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外語(3)

關於外語(3)

因為現代漢語大量詞彙是從西方主要語種(英、法、德)轉譯過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透過日語,請見日本新出的《明治時期外來語詞典》)。所以你就要了解某詞的原型是什麼。追問原型(請見劉正等編《漢語外來詞詞典》),馬上你就發現漢譯(或日譯)的只是某一個詞某一個時代在某一種上下文中的個別的意思,並不是那個詞的本義,或全部的意思。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你不能讀英、法、德這三種語言的原文,實際就不真正了解你所使用漢語外來詞的確切意義。而且眾人使用某詞的隨意性就無節制地擴大,用同一個詞,互相說的不是同一樣意思。所以重新查證各個外來詞也不僅是外語學者和翻譯家的任務,而且是廣大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

實際上,你一旦能讀這三種語言,或向這三種語言的專家,及與以三種語言為母語的學者請教時,就會發現英、法、德文各自又有它的外來語和語源。如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荷蘭語中許多詞根來自希臘語和拉丁語(古羅馬拉丁語),尤其是後者,沿用作教會的官方語言,而生成中古拉丁語。在宗教改革之後,又用作學術規範語言,直至19世紀還是通用科學論文用語(今天,在德國和英國的大學中仍可以用拉丁語提交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

如果你想深刻地理解漢語外來詞的原型本義,拉丁語和希臘語就成為外語學習的對象。這就是為什麼學習拉丁語和希臘語不僅是西方語言學家的任務,而是中國學者反思現代漢語的重要的途(色色小說徑。

上面說到漢語在漢末魏晉時還主動吸取過梵文(包括巴利文和西域地方方言)的詞彙,雖然當時是作為佛教專門用語出現,但由於玄學之風和理論勃興將佛教專門語擴用為一般義理概念。為宣揚和吸引勞動人民而大量運用的佛傳、本生故事,俗講(唐代后)、變文,水陸儀規之類的實用文本,使“佛教漢語”迅速、廣泛地深入漢語,而成為第一次大批外來語詞彙。所以,我們要學習梵文才能充分理解許多漢語詞彙的確切意義,才能追蹤近兩千年來這些外來詞在使用過程中意義的轉化和使用者主動誤取的過程。而且上述的近代西文原型譯成中文時,無論是日本人或中國人,都大量地使用了佛教帶入的外來詞,再去譯西文,所以,就成為“二次外來”。不弄清第一次外來,怎麼弄得清第二次外來?這就是為什麼學習梵文不僅是佛教研究者或印度學家的任務,而且也是中國學者共同的責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十九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十九札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外語(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