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否成為中國的龍頭(3)

上海能否成為中國的龍頭(3)

在眾多產業領域,深圳都誕生了中國最有競爭力的企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迹。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企業都是民營企業,並非靠國家政策傾斜或者佔據壟斷地位而發家,而是在殘酷的競爭中百鍊成鋼,它們具有強大的自我造血功能。

為什麼燦如晨星的最具競爭力的企業都誕生在深圳呢?

相對於上海,深圳的企業更多是從草根階層發展而來的。事實證明,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的產業,往往可以產生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如家電行業出現了美的、格力、格蘭仕、TCL等巨頭。產業如此,城市同樣如此。深圳是中國市場化最徹底的城市,同時,深圳也是最有活力、最富有創業精神和闖蕩精神的城市。這種優勢是國內其他城市無法比擬,也是深圳能夠產生眾多具有競爭力的企業的根源。

深圳企業的競爭力,不僅體現在那些優秀的知名大企業的身上,更體現在無數有競爭力的小企業的身上。作為民營經濟的集大成者,深圳是“山寨機”的發源地,而事實上,在很多行業,“山寨企業”比“廟堂企業”更富有活力。

上海的政策則似乎更傾向於扶持大企業。抱着“只要頂層,不要地基”的思想,卻想建造萬丈高樓,豈非荒謬?

深圳開放的競爭環境,使本土企業得以自由成長,深圳自主品牌已達到5萬多個,成為中國的品牌之都。深圳僅以一隅之地,就創造出1/10的中國世界品牌,這一成績遠遠超越國內其他城市。

衡量一個城市未來發展前景的另一大標尺,就是高新技術產業。在這個方面,深圳亦遙遙領先。

2008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的年產值高達8711億元,較2007年增長14.6%,其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年產值為5148.17億元,佔總產值的59.1%。

上海雖然確定了九大高新產業為其未來發展方向,並擁有足夠的人才儲備和豐富的高校資源,但體制的致命缺陷必將制約其發展。2008年,上海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不足7000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只為深圳的一半。

在衡量一個城市發達程度的“軟產業”領域,如文化創意領域,上海在硬件遠超深圳的情況下,卻仍然落後於深圳,其產業佔比無法達到深圳7%的標準。創意產業一度被上海視為重點扶持的第三產業。但是,@上海熱衷於大搞創意園區,最終發展成地產項目,不僅抬高了租金,也沒有形成創意產業的系統服務優勢,使還在起步之初的創意企業望而卻步,這一切必將導致園區空巢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國諸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國諸城
上一章下一章

上海能否成為中國的龍頭(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