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澎湖海戰3

第38章 澎湖海戰3

第38章澎湖海戰3

就在這關鍵時刻,藍理來了。雖然算不上英雄救美(施琅的形象實在不咋地,但是也有點傳奇色彩)。

藍理遠遠看見主帥要當俘虜,上司被俘對他來說顯然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他也調轉船頭,揮船衝風破浪趕過來,風篷上長寬各兩丈的“藍理”二字分外醒目。

由於藍理在上一次大戰中表現得十分英勇,鄭軍雖然勇猛,但是遇到這種不要命的傢伙,那也是毫無辦法,只能退讓。

藍理不愧是一個武林感受,他迫近了一艘對施琅威脅最大的鄭軍船隻,持刀飛躍而上,短時間內斬殺了十幾個人,鄭軍紛紛跳水逃命,總算把施琅給救了出來。

主帥救了出來之後,清軍的士氣大振,在施琅的指揮下,繼續和鄭軍展開激戰。大海之上巨炮轟天,聲動天地。

由於清軍佔據數量上的優勢,所以清軍經常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導致鄭軍很多戰船被炮火擊沉,鄭軍損失比較慘重。

但是鄭軍還是有一些人表現出不怕犧牲的勇氣,鄭軍中一個叫江勝的將領被圍之後,看到情勢危急,他不想當俘虜,就引爆船中火藥,滿船兵士沉沒於大海之中。

而邱輝也往來接應鄭軍的各處戰船,揮炮亂擊,其勢雄猛,但最終還是被清軍七、八艘戰船困住,邱輝奮力死戰,屢次擊退想登船的清軍。最後,邱輝身負重傷,見情形危在旦夕,他也點燃了火藥桶,隨着一聲震天的爆炸聲,邱輝和船上的鄭軍官兵全部葬身海底。

由於清軍後來掌握了輿論權,作為敵對將領的江勝的英雄事迹實在是不太出名,歷史通常是勝利者所書寫,自然他們沒有成為烈士。但是我覺得他們的英勇行為同樣值得我們銘記。

我以為,他們的行為和後來的鄧世昌相比毫不遜色。

相比起他們,呆在後面準備逃跑的主帥劉國軒實在應該感到羞恥。

因為劉國軒在這場戰爭中的無能表現,儘管鄭軍也表現出不怕犧牲的精神,但是清軍還是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在這場海戰中,清軍共焚毀、擊沉和俘獲鄭軍大小戰船近二百艘,繳獲許多武器裝備,全殲鄭軍主力,其中征北將軍曾瑞、定北將軍王順、水師副總督江欽、右先鋒陳諒,援剿右鎮鄭仁等數十著名將領陣亡,各級將領死傷逾三百,士兵陣亡者一萬二千多。

隨後,清軍很快攻克澎湖列島,鄭軍澎湖陸上守備將、澎湖外圍三十六島兵民全部投降。

由於主帥劉國軒對於逃跑準備得十分充分,儘管鄭軍被全殲,但是劉國軒還是率領幾百親兵“奇迹般”地從水淺礁險的吼門逃回台灣。

相較之下,主帥以身作則的清軍損失就要小得多了,從十六日至二十二日,清軍的大小戰艦雖被炮火打損破壞很多,但多數可以修復再戰。

這一戰,清軍以較小的代價全殲鄭軍水師主力,作為進攻澎湖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施琅在戰鬥中善機變、知進退,指揮有度、獎懲分明,從而率軍取得了澎湖之戰的勝利。

在中國歷史上,以六十三歲的高齡敢於行波濤之顛、經炮火之猛、冒生命之險,願言他人所不願言,敢為他人之不敢為,勇於身膺專征之重任,揮師渡海征戰者,施琅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了。

