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安:老區經濟能否后發先至(1)
第一節貧窮是老區的“天命”?
在中國,有15塊連片的老區,而老區所在的市縣,多數貧困,貧困莫非是老區的“天命”?
從某種意義上說,老區的貧困,乃是缺少資源稟賦所至。無論是國家還是城市,資源稟賦的先天差別,確實對於經濟發展影響巨大。如目前海灣國家普遍發達,就與其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關係密切。
紅安地處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交界地,歷來是兵家重地。山高路少,交通不便,紅安成長為鄂豫皖蘇區的中心,並成為赫赫有名的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
同時,在成為革命老區的地方中,除了廣東在大革命中領風氣之先,內地的老區,幾乎全部是窮地。正因為貧窮之極,才無路可走,只有革命造反一條通途。
紅安作為大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曾經爆發了著名的黃麻起義,幾與當年領導的秋收起義齊名。大革命時期的紅安,一共有14萬人@參加了紅軍,而當時紅安的人口不過40多萬,全國每4個工農紅軍戰士中,就有一個是紅安的,比例之高,全國僅有。雖然有董必武、陳潭秋等革命先輩的啟蒙作用,但是,按照在其早期知名雄文《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裏所言,正是因為存在着眾多的窮人,所以才最富有革命精神,紅安正是如此。
新中國成立以後,紅安經歷過短暫的輝煌期,不過,這種輝煌,更多是由紅安作為將軍縣所擁有的政治地位與人脈資源所帶來的。作為革命聖地,紅安曾受到各種政策的照顧,很多紅安出來的高官政要,都曾為家鄉作出過貢獻。
但是,這種因為政治原因而獲得的非常態發展,很快就回落了,紅安,亦恢復了其本來的面目。紅安可以鬧30年的革命,但是也許歷經300年仍然無法改變其天然的地理位置。
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所說,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區域發展,其實是以縣域經濟發展為主體的。改革開放之後,紅安逐漸在區域經濟競爭中落後。隨着一切歸於現代社會的常態后的表現,紅安在非常態下的成績,自然不能作為參考,從百強縣到現在的貧窮縣,只不過是紅安歸於常態后的表現。
在資源稟賦方面的先天缺陷,使老區在失去政治光環之後,在以經濟為主導的競爭中處於後發劣勢。
在2008年的全國貧困縣中,原鄂豫皖蘇區地域幾乎全部是貧困縣。湖北境內的英山縣、羅田縣、麻城市、紅安縣,河南境內的新縣、固始縣、商城縣、光山縣,安徽境內的霍山等,均為國家級貧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