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第29章 拉動內需,如何讓人民幣顯示應有的威力(1)
1.重拳出擊,讓貨幣和信貸增長能持久
“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2009年中國金融管理機構的主要工作內容。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談到2009年中國政府主要工作任務時說,2009年要調整金融信貸結構,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溫家寶總理說,貨幣政策要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一是改善金融調控。保證貨幣信貸總量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廣義貨幣增長17%左右,新增貸款5萬億元以上。二是優化信貸結構。加強對信貸投向的監測和指導,加大對“三農”、中小企業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切實解決一些企業融資難問題。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企業的貸款。三是進一步理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保證資金渠道暢通。充分發揮各類金融機構的優勢和特點,創新和改進金融服務,滿足合理資金需求,形成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合力。四是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各類金融企業都要加強風險管理,增強抵禦風險能力。處理好金融創新、金融開放與金融監管的關係。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監測和管理,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要加強產業、貿易、土地、投資、就業政策與財政、貨幣政策的一致性和協調性,形成調控合力。
針對溫家寶總理的指示,中國相關部委正在積極制定相關政策,力圖在金融危機之下讓中國的金融市場發揮積極作用,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經濟基調支持和服務,直腸子務,使得中國的貨幣信貸增長能夠持久。
國務院召開常務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明確提到,要“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在加強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促進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方面,資本市場具備其他金融機構不可比擬的效率和優勢。
原本在2008年6月底就可推出的創業板,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推出時間延後,但是目前順應形勢的需要,其準備工作已經充分,完全可以適時推出。在此基礎上,應擴大股份報價轉讓系統試點範圍,支持中小企業創新融資方式。
政府還提出要“擴大債券發行規模,優先安排與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等相關的債券發行”。2009年4月初,國家和地方同時發行國家債券和地方政府債券。此外,在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方面,成熟市場經驗說明,資本市場的低迷期恰是企業併購的高漲期。當前,我國經濟中不少行業產能過剩,如果產業資本利用較好的市場機會乘勢而上,推進購併,提高行業集中度和規模效應,將為國民經濟未來的持續健康發展打下很好的產業基礎。
作為中國中央銀行的中國人民銀行在召開行長辦公會議上具體提出了五大措施落實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人民銀行將加強對經濟金融運行的監測分析,深入研究制定實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具體措施,切實做好進一步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各項金融服務工作。提出要切實按照“快、重、准、實”的要求,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這些措施包括:
一是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及時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
二是保持貨幣信貸的合理增長,加大銀行信貸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取消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
三是加強窗口指導和政策引導,着力優化信貸結構。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改進金融服務,加大創新力度,加大對重點工程建設、中小企業、三農、災后重建、助學、就業等的信貸支持,加大對技術改造、兼并重組、過剩產能向外轉移、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的信貸支持,同時繼續限制對“兩高”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劣質企業的貸款,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出口信貸的規模,探索在出口信貸中提供人民幣中長期融資。
