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台灣回歸

第39章 台灣回歸

第39章台灣回歸

施琅採取了幾個措施,有效瓦解了台灣人民的敵對情緒:

第一,冷靜地處理了鄭軍的俘虜問題,派人醫治受傷戰俘,並配給他們衣服、糧食,再將士兵送回台灣。

第二,施琅派原劉國軒的副將曾蜚赴台招降,由於守衛台灣的大部分都是福建人,因此作為附件老鄉的施琅發揮自己的優勢,極力拉攏鄭軍的將領作為內應,一邊是對鄭氏家族的忠誠,一邊是老鄉、老同事的盛情邀請,很多鄭軍將領毫不為難地做出了抉擇:做內應。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私通施琅,其他將領也很快跟進。

前面說過,在利益面前,劉國軒並不是一個講道德的人。雖然劉國軒和施琅打了一仗,但是畢竟是各為其主,而且施琅又是自己的老領導,投降並不丟人。

所以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劉國軒很快和馮錫范達成了一致的意見:投降。但是要說服鄭氏家族,還有一個難題。

要知道,這次攻台的主帥是施琅。施琅和鄭成功之間有什麼過節,大家都很清楚,可以說,正是鄭成功,施琅才投降了清朝。

鄭成功把施琅全家都給殺了,依常人之見,施琅攻台即是為報私仇,平台之後自然是要屠戮鄭氏家族的人員的。

這個問題,的確讓施琅很為難。要知道,百善孝為先,從施琅教育子女的情況來看,施琅為人很孝順,是斷不會輕易放過殺害自己父、弟的鄭氏一家。

但是現在施琅也面臨著國家利益和老百姓的安定,如果是二十年前,我相信施琅會毫不猶豫地把鄭氏一家殺光。但是二十年後的施琅的確不一樣了。

施琅在認真地分析時勢之後,經過痛苦的兩難抉擇,最終做出了決定:“不傷鄭氏一人”。顯然,施琅的決定是正確的。同時,施琅的決定影響也是巨大的。

說實話,施琅作為征台主帥,現在台灣已經唾手可得,即使施琅向尚可喜等人屠城,對他個人來說,也不會有太多的後果,無非是被人罵兩句,而且鄭氏家族的確是他的仇人。

事實上,當時施琅的手下為了拍施琅的馬屁,的確提出過這樣的意見。

施琅身邊的人曾問道:“將軍與鄭家具有血海深仇,如今鄭氏子孫已經成為釜中魚、籠中鳥,您為何不快點發兵剿滅,為親人報仇雪恨呢?”施琅說:“我帶兵進攻台灣,這是國家大事,怎麼能趁機公報私仇呢?只要鄭家人真心歸順,我不會傷害他們,否則會引起人們的不滿,連累台灣的百姓。”

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胸。

施琅的確做到了,正是施琅對台灣問題的妥善處理,可以說,施琅成功擺脫了“漢奸”的嫌疑,我相信,此時63歲的施琅,是一個真正為國為民、堅定不移的人。

對於施琅的做法,向來善於把握全局的康熙表現出高度的讚賞。鄭氏家族看到施琅的確沒有殺害自己的意思,在打消了最後一個擔憂之後,連忙派人到澎湖施琅軍前請降。

1683年8月13日,施琅率軍抵達台灣,由鹿耳門登陸上岸。劉國軒等人到軍前迎接,台灣各族百姓夾道歡迎。8月18日,鄭克率領鄭氏集團文武官員,及明朝宗室在台的魯王世子朱恆、樂安王朱凌等削髮剃頭。隨風飄落的一縷縷頭髮,標誌鄭氏集團正式歸順,台灣和大陸回到同一軌道。同時也標誌着,南明正式壽終正寢。

事情終於辦完了,鄭氏家族投降了,台灣也平定了,而且施琅可謂一戰定乾坤,用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勝利,也算給國家節省了資源,多少為戰後重建打個基礎。

接下來就是論功行賞了,施琅作為平定台灣的主帥,在關鍵時刻,表現十分出色,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功,康熙在這一點上也是毫不含糊。

因此,施琅收復台灣的捷報傳到京城的時候,正值1683年的中秋佳節。康熙聞訊喜不自勝,脫下龍袍派人賞賜給施琅,又親制褒章嘉許,封施琅為靖海侯,世襲罔替,讓施琅永鎮福建水師。

在這一戰中,大出風頭的藍理也唄康熙所熟知,戰爭結束之後,由於藍理同志的母親死了,所以藍理同志不得不回家丁憂,結果將要丁憂完畢的時候,他的老爸也死了。沒辦法,只能繼續守孝。

不過康熙終歸沒有忘記這位勇將。

守孝完畢幾年後,藍理奉召入京。走到趙北口,碰上康熙出水圍,藍理急忙迴避,扔下馬自己躲藏了起來。皇上的車駕來到這裏,只見馬不見人,就派人搜尋,藍理被帶到皇上的車駕前。康熙皇帝問:“哪裏人?”藍理目不識丁,不懂官話,誤認為康熙叫他的名字,他如獲天恩,連忙叩頭回答:“臣藍理,臣藍理!”

康熙問他可是征澎湖時拖腸血戰的藍理?藍理回答:“是。”皇上就把他叫到近前,詢問血戰經過。還讓他解開衣服看看他的傷口,親手撫摸他傷疤,稱讚他的勇猛。隨後,藍理被任命為浙江督軍,每逢皇帝南巡,藍理迎駕,皇帝就向各位王公大臣介紹藍理血戰的情況,並引見給皇太后說:“這就是破腹將軍。”從此“破腹將軍”名聞全國。

相比之下,姚啟聖的運氣就沒有那麼好了。

由於姚啟聖之前的昏招,雖然姚啟聖後來在後勤工作上盡心儘力,在康熙眼中,也就是過戴罪立功,功過相抵。

本文由小說“”閱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清興衰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清興衰錄
上一章下一章

第39章 台灣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