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號(1)

墾號(1)

四墾號

莊稼成熟的芬香飄過對岸,將一撥撥渴望溫飽的漢人吸引來,而越來越多人的到來,也將土地越來越多地開墾了起來。明鄭時期,台灣開發起來的土地僅限台南附近的西南沿海,到清康熙末年時,移民墾拓的鋤頭已經落到大肚溪以北的土地上了。

台北地區曾有個很響亮的名號叫“陳賴章號”,它比林成祖更早在此落腳。陳賴章不是一個人的名字,也是一個墾號名。當時規定,不屬於少數民族的土地,漢人可以開墾,但必須先向台灣官府申請土地的“開墾權”。經審核與查勘,再公告數個月且無異議后,就可以發給“墾照”。獲得墾照的申請人,稱為墾主。陳賴章墾號是由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等5個人組成的,他們都是來自福建泉州。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們合夥向諸羅縣官府申請的是台灣北部廣達100多平方千米面積的大片土地。(陳賴章小注)

當年留下的文獻記載,此次開墾“東至雷里、秀朗二社,西至八里坌、干脰,南至興直山腳,北至大龍峒溝”,與今^H小說天的台灣地圖相比較就會發現,陳賴章號所開墾的這些土地,除了包含艋舺、大龍峒、大稻埕、錫口等現今台北市市中心地區之外,更包括了今日新北市汐止、中和、永和、八里、三重、蘆洲、泰山、新莊地區一帶,確實聲勢浩蕩。

關於構成陳賴章墾號的這5個泉州人,如今已經無從詳查他們的具體生平與祖地了,但他們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開始的這次大開墾,是至那時為止台灣最大規模的墾拓事件,它具有一個標誌性意義,即標誌着台北盆地大規模墾拓的開端。接下去,大小墾號和零星開發者也緊隨而至,逐漸把那裏開發成一個“大米倉”,台北都會區的形成也是在那時開始得以奠定的。

位於新竹的金廣福會館則興建於道光年間。

那時期,竹塹東南面的北埔、峨眉、寶山地區仍是少數民族賽夏人生活的區域。道光十四年(1834年)十二月,淡水同知李嗣鄴拿出1000兩白銀,並讓姜秀鑾設隘樓15座,雇隘丁160人,承擔起沿山一帶的防務。所謂“隘”,其實是當時防止少數民族侵擾的機構,隘丁負責防禦,隘戶負責開墾,而隘與隘之間又彼此形成一條防禦線。(李嗣鄴小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過台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過台灣
上一章下一章

墾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