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渡西進(4)

東渡西進(4)

因為有禁令,拿不到赴台印單的人就只好私渡。台江、馬尾、潭頭港、興化灣、平海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澳、圍頭、劉五店、澳頭、小蚱港、峰尾、黃奇、廈門、詔安灣、前河、灣角、宮前、雲霄港、浮頭港、將軍港、港尾、牛尾、長泰港、石碼、海門,這28處口港通常就是福建民眾渡海赴台的出發地。而廣東移民,則大都從汕頭附近各港口出發,然後乘船到廈門附近的碼頭,再經澎湖馬公島和東吉洋等地前往台灣。

“客頭”,這是對專門以協助人私渡為業者的稱呼,其身份相當於今天的“蛇頭”。客頭將大船泊在海中,用小船將私渡者運出,轉上大船,避開稽查,駛往台灣。為了謀利,船艙里往往擠擠挨挨塞滿了人,然後封死艙板,連呼吸都不免困難。遇上風暴,隨船被刮到別處的已經算是幸運了,葬身魚腹的也比比皆是。如果中途被緝獲,同樣要吃盡苦頭,受杖刑、遣送新疆為奴或發配充軍等等,花樣不一而足。

“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H小說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這首用客家語寫就的《渡台悲歌》,在那時就已傳唱甚廣。而民諺“六死三留一回頭”的形容,則更為簡煉準確地道出了渡台謀生的艱辛兇險。

但即使是這樣,因台灣“一歲所獲,數倍於中土”,於是那期間往台灣去的漢人也從未少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由台灣知府周元文續修的《台灣府志》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載:“閩、廣之梯航日眾,綜稽簿籍,每歲以十數萬計。”另一個知府沈起元的形容則更為精確傳神:“民之渡台,如水之趨下,群流奔注。”

檔案資料顯示:乾隆三十年(1782年),台灣人口接近70萬,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台灣人口已超過90萬,嘉慶十六年(1811年)更急劇擴張到超過190萬。也就是說,從乾隆中期到嘉慶年間的半個多世紀裏,台灣人口增加了100多萬,平均每年增加人口2萬。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過台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過台灣
上一章下一章

東渡西進(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