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第45章 羅馬盛衰,淤血的貪婪之路(6)
當士兵們戰勝了蠻族要求增加軍餉時,馬可·奧勒留心酸地回答:“除了你們的正規報酬以外,如果再想得到任何更多的東西,那就只有去榨取你們父母和親屬的血汗。至於皇位,只有上天才能做主。”很明顯,皇帝深刻理解帝國財政的危機程度,寧願面對士兵的惱怒,以及潛在兵變的兇險。
即便皇帝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行省已經達到財力的極限,西班牙幾次拒絕輸送兵員,而高盧和其他西部行省則充斥着逃兵役的亡命之徒,他們打家劫舍,人數越來越多,甚至公然與羅馬軍隊爆發了正規戰爭。在埃及,大批民眾為躲避兵役、徭役和賦稅從村莊中逃亡,他們躲進了尼羅河三角洲的沼澤地,後來竟組成軍隊發動了叛亂。
馬可·奧勒留統治的羅馬帝國已是危機四伏,險象環生。到180年,皇帝不得不將第納爾的含銀量貶值到75%,比圖拉真的第納爾貶值了11.8%。
馬可·奧勒留之後不過35年,帝國的財政再次到了崩潰的邊緣。軍事獨裁的皇帝塞維魯依靠抄家、充公、強制捐獻等手段,從貴族身上弄來的財富,已被他的兒子卡拉卡拉折騰得所剩無幾。卡拉卡拉深得乃父真傳,將皇權的基礎牢牢地根植于軍隊之上,軍費開支終於耗盡了財政稅收。
為解決迫切的財政危機,只有進一步貶值貨幣,但卡拉卡拉不想像馬克·奧勒留那樣做得太明顯,而是搞出了一個重大的“創新”,於215年開始發行新銀幣“安東尼幣”。
安東尼銀幣的尺寸比第納爾略大一些,含銀量是第納爾的1.5倍,但面值卻相當於兩個第納爾,相當於變相一次性貶值了25%,比馬可·奧勒留的貶值幅度高出一倍多!
這是羅馬歷史上首次出現的“主權信用貨幣”!安東尼幣的本質是以25%的國家信用,來補償新幣中所缺失的含銀量。這種以法律規定貨幣價值的辦法,已經從根本上突破了含銀量貶值的傳統方式,它的重要意義不亞於“從猿進化到人”的“飛躍”。
“安東尼幣”的出現,意味着帝國財政的惡化已到了質變的程度。
羅馬的老百姓並不傻,大家紛紛開始囤積老的第納爾銀幣和銀錠,而商家們則根據新幣的含銀量來重新上調商品的價格,物價上漲開始加速。
更糟糕的是,羅馬人對政府的信任遭到了極大破壞,人人都在抱怨新幣,處處瀰漫著對政府的怨恨。
羅馬無力向外掠奪金銀,原有的西班牙銀礦已經枯竭,而白銀和黃金卻從市場中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市場出現的恐慌情緒如同痙攣一般,刺激着商品價格的輪番上漲。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市場對價格的預期發生了突變。
到了加里恩努斯時期(253—268年),帝國的財政不是瀕臨破產,而是已經破產了。在他的治下,羅馬遭受到立國以來最嚴峻的危機,數十萬日耳曼蠻族打到了羅馬城下,這是600多年以來的第一次。同時,高盧分裂、東方獨立、埃及脫離、阿非利加叛亂,羅馬帝國面臨土崩瓦解的重大危機。
出兵平叛,國庫沒錢,皇帝此時只剩下超發貨幣這一條路了。羅馬銀幣出現了史上最嚴重的貶值,安東尼幣的含銀量,從240年的40%,急速下跌至270年僅剩4%![16]
除此之外,皇帝還海量發行粗製濫造的銅幣,這些所謂的銅幣其實只是薄薄的銅片,重量僅2.48克,連銀行都拒絕接受這樣的劣幣。
加里恩努斯使貨幣貶值達到了物理上的極限!
