王城一般與中原小城類同,只是規模稍小。于闐國的西城,莎車國的莎車城,龜茲國的延城,焉耆國的南河城,都是三重城。兩漢時代西域各綠洲樹木遍地,紅柳、沙棗、棘棘、白草等植物繁盛,房屋建築一般夯土為基,以木質為基幹,再夯土為牆,蘆葦與茅草苫頂。

東漢是中國絲綢之路最繁盛的時代之一,前漢時代行走在商道上的商隊以官商為主(即使者),而東漢則以商人為主。栗特商隊、漢人或其它各國商隊絡繹不絕,大小也不一。大的人數可達四五百人,鏢師護衛二三百人,便是一支小型軍隊。很多大型商隊會在要地築小城居住,以為基地。今日在沙漠下不時會發現很多漢小城遺址,其實很多西域小城,便是商隊建築,殖民當地土著而自成一國。

各城池中的房屋南北不同,北道的伊吾廬、金滿城、交河城、務塗谷,城中民居一般是掘土半人深,再夯土為牆,房頂為坡頂苫茅草,十分狹小。城外各部族村落,一般以氈帳為居,大戶人家會築有馬架子,與圍欄相連。

天山以南各國,如龜茲、焉耆、于闐、疏勒等,王城中的房屋一般為夯土房。貴族則以木質建築為主,且貴族一般均在城外有庄苑。

在塔里木盆地南北各小綠洲上,庶民、徒附、奴隸一般以大樹(漢代胡楊樹、黑楊樹、柳樹、榆樹均有,以胡楊為多)為支撐,以荊棘、紅柳編輯成牆、遮頂,頂再苫茅草以避雨雪。沙漠少雨,但訊期亦有,*各綠洲國,偶爾會暴雨成災奪命。

這種民居冬暖夏涼,一般與牲畜圍欄相連。

冬季時,在紅柳、荊棘牆上糊泥以避寒風暴雪,夏天則剝去覆泥以通風。沙漠居民日常生存狀態十分簡單,一日兩食,一般屋中會有火塘,四季不熄。冬天可取暖。做栗粥時,只需將栗米放入罐中,加入水,放入火燼中,一會便好。

火塘四周地上覆氈毯,即為睡眠之榻。一家老小,圍塘而卧,聲息相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定遠侯班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定遠侯班超
上一章下一章

九、東漢初中原、西域建築小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