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第31章 拉動內需,如何讓人民幣顯示應有的威力(3)

31.第31章 拉動內需,如何讓人民幣顯示應有的威力(3)

家電下鄉是黨和政府的一項惠民政策,這一政策的優越與否,都將通過廠商的行為去具體體現。現在農民的生活水平確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他們畢竟還不富裕,買一件幾百乃至幾千的家用電器,對他們來講還是一種奢侈消費,是一樁家庭大事。一件質量保證、價格優惠、性能優越的家用電器,它可以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也可以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但是,一件劣質的家用電器,它可能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無比的煩惱和痛苦,甚至使他們懷疑黨和政府惠民政策的優越性。

針對家電下鄉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的花樣百出的鬧劇,引起了社會人士的懷疑。家電下鄉活動到底在幫誰在害誰?

政府出台這項政策,同時拿出財政補貼104億元,目的是希望將拉動9200億元農村消費市場,實施時間暫定為4年。不可否認,“家電下鄉”是應對經濟危機、擴大內需的一個好政策,但當下它就遇到了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最近,在“家電下鄉”官方網站上出現了這樣的奇怪現象:一方面有農民消費者投訴某些“家電下鄉”產品價格過高,同時也有“家電下鄉”經銷商投訴“進價太低,賺不到錢”。這麼好的一項惠農政策,為什麼會出現兩頭不落好的奇怪現象?

政府應該反思這項好政策的哪些環節出了問題。首先政府應該反思的就是不要把家電下鄉政策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的應付事件。另一方面政府要對這一政策的實施進行嚴格的監控。否則這項政策終將又一次損害農民兄弟的利益,也必將給政府在農民心中的信譽帶來難以消除的不信任。

6.發放消費券不是萬能葯

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中國出口貿易受到沉重打擊,出口貿易急劇下滑,中國產能出現了“突然”的過剩,那些原本為了出口的產品不得不積壓下來。為了很好處理這些“過剩產能”,惟一的出路就是轉向國內市場。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的另一個重大啟示就是中國的經濟結構必須做出調整,改變以前的以基礎投資和出口貿易為主要支柱的經濟結構。要想長期穩定地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就必須擴大內需,以國內消費拉動經濟。正是這個背景下,中國的一些地方政府就依葫蘆畫瓢學着香港和台灣的做法向民眾發放消費券,以軟強制措施引導民眾加大消費。這一方面可以消耗中國的“產能過剩”,另一方面試驗性地培育國內消費市場和消費習慣,為未來的國內擴大內需開拓國內消費市場做好預演。

2009年2月,作為國家商業流通領域主管政府部門的商務部首先肯定了消費券的可行性。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明確表示:“在特殊的條件下採取特殊的辦法,我認為是一項比較可行的選擇。我們一些城市,比如成都、杭州發放了一些消費券,據我了解已經產生了一定的作用,對拉動消費起到了推進作用。”商務部的態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決策層的態度。姜增偉的這番話,至少可以向人們傳遞出三大積極信號:一是肯定了地方政府的試點行為;二是肯定了發放消費券對拉動消費的推動作用;三是表明決策層在這一問題上已逐漸形成共識。

一時間,經濟學家們針對政府發放消費券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支持方認為,發放消費券有益於擴大內需,盤活中國製造業面臨的產能過剩的危機。發放消費券拉動消費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重要選擇。建議全民發放消費券,有效拉動當前和近期內需。

支持方給出的理由是需有效提振當前消費信心。自從2008年11月中央政府4萬億投資計劃啟動以來,由於投資計劃更多集中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這些項目從立項到建設再到拉動經濟,至少需要三個月、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由此就會錯過當前的時機,難以在半年、一年的較短時間拉動內需,帶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當前和今後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老百姓的觀望心態難以緩解,企業生產過剩、民眾消費低迷可能對市場信心、未來經濟發展預期產生消極影響。政府需要繼續出台一批重大經濟刺激計劃,採取果斷措施,避免我國經濟繼續下行而步入通貨緊縮。只有解決好當前和今後半年到一年內的消費低迷問題,擴大國內消費,才能令4萬億投資具有可持續性,使其發揮最大的乘數效應。

向全民發放消費券,有效拉動當前和近期內需,從而立竿見影地直接刺激和帶動國內消費市場。通過發放消費券,將有效提振民眾當前消費信心,並使其成為彌補半年乃至一年內消費信心不足的主要措施,有利於我國經濟穩定與發展。