四是進一步發揮債券市場的融資功能。大力發展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加快發展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銀行間債券市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實施提供平台。
五是進一步改進中央銀行金融服務。
對於政府和央行出台的貨幣適度寬鬆政策及落實這一政策的相關措施,中國的經濟學家從執行層面的微觀角度對其分析提出了需要探討的問題。
經濟學家認為,利率在這輪宏觀調控中仍能發揮重要作用。在世界各國通行的兩大宏觀經濟政策中,貨幣政策通常被看作是一種總量政策。作為貨幣政策的一種,利率政策不但具有對所有行業都“一視同仁”的一般性特徵,而且與準備金率這種貨幣政策工具相比,在治理宏觀經濟時以溫和著稱。如果把利率的作用置於當前經濟增長的內生機制之下進行考慮時,我們就可以發現利率對這輪增長中的結構性問題也能發揮作用。
放鬆信貸管制有利於利率工具作用的進一步發揮。我國宏觀經濟領域出現通貨緊縮,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不足,銀行惜貸、企業慎貸。由於貨幣信貸下滑是由微觀主體造成的,利率變動很難發揮啟動經濟的作用。
在宏觀調控中採用一些信貸管制措施是必要的,對於迅速遏制宏觀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良傾嚮往往能夠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信貸管制在調控過程中往往要直接干預微觀經濟個體的經營行為,與我國市場化改革總體思路並不兼容。其次,既然信貸管制措施為人所定,一段時間過後就難免礙於各方利益和人情而最終流於形式,調控效果往往很難持久。政府宜儘快放鬆信貸管制,注重採用相對市場化的利率手段來解決當前經濟中出現的矛盾。
人民幣匯率放開宜採取漸進路徑。雖然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範圍已經不可避免,但在擴大匯率浮動區間過程之中,始終都要關注現行經濟政策與政策改革到位之間差異對匯率的潛在影響,即注意使匯率浮動區間中心水平接近潛在均衡匯率。
經濟學家們對2009年中國政府推出的貨幣寬鬆政策的解讀以及中央銀行和其他部委提出落實政策,其最終目的就要要保證中國的貨幣和信貸機制能夠長久地為中國經濟發展增長服務。
2.“就業組合拳”,資金支持應一步到位
“中國社會穩定面臨著威脅,人們擔心它可能阻礙中國經濟發展。”這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提出的觀點。他的理由是自去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大約有2000萬民工失去工作,這個數字大約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實行國企改革的4年中減少的工作崗位的總和。人們擔心,這些民工有可能因為不滿而走上街頭。
“我們沒人怪政府。我們不會這樣看問題。”這句話是剛被公司裁員的江西農民工李陸元說的。他之前在深圳從事房地產中介行業。中國民工並不是一個憤怒的群體,而且,就眼下來說,他們大多數人都相信,政府在抵禦全球金融危機方面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的。中國政府必須謹慎行事,不要辜負了他們的這種友好心態。
金融危機發生了,中國的經濟增量受到影響,失業人數猛增。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面臨著生存的現實問題。在這個困難時刻,農民工兄弟們和大學生們是可愛的,他們知道是大環境的影響,不會怨天尤人。中國政府部門這個時候應該拋開那些“社會穩定受威脅”的無聊擔心,積極行動起來,從政策和經濟方面為這些失業者創造一個生存空間。
中國社科院發佈的2009年《社會藍皮書》顯示:中國城鎮的實際失業率為9.4%,比此前公佈的“登記失業率”高出約一倍;中西部居民的就業壓力更大,失業率超過10%;大學生的實際失業率為12%,比登記失業率高三倍。目前已有650萬~910萬農民工因失業提前返鄉,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達610萬,加上往年畢業而未能就業的高校生,待業大軍將高達1000萬人。
面對這棘手且很現實的失業形勢,中國政府早已開始積極行動起來了。
由人力資源和勞動保障部牽頭,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稅務總局和工商總局參與制訂的一份《關於保就業的組合政策措施》的建議已經上交國務院。
這一保就業組合拳主要針對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和退伍軍人等群體。針對大學生就業,方案建議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發展、鍛煉;鼓勵大學生創業,在工商稅務上出台優惠政策。
對於返鄉農民工,國家將穩定糧食和食品價格,利於農民工返鄉務農提高收入;通過社會培訓機構,加強對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農民工技能培訓、城鄉勞動者的創業培訓以及對農村初高中畢業生的培訓,培養成新一代產業工人。
關於如何保證失業農民工的再就業問題,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孫春蘭給出了具體的措施:為支持農民工自主創業,工會系統將爭取政府和社會資金,為農民工提供多種形式的低息或者無息貸款。全總將力爭從兩大途徑解決返鄉農民工的生計問題,其一為引導再次就業,其二為支持自主創業。同時,要建立健全農民工援助資金使用監管制度,對農民工的就業培訓、職業介紹和資金幫扶實行實名制管理,援助工作實施全過程督導檢查和工作通報等。在支持農民工個人或集體進行自主創業方面,孫春蘭認為當前最關鍵的是解決小額貸款的擔保問題。工會將力爭為集體創業的農民工提供捆綁式小額貸款擔保,同時在全國10個地級城市進行工會小額貸款擔保試點。
人保部副部長張小建將目前的政府推出的就業政策總結為“六大組合拳”。
1.緊密結合擴大內需,更多地拉動就業。
