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什麼是西方繁華的驅動力?(4)
在經濟學看來,是哪些因素帶動了經濟增長?
關於工業化的西方似乎不可避免的經濟衰退(尤其是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崛起”(以中國為首)已經有太多的討論,這些討論大多集中在帝國主義的歷史模式以及戰略和軍事的方面。然而,經典的經濟發展理論也為這一討論提供了很好的觀察視角,它揭示了西方國家是如何持續地不當地配置了各種能夠保持經濟長期持續繁榮的關鍵因素而導致了經濟的衰退。
經濟發展理論的演變,非常有趣,不過本書限於篇幅,不能詳細討論,這個理論近期在經濟學文獻中的化身始於哈羅德-多馬的構想,他將經濟增長視為一個變量——資本的一次函數。
1956年,美國麻省理工的教授羅伯特-索洛在這個單一投入模型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變量——勞動力,他認為,勞動力在經濟增長中也發揮了關鍵性的影響。由於“對經濟發展理論的貢獻”,索洛在1987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後很長一段時期,索羅模型——資本和勞動力共同決定經濟增長的理論——成為宏觀經濟學教材中的一個重要理論。
然而,奇怪的是,當這個看似合理的解釋運用到實際中的時候,卻發現它只能解釋一國經濟狀況的40%。這個模型中缺少了一個因素,而且還是非常關鍵的因素。這個當時未被發現的因素叫做全要素生產率,它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主要是指“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是衡量單位總投入的總產量的生產率指標,主要包括了技術發展以及不能被資本和勞動力涵蓋的其他因素,比如文化和制度。這樣,經濟發展理論就確定了三個決定經濟發展的因素:資本,勞動力和全要素生產率,這三者是驅動經濟增長的活塞。合理配置這三種要素,就能產生無限的經濟能量。
恐怕沒有比美國在1969年7月實現人類登月這件事更能顯示這三者結合產生的巨大能量了。自從1961年甘迺迪總統向蘇聯提出了挑戰,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美國就實現了人類登月,這是何等的壯舉!由於受到蘇聯似乎更先進的太空技術的刺激——第一顆人造衛星(1957年),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生物萊卡狗(1957年),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尤里-加加林(1961年),甘迺迪的一番話道出了時代精神:“我們選在這個十年裏登月,以及所做的其他事情,不是因為容易做,而是因為難做。”
阿波羅計劃的歷史、人物,以*及這種冒險精神,是美國(以及世界)歷史上最光輝的時刻之一。同時,它也是資本、人力和技術結合的絕佳範例,每一種要素都各盡其用,完美結合在一起。美國既有資本也有人力,最重要的是,他還擁有技術,事實和數字能充分證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