發放消費券能夠快速將消費願望轉為購買行為。

全球經濟衰退,中國出口銳減,造成我國國內生產能力總體過剩,尤其是輕工產品、家用電器、生活用品等。其實我國人口眾多,消費需求潛力巨大,只是由於消費信心不足、購買力不足,大家購買願望不強,從而出現了一邊企業產能過剩、大量工廠停產,而另一邊老百姓大量想買而沒有錢買的現實狀況,從而導致大批企業設備閑置、虧損嚴重,被迫關門停產,尤其是春節后出現全國2000多萬農民工、幾百萬大學畢業生無法就業的嚴峻形勢。通過發放消費券,可讓想消費的人有錢消費,快速將消費願望轉化為購買行為,加速消費信心的恢復和消費能力的提升,立竿見影地拉動內需,從而使我國經濟重回良性發展的快車道。

支持方不僅從國家宏觀經濟層面上給出了理由,同時指出發放消費券也是政府惠民善政的有力舉措。發放消費券,實質上是政府從稅收中拿出一部分返還給部分或全體居民,限時限刻強制居民消費,屬於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每人100元的消費券雖然不太多,但是一種進步,能幫助低保等人群解決實際困難,可以說是一項很實際的民生措施。

發對發放消費券的一方認為,發放消費券可能破壞國家貨幣政策。

如果所發放的消費券不是用地方財政相同數目的資金進行沖抵,就會對現行的貨幣政策造成衝擊。消費券的發放很可能會破壞國家貨幣政策的應有作用,並對現有稅收政策造成衝擊,甚至會對宏觀經濟造成不好的影響。

濫發消費券有違法嫌疑。如果說個別地方基於自身的特殊情況,用發消費券的方式來拉動經濟無可厚非,若把這變成一種刺激經濟的重要方法,在全國推行開來,可能弊大於利。事實上,並非不存在比發消費券更好的既治標又治本的方法。政府的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可能持續發放,對擴大內需根本起不了作用。發放消費券並不能實現可持續提振消費。一些地方的消費券過濫,已演變成變相貨幣,因此這類消費券存在違法傾向,消費券也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實施。對有勞動能力的人來說,吃救濟是一種可恥的行為,社會也會因此喪失基本尊嚴。擴大內需的根本途徑還是要通過增加就業機會、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實現公平來增加人們的消費能力。

再說如果一些人不同意使用消費券,主要是考慮到消費券購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比如說使用時被告知必須到指定商場去購買物品,這就具有強制性的意味,這中間可能存在着不規範的地方。

消費券選擇和發放的過程將製造新的腐敗機會。從各個城市的實踐來看,有的消費券屬於購物券,限在指定商場消費;有的消費券屬於購買服務,如南京計劃派發的2000萬元鄉村旅遊消費券。那麼,指定哪些商場和旅遊點納入消費券消費定點單位,其中尋租空間可觀。對此我們需要有清醒的認識。

消費券即使有效,畢竟是短期的刺激效用,是經濟政策中的“興奮劑”,不可長期反覆使用。持續有效地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根本着眼點還是如何增加就業機會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讓人們有錢花、有錢敢花。這是很多中間派人士的觀點。也許這種觀點能夠對發放消費券的利弊之間找到平衡。

發放消費券即使有提振消費效果,其效果也僅僅是一次性的。這種效果不可高估。盲目追捧消費券這種無償獲得的福利,將損害國民自我奮鬥的精神。

近十餘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外需拉動,這種增長模式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席券全球的經濟危機所導致的外需萎縮已經敲響了警鐘,告誡我們這一模式難乎為繼。只有依靠內需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才內在地要求提高本國國民收入,以便為生產創造更多的有效需求,才符合我們經濟發展的本來目標。以發放消費券來提振消費需求並非當務之急。目前政府主要的工作就是加大投資、實施減稅等其他反危機措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來更好地實現我們的預期目的。

7.着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

中國的中小企業就像中國的農民工一樣,處在政策的邊緣,在金融銀行業的視野之外,也無法真正走進政府官員們的注意力範圍。然而中國的中小企業像野草一樣瘋狂地生長着,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創造了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近六成,吸納了中國80%的勞動力就業。

