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台灣的命運
第40章台灣的命運
一切都結束了。施琅也曾經這樣認為。然而,恰恰相反,其實一切才剛剛開始。
一場爭論正在前面等待着他。
這是一場清朝內部的爭論。當然這個爭論在當時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僅僅是有的人看的是長遠利益,有的人看的是眼前利益。
今天,如果我們把台灣收回來,想都不用想,這麼個風水寶地,是絕對沒有可能放棄的。不論是長遠的還是短期的,台灣那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估計一旦回歸,大陸的人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跑到台灣去,哪怕不能定居,打個工也是高工資。
可是在康熙那個年代,台灣可以說是一個最不受待見的地方。清朝本來海軍就不強,為了防守台灣要耗費大量的軍費,維持一支龐大的海軍。
而且台灣的gdp非常低,還需要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開發台灣。要知道,經過幾十年的戰爭,康熙朝的人力資源可以說非常缺乏,據估計,這個時候全國的人口絕對不超過五千萬。中國大地上,有的是土地去開發,犯不着再去開發台灣。
而且為了開發台灣,清政府還需要花大量的銀子進行補貼,實在是一個負擔。
因此,當時包括李光地在內的很多大臣都表示:應該放棄台灣的土地,將台灣人口遷往大陸。康熙也一度表示贊同此議,認為“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失之無所損”。
即使是在福建經營多年的姚啟聖的認識也不是很全面,他認為:留恐無益,棄虞有害。
真正力主經營台灣的,只有施琅。
看到朝野上下棄守之聲高漲,施琅心急如焚,連忙上奏了一篇奏摺。
施琅這輩子,上過很多奏摺,我以為,不說施琅平定台灣的功勞,即使光憑這份奏摺,也足以名垂青史。
這篇奏摺叫做《恭陳台灣棄留疏》,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原文。可以說,這篇奏摺至今仍有相當重要戰略指導價值,對於中華民族反獨促統的偉大事業仍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指導價值。
這篇奏摺的主要內容將就是堅決主張駐守台灣。在奏疏中,施琅指出,台灣事關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防護重任,萬萬不能丟棄。他用自己的親眼所見,進一步論證說,台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可為東南沿海地區提供重要物質保障。另外,他還告誡說,對台灣這個地方,荷蘭等外國侵略者無時不想侵佔,我們如若不守住,他們一定會捲土重來。台灣一旦再被外國侵略者侵佔,那時再出兵遠征,將會難於登天。
這篇奏摺永遠告誡中華民族對內憂外患的警醒,提高人們的憂患意識。《疏》一文洋洋近2千言,通篇洋溢着維護國家統一的熾熱愛國熱忱,對台灣的戰略地位的深刻認識溢於言表,全文貫穿着海防思想和國家安全思想。
施琅可以說是中國提出海權論的第一人。
施琅的上疏雄辯有力,打動了很多人,包括康熙。康熙也因此改變了主意,下決心守住台灣。
施琅也因為在這場決定台灣命運的爭論中,再次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無論是在征討、棄留台灣問題上,還是在善後、治理台灣問題上,施琅都表現得高瞻遠矚,施琅為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做出了不可抹煞的功績,無疑是那個時代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和愛國主義將領。
“平台千古,復台千古;鄭氏一人,施氏一人。”我以為然!
1696年3月,施琅在福建任上病逝,享年76歲。康熙皇帝聞訊后,痛心不已,下令厚葬,加贈太子太傅,謚號襄壯,並在泉州府學前建祠紀念。
本文由小說“”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