最後,加里恩努斯死於眾叛親離的亂軍之手。
在加里恩努斯之後,真正引爆羅馬帝國超級通脹的,非奧勒良皇帝(270—275年在位)莫屬。奧勒良堪稱是軍事天才,在短短的5年統治期間,收復了羅馬2/3的領土,蕩平了歐、亞、非三大洲的蠻族入侵和內部分裂,被稱為“世界的光復者”。然而,就貨幣貶值而論,他卻是羅馬帝國超級通貨膨脹的“點炮者”,對最終羅馬帝國的貨幣大崩潰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274年,被四面征戰的巨額軍費壓得喘不上氣來的奧勒良,拉開了羅馬史上著名的貨幣改革大幕,皇帝隆重推出了“奧勒良幣”,將新幣的含銀量確定在5%,重量為4.04克。
為了取信於民,新幣的背後鑄有羅馬數字“XXI”,這代表着“20∶1”,即20個含銀為5%的奧勒良新幣,相當於1個奧古斯都時代的第納爾。新幣的含銀量貌似有國家信用的承諾,未來還要恢復到奧古斯都時代的銀幣純度。不過,這一切不過是忽悠罷了。
其實,新幣與市場中大量泛濫的4%含銀量的“安東尼幣”價值近似,但皇帝卻以法律規定,1個奧勒良新幣=2個安東尼舊幣,這比卡拉卡拉玩得更狠,政府等於在已經貶得一塌糊塗的安東尼幣的基礎之上,將新幣再度一次性貶值100%!
這下羅馬的老百姓真急了,這樣的貨幣誰還敢要?!
人們衝上大街小巷,開始瘋狂搶購。準確地說,不是瘋狂地購物,而是瘋狂地扔掉貨幣!250年來溫和上漲的物價,立刻猶如脫韁的野馬,一路絕塵而去。糧食短缺、商業癱瘓、盜匪橫行、人口銳減,羅馬帝國的3世紀危機進入高潮!
埃及的小麥從1世紀到3世紀中,價格上漲了2倍~3倍,基本反映了貨幣貶值的幅度。然而,從250年以後,小麥價格開始加速上漲,到280年前後,小麥價格已是30年前的10萬倍!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見識到超級通貨膨脹。
貨幣崩潰敲響了帝國的喪鐘
戴克里先(284—305年在位)皇帝,接手的是一個已經崩潰的貨幣體系和即將崩潰的帝國。
為了挽救已經徹底失去人民信任的貨幣體系,戴克里先首先着手發行了新的高純度的金幣、銀幣和其他輔幣。他滿心希望新的貨幣能夠根治超級通脹,至少也要緩解物價飛漲的壓力。
沒有貨幣就沒有經濟,最終也就沒有帝國。
讓他極度痛苦的是,他的新幣的成色與尼祿時代相當,但物價卻是從前的數百倍。原因其實很簡單,新幣在整個帝國的貨幣流通總量中所佔的比例太低,而且每當好壞兩種貨幣同時流通時,良幣總是被收藏,只有絕對必要時才會拿出來用於支付,如國家稅收必須繳納良幣;而劣幣則像燙手的山芋,人人拿到后都恨不得立刻用掉,這樣劣幣的流動速度將會更快,從而加劇物價上漲。
戴克里先的新幣投放市場就如泥牛入海,在無聲無息中被劣幣瞬間吞沒。
物價持續飆升的根本原因是羅馬帝國的生產、運輸、商業體系已經陷於癱瘓,純粹的貨幣政策已經無力挽回經濟的敗局。
拯救貨幣的努力終告失敗,通貨膨脹仍在繼續惡化。
戴克里先不得不依靠行政手段,直接控制物價,這就是著名的《301年物價敕令》。在敕令中,戴克里先將通貨膨脹的根源歸罪於商人的投機和囤積居奇,而不是經濟崩潰和貨幣貶值。敕令中規定了數千種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限,違反者死罪。但是,官方所規定的價格,遠遠低於生產者的成本,如果強制執行,市場上將不再有商品存在。
這就註定了物價控制必然失敗。
價格控制失敗后,戴克里先只有依靠配給制,將軍隊和政府的供應與市場徹底隔絕,稅賦徵收實物,以確保軍隊和政府的供應,而任由普通百姓在超級通脹中自生自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