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卡爾維諾在中國的冷遇說起(2)

從卡爾維諾在中國的冷遇說起(2)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別的作家的小說在中國可以發行十幾萬、幾十萬冊乃至上百萬冊時,卡爾維諾的小說只是上萬冊?2001年,中國譯林出版社出版了《卡爾維諾文集》,在有着13億人口的中國僅僅發行了5000套,直到今天,10年之後,還沒有加印。一個作家在本國受到歡迎但在另一個國家受到讀者冷遇是相當正常的。這其中文化的差別、翻譯的優劣、推廣的方法等,都有可能使一個偉大的作家在出國之後受到意外的冷遇。但在20世紀的80年代和90年代,幾乎所有國外作家都可以在中國走紅時,偉大的卡爾維諾卻受到了冷淡的不禮之遇,這就很值得討論和研究。我個人以為,卡爾維諾在那時候受到相對冷遇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小說的內容和異地生活的相關性。拉美小(色色小說說在中國大受歡迎,原因諸多,但其中之一,就是中國作家看到了那些小說中所表現的現實和生活場景與中國的現實、生活的相似性。這些相似性讓中國作家和讀者都有了共鳴。而卡爾維諾的小說中的場景、人物和情節,比起拉美小說來,還是讓中國作家和讀者感到遙遠,陌生得似乎與自己無關一樣。比如他的“祖先三部曲”和經典作品《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其中的“童話”和“荒誕”,都讓中國讀者覺得新鮮但有些隔膜、異怪並有些突兀。

二、故事的奇異與狂歡性的感受。20世紀的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人是從幾十年的封閉、壓抑中突然被解放出來的,對故事中的狂歡、炸裂、叛逆和宣洩的情節有着天然的渴望。美國小說中的“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那些作家的作品中的情節恰恰充滿了反叛、嘲諷、尋歡作樂、不負責任和對神聖的批判,這樣的作品不受中國當時的讀者的歡迎,那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喜愛這些和討論這些,是當時中國文化的時髦。而卡爾維諾的小說中不能說沒有這些元素,但畢竟少一些、淡一些,更為克制一些。他在寫作中實踐他的“零時間”時,其實也在實踐着作品中人物和作家的“零情感”。

三、語言和形式探索中的聲勢大船與文學海洋中的孤獨小舟的關係。20世紀的90年代,是中國當代文學最為熱衷於小說語言與形式探索的一個高氵朝期。那時候中國文學中的“新探索”小說寫作潮流中,湧現了一批優秀作家。這些作家至今還活躍在中國文壇的前沿,他們的寫作仍然在影響着許多人。就語言與形式而言,他們那時主要的寫作與閱讀的資源是馬爾克斯、博爾赫斯、卡夫卡和福克納以及美國小說“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和法國“新小說”等。拉美小說走進中國是大家乘着“文學爆炸”這條文學大船一擁而入的。如果沒有拉美文學這隻大船的承載,博爾赫斯就不會有今天讓中國作家和讀者喜愛的熱度。海明威和福克納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而那時--甚至到今天,中國讀者都對諾獎獲得者有着一種盲目的崇拜心理,所以,他們受到高度關注是順理成章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派胡言——閻連科海外演講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一派胡言——閻連科海外演講集
上一章下一章

從卡爾維諾在中國的冷遇說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