施琅也因此戰成為海戰第一名將,名垂青史。

施琅敢於打破常規,台灣海峽六月的颱風發生率比十月要高很多,熟悉海信風汛的施琅自然十分清楚,但他卻堅定不移地決定於六月乘南風出征。

施琅的行為,是真正的破釜沉舟。

他認為,只要付出努力,終歸會有成功的一天的。

這正是印證了一句話:運氣是很重要的,但是往往越努力,運氣越好。

而相比之下,劉國軒本來也是很有才能的鄭軍主帥,他在鄭成功時代趕走了荷蘭人,在三藩事件中,以少勝多,打得耿精忠丟盔棄甲。

他是一個軍事家,但是,自從他捲入了馮錫范的政治鬥爭之後,他已經從一個軍事家變成了一個陰謀家,雖然在那次政變中,他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一切,但是他也就失去了以往那種和將士同甘共苦、不怕犧牲的精神。當一切功名利祿都可以通過某種捷徑來獲得的時候,他離失敗就不遠了。

劉國軒在這次決定命運的戰役中剛愎自用,被動地寄希望於六月的颱風,鬼使神差地多次錯失良機,致使鄭軍慘敗。

當劉國軒一開始聽說施琅將於六月統兵攻澎湖時,竟然難以置信:“六月風波不測,施琅是慣熟海務者,豈敢故犯突然興師乎?”而當施琅之舟師出現在澎湖時,又不以為意地對部下說:“當此六月時候,一旦風起,則彼何所容身?”而在澎湖海面初次交戰小勝之後,又拒絕邱輝等人乘夜偷襲施琅艦隊的建議,並說:“早晚風起,(清軍水師)定不戰而潰。”當二十二日施琅率領部隊大舉進攻的時候,劉國軒斷言清軍艦隊將很快葬身魚腹,誰知一聲霹靂,吹散了海上風雲,劉國軒倉促迎戰,導致大敗。

正是因為劉國軒深信六月颱風必作,方才一再貽誤戰機,給了施琅從容整兵、審敵、部署的時間。

劉國軒成全了施琅的同時,也毀掉了鄭氏家族在台灣二十年的基業。

清軍的澎湖大捷,給劉國軒造成了嚴重的心理恐懼,致使他認為天意歸清,非人力所能抗拒,因而一下子由一個強力的主戰派轉而力主降清。

台灣三傑,陳永華當之無愧,而馮錫范和劉國軒的行為,他們實在應該對這個稱號感到羞愧。

澎湖之戰的勝利對於交戰雙方都有重大的影響。施琅向來將澎湖之於台灣的戰略地位喻為人的“咽喉”、屋外的“藩籬”,佔領澎湖猶如扼住台灣咽喉、破除台灣藩屏,澎湖一失,台灣門戶大開,鄭氏必敗無疑。

如今清軍已“扼其吭”、“據其藩”,奪得這一戰略要衝,使清軍在汪汪海洋中得到了立足之地,對台灣造成大兵壓境之勢,使其處於孤立之境,進退無據、戰守兩難。

施琅的戰術,對於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今天如果我們真的要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話,澎湖列島依然是第一選擇。由於澎湖列島距台最近處只有40公里,奪取該島對台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戰術威脅,猶如架在台灣脖子上的一把鋼刀,既有利以後的登陸作戰,也有利於政治勸降。

而鄭軍在澎湖海戰的失利,極大地動搖了鄭氏軍心,鄭氏家族多年來所依恃的波濤之險的優勢瞬間蕩然無存,鄭氏也頓時成為精神上的漂泊者。

此時的台灣遠懸海外,無處可退的劣勢立即顯現出來,這局面無疑加速了鄭軍內部的進一步分化。

針對台灣問題,熟悉形勢的施琅早在《密陳專征疏》中就提出了正確的方針:攻取澎湖達到軍事目的,然後採取政治攻勢,“使其(台灣本島)不戰自潰”。

因此,佔領了澎湖列島之後,施琅並沒有進一步進攻(一方面自己需要休整,另一方面,施琅也想減少傷亡)。

他也沒有在澎湖大捷后被勝利沖昏頭腦,這個時候,施琅決定暫緩進攻,採取攻心戰術。施琅在澎湖禁止殺戮,張榜安民;發佈《安撫輸誠示》。

本文由小說“”閱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清興衰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清興衰錄
上一章下一章

第38章 澎湖海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