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否成為中國的龍頭(4)

上海能否成為中國的龍頭(4)

在國務院給上海與深圳兩地的形象定位中,唯有金融中心重疊。雖然上海爭到了成為“欽定”的金融中心的機會,但是,建設金融中心的首要推動力,並非行政力量,而是制度建設與市場主導,深港目前在法治軟環境上比上海好得多。同時,雖然金融監管中心在北京,金融機構多在上海,但是現金交易最頻繁的還是深圳,因為那裏每天都有企業之間的自由資金流動。而上海由於缺少富有競爭力的企業和開放競爭體系,終將難以成為高效的金融中心。

上海若想成為全球性金融中心,首先需要培養出像李嘉誠、馬雲那樣的企業家,造就一大批富有競爭力的企業,不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目前,上海的非公有制經濟僅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45.7%,而同在長三角地區,常州的非公經濟所佔比重達59%,無錫的非公經濟所佔比重為60.8%,杭州的非公經濟所佔比重已達到68.6%,而寧波非公經濟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則佔全市經濟總量的80%。在北方內陸區域,河北的非公經濟比重達52.9%;在傳統的重工業區東北,哈爾濱的非公經濟所佔比重為50.6%;在中部,河南、湖南的非公經濟比重分別達到59%和54.5%;在西部,四川非公經濟所佔比重為52.1%。在眾多的內陸省份和地區,民營經濟均已成為主體,所佔比重都超過了50%。

如此而言,上海的民營經濟不僅落後於沿海發達地區,甚至從全國範圍來看,都屬落後之列。連曾經的重工業基地東@北,甚至西部部分地區,民營經濟都要比上海活躍。

就全國棋局而言,根據全國工商聯的預測,未來三年內,民營經濟比重將達到70%左右。如果按照這種標準,上海更需快馬加鞭。

2008年3月,由上海市委、市政府牽頭召開了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的座談會。未來,上海將在財政扶持、產業發展等政策上,從對單個企業“發點球”式的扶持轉到面向整個行業的“普惠”式支持,對民營企業“一視同仁”。在行業准入、扶持政策等方面,上海將想方設法破除政策壁壘,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制。

在未來,上海市政府只有致力於市場化,調整上海的經濟結構,給予民營企業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方能使上海重新獲得活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國諸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國諸城
上一章下一章

上海能否成為中國的龍頭(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