發揮政府投資和重大項目帶動就業的作用,鼓勵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
2.針對那些目前生產遇到困難的企業,通過“五緩(緩交五項社會保險)”、“四減(降低四項保險費率)”、“三補(給予困難企業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職業培訓補貼)”、“兩協商(企業和工會或者職工雙方平等協商)”等措施來減輕企業的負擔。
3.鼓勵自主創業。通過實施稅費減免、場地安排、小額擔保貸款等政策,提供創業諮詢服務,為勞動者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4.結合基礎設施和新農村建設項目,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結合當地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
5.為困難企業職工提供技能提升培訓和轉崗轉業培訓,為農民工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為失業人員提供再就業培訓,為新生勞動力提供勞動預備培訓,為退役士兵提供免費的職業培訓。
6.針對城鄉勞動者求職就業的需要,提供免費的職業介紹、職業指導、信息服務、能力測評、政策諮詢服務、就業失業登記等。
金融危機之下,為解決好農民工和大學生失業及再就業問題,中央政府已經提出一系列的政策法規,為地方政府及企業如何操作指明了方向。但是,我們知道中國來說政策關鍵還在於如何執行,是否執行。
國家關於保就業的政策,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它們認為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問題。因此如何保證所有促進就業政策的順利執行,從中央政府就開始投入大量的資金,而且資金要一步到位。同時要做好投入的資金能夠真正發揮作用,這是關鍵。
3.果斷決策,經濟政策調整
憂則興,預則立。形勢複雜多變,機遇轉瞬即逝。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影響有正反兩個方面。中國的經濟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放緩,中國製造業將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另一方面,金融危機爆發對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是一次契機。中國的經濟發展不能再走過去的老路。在應對危機中調整變化,在調整變化中實現升級,將成為未來更長時間內中國的經濟發展之路。
對於2009年的經濟發展基調的定位,中國政府經過反覆的論證,中央已經傳達出2009年“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經濟總基調。
2008年中國經濟總基調之所以多次變化,其背後是過去10個月中間,中國宏觀經濟本身變化起伏,而且每次變化關口都面臨著多舛的命運。
2008年初,宏觀總調定位為“防過熱和防通脹”。當時無人懷疑此基調的必要性,因為2月份中國通脹率高達到8.9%。當時一些有前瞻性的經濟學家去沿海調查,發現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企業——外貿企業和中小企業正被過緊的宏觀調控所傷害。之後,全國各地陸續傳出中小民營企業大批破產的消息。
而在此時,中國政府依然不能更改“雙防”的基調。因為當時國內通脹率依舊在6%之上。當時對中國宏觀經濟,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三個不共識,有兩派力量在起作用,一派認為通貨膨脹是當時中國經濟當中的首要問題,另一派認為增長的問題比通貨膨脹可能還要嚴重。
2008年7月初,中央最高領導分頭去全國各地進行企業調查,中國經濟和企業的嚴重情況被反映上去;國務院分三次召開了金融和地產討論會、經濟學家的討論會和中央經濟形勢分析會議,之後確定為新的“一保一控”(即保經濟增長和控通貨膨脹)的經濟總基調。這次調整是2008年經濟總基調的轉折點,以此為界,“控通脹”被放到“保增長”之後。
然而到了2008年9月份之後,美國次貸危機惡化,演變成全球的經濟危機,全球經濟危機疊加中國宏觀經濟下滑周期,中國經濟下滑的趨勢加快。在此情況下,單一的“保增長”口號略顯單薄,中國經濟需要更加有力的措施來支持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於是在11月,“擴內需”被加入政府促動經濟發展的總基調中,經過國務院多次會議修正,最終形成了11月28日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口號。
“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是2009年宏觀調控的目的,而與此相應的是各類經濟政策的修正和調整。
中央政府最先改變的是投資政策的調整。2008年11月10日,國務院確定了4萬億元人民幣的財政刺激方案,此方案被國人稱之“投資十條”。
國家發改委也相繼推出全面刺激國內消費的方案,業內稱其為“消費十條”。
針對社會保障問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提出了穩定就業崗位,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努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等“就業和穩定勞動關係十條措施”。
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成為2009年經濟政策中的一大重點。過去的改革開放30年,中國建立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現在已經沒有辦法持續了,未來中國的競爭一定是產業的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