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第46章 羅馬盛衰,淤血的貪婪之路(7)
帝國的生產力已經崩潰,越來越多的土地荒廢了,灌溉排水工程被遺棄,農業經濟陷入破產,飢荒瘟疫開始蔓延,人口規模大幅減少,海上商路盜匪橫行,國際貿易幾乎斷絕,城市商業墜入深淵,昔日的繁榮已蕩然無存,雄偉的公共建築無力維修,四通八達的道路上雜草叢生。
帝國殘存的富人集團開始從城市中大舉外遷,搬到了鄉村的巨大莊園,同時還帶走了大批手工業者,工業活動的中心已不在城市,產品需求僅限莊園或本地。帝國星羅棋佈的城市集群,變成了毫無生氣的經濟廢墟。
超級通貨膨脹導致了帝國貨幣經濟的死亡,留下的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割據經濟的斷裂帶。
292年,戴克里先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由四位皇帝分治。
在苟延殘喘100餘年後,西羅馬帝國滅亡了。
申論
人們常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羅馬也不是一天崩潰的。476年羅馬帝國壽終正寢,這不過是長達兩個世紀的分崩離析的最終結果罷了。
關於羅馬為什麼會衰亡的問題,千百年來曾吸引了無數學者皓首窮經,苦苦思索,至今仍沒有得出公認的結論。孟德斯鳩在《羅馬盛衰原因論》中斷定“喪失自由”是導致了羅馬滅亡的關鍵;《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作者吉本認為,皇帝集權的政治體制是羅馬帝國衰落的主因,即“羅馬的敵人在其內部:暴君與軍隊”;《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諾斯指出,羅馬帝國經濟上的“器質性”疾病是其衰落的根源,而奴隸制就是病根。除了歸因於政治體制、經濟問題之外,還有宗教論、蠻族論、奴隸論、氣候論、地理論、軍事論等等觀點。
本章的目的,並非是得出羅馬帝國如何衰落的結論,而是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即帝國權貴與富人集團的過度貪婪所導致的社會財富大分裂,是否也是羅馬興衰的原因之一。
古往今來的人類活動,歸根結底無非在做兩件事——財富創造和財富分配,其他的一切均衍生於這兩種基本活動。財富創造的前提是提高生產率,而財富分配的原則就是公平合理。經濟學往往研究前者,而政治學常常關注後者,只有政治經濟學才能兼顧兩個方向。
只要涉及財富,就不可能繞開貪婪。對富人而言,貪婪是巧取豪奪;對窮人來說,貪婪是好逸惡勞。從根本上說,貪婪是不勞而獲,是通過一切手段來獲得本不屬於自己的財富的一種慾望。
貪婪不是病,貪婪是人性!
佛家將人性中的貪、嗔、痴定義為三毒,是人間一切痛苦的根源。換句話說,無論人們是否喜歡,貪婪將永遠伴隨着人類社會,而無法根治。這也可以理解為歷史上所有帝國之所以會衰亡的終極原因,羅馬帝國的衰落無非是在重複人性而已。
良好的制度,絕非能夠避免貪婪,而是要盡最大可能地剋制貪婪。在任何一個社會裏,必然存在着少數富人統治多數窮人的情況,我們在人類歷史上還找不到相反的情況。剋制貪婪的核心,就是約束富人集團巧取豪奪的強烈衝動,因為他們擁有改變社會財富分配規則的能力、實力、動機和決心。這種克制最好是由富人集團自我約束,當然歷史上極少出現這種反常的狀態,最差也要讓窮人反抗的力量能夠強制富人集團被迫約束。良好的政治制度,就是能夠控制雙方衝突的社會震蕩,不至於突破流血和革命的下限。
羅馬共和時代的《十二銅表法》,就是窮人大眾與富人集團激烈衝突的妥協,它沒有突破底線,內戰得以避免,保證了羅馬共和制度後來200年的穩定。這時的羅馬共和,存在着制度上的自我糾錯能力,歸根結底,是羅馬共和時代的公民、公有土地、公民軍隊三位一體的政治經濟體制符合當時羅馬的根本利益,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布匿戰爭爆發后,羅馬公民紛紛走上了戰場,最終傷亡慘重,財富破產,在政治的力量天平上,喪失了對抗富人集團貪婪慾望的有效籌碼,導致了富人集團進行瘋狂的財富兼并而無須承擔嚴重後果的局面。財富分裂由此驟然加速,富人集團的實力暴增,社會平衡被徹底顛覆。在這種狀態之下,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已註定了失敗的結局。隨之而來的就是百年的流血和內戰,羅馬共和已無力回天。
繼之而起的羅馬帝國,實際上是羅馬軍事大擴張帶來的巨大紅利所催生出來的畸形兒,儘管它的軍事實力足以征服地中海沿岸國家,但其組織能力卻無法有效地駕馭一個龐大的帝國。因此,羅馬帝國不得不大力推進都市化運動,以帝國控制眾多的城市聯邦,以城市聯邦控制所轄居民,將儘可能多的人口納入城市的辦法,來實現間接統治的目的。帝國的都市化運動,絕非經濟自然發展的結果,而是為統治一個龐大帝國而做出的無奈的政治選擇。
高度畸形的城市化進程,帶來了極其嚴重的經濟後果,糧食價格受到刻意壓制,谷田作物無利可圖,經濟作物畸形發展,農業資源配置錯亂,工業製品虛火旺盛,商業貿易虛假繁榮,資產泡沫無處不在。更糟糕的後果就是,富人集團在既定的都市化國策之下,貪婪的慾望再度失控,土地兼并達到了史無前例的規模,社會財富分配的矛盾空前尖銳。
最終,財富分裂導致了流民四起,軍隊變質,富人集團與暴民集團兵戎相見,內戰不斷,血流不止,帝國衰亡的命運已無法挽回。
權貴與富人集團的過度貪婪導致帝國崩潰的現象並非西方社會所獨有,中國歷史上歷代王朝的傾覆,同樣可以發現幾乎一模一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DaronAcemoglu,JamesRobinson,WhyNationsFail,CrownBusiness,2012,Chap-ter6.
[2]Plutarch,LifeofTiberiusGracchus,LoebClassicalLibraryedition,1921.
[3]Appian,RomanHistory:TheCivilWarsBookI—Ip7-13.
[4]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上冊p126,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5]TheodorMommsen,TheHistoryofRome,Vol3,JMDentandSonsLtd,1920,Chapter12.
[6]TheodorMommsen,TheHistoryofRome,Vol1,JMDentandSonsLtd,1920,Chap-ter11.
[7]SidneyHomerandRichardSylla,AHistoryofInterestRate,JohnWiley&;Sons,2005,Chapter4.
[8]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上冊p125,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9]TheNewDealinOldRome,HJHaskell,AlfredKKnoffNewYork1939.
[10]TheodorMommsen,TheHistoryofRome,Vol3,JMDentandSonsLtd,1920,Chapter12.
[11]Ibid.
[12]EdwardGibbon,TheHistoryoftheDeclineandFalloftheRomanEmpire,North-pointeClassics,2009,Chapter1.
[13]Ibid.
[14]Ibid.
[15]羅斯托夫采夫,《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p149,商務印書館,2009年.
[16]GlynDavies,HistoryofMoney,UniversityofWhalesPress,2002,p9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