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市場的疲軟,造成了中國大量的中小企業倒閉,失業人數大增。正是政府考慮如何安排龐大的失業人口的時候,政府終於認識到了中國中小企業的存在的意義,開始走進了中央政府的視線里,引起中國政府的重視。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這是多麼可悲的理由。但可喜的是中小企業將會有一個寬鬆的公平的發展空間。

在2009年的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參加浙江省的討論時說,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是提供就業崗位的主渠道。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離不開民營經濟和民間資本的重要作用。國家出台的一攬子保增長的措施能不能見到實效,真正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關鍵看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如何,看帶動社會資金和民間資金投入多少。要進一步提高對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的認識,消除觀念上的偏見和歧視。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能繁榮經濟、解決就業的都要大力支持。要進一步破除各種體制障礙,切實擴大市場准入,特別要着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使非公有制經濟真正享有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民營企業要深化改革,大膽創新,勇於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溫家寶的這段論述對於佔中國企業總數99%的中小企業來說將會在融資和政策層面得到一個公平的寬鬆的平台和環境。這是中小企業家們夢寐以求的喜事。

而這之前,中國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困難特別是在信貸融資渠道面臨的艱難是很難想像的。

在貨幣緊縮環境中,為保持最佳盈利水平,銀行必然轉變信貸偏好。由於上市公司、企業集團、大型企業、重點項目的信貸資金風險較低,而且往往派生大量的中間業務,因而它們往往會成為各商業銀行優先放款的目標。相反,中小企業由於項目較小、企業發展前景充滿不確定性等原因,在競爭中必然處於劣勢,銀行信貸“保大放小”的做法成為必然,中小企業資金鏈面臨嚴峻考驗。

貨幣信貸總量的下降將導致企業資金缺口難以彌補,中小企業本來分享的信貸份額就較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壓縮貸款將對中小企業融資產生較大的邊際影響,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更加沉重。目前,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個別的接近高達80%,同時不少銀行還要求企業存單質押,使國有銀行綜合融資率達到了11.65%,股份制銀行綜合融資率達到了15.4%,如果是擔保貸款,加上擔保機構平均2~3個百分點的擔保費率,中小企業承擔的融資成本更高。

而造成中小企業融資不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缺乏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資本市場。中小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需要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吸收資金以充實自己的力量,而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的股權交易則成為其必然選擇。

第二,缺乏有效的融資工具。中小企業的情況很複雜,不是一刀切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中小企業既需要有針對現金流的貸款,也需要有一些針對人的貸款,我們的金融機構必須有一些新的工具,才能滿足它們的需要。

第三,缺乏必要的金融中介機構。許多中小企業並沒有足夠的自有資本進行抵押貸款,擔保性放款是解決這些企業資金不足的有效途徑。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這種擔保服務的擔保機構不多,即便有的地區建立了這種機構,也因擔保資金來源等方面的問題而難以正常運作。

第四,是有些金融部門管理人員沒有意識到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性。自國家實施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以來,國有商業銀行普遍加強了集中調控力度,貸款重點投向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和大型企業,對基層行處分配的貸款規模較小,尤其是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縣級支行,基本上沒有貸款權限。中小企業的發展和融資活動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從中小企業發展現狀來看,自身素質較差,符合貸款條件少,使它們難以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賴。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結構嚴重雷同,低檔產品多,技術含量低,缺乏市場前景,使金融部門不敢提供資金支持。有些中小企業在改制過程中惡意逃廢銀行債務也加劇了銀行的恐貸心理。加大政策性投入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如何解決中小企業的信貸融資困難,首先要從體制入手,分析制定和改變相應的支持中小企業靈活融資的政策。

在現行的金融體系中,國有商業銀行貸款給國有大中型企業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而貸款片面地向少數大型企業集團傾斜,加上過分嚴格地控制中小金融機構和民間金融活動,是導致中小企業和新興企業缺少融資渠道的根本所在。也有中小企業自身的原因,多數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不注重資本積累,其簡陋的條件和太低的信譽,令銀行和機構投資者望而卻步。

另外,就是雖然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但大多是針對中小高科技企業的,而更多非高科技企業依然得不到足夠的資金支持。中小高科技企業在得到政府支持的同時,也得到了國內外風險投資的青睞,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幾年裏,中小高科技企業面臨的融資難將得到有效緩解,而大多數中小企業的融資狀況將難以改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貨幣戰爭全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貨幣戰爭全集
上一章下一章

31.第31章 拉動內需,如何讓人民幣顯示應有的威力(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