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圳(2)

水圳(2)

八堡圳是在康熙四十八年(1708年)開始興建的,其水利結構完全仿照施世榜老家陂圳的形式來設計的,耗時整整十年,耗資90多萬兩白銀,灌溉總面積達20多萬畝,共有103個村莊受益。這是水利灌溉形式引進台灣的開始,之後成為清代台灣農田水利建設的主要模式。傳說在修建時,因為地勢上的錯落,曾遇上溪水無法導流的難題,這時一位姓林的隱士突然出現,給予指點——利用閘板平衡水位。於是這個問題驟然得以解決。施世榜感念這個隱士,特地在彰化縣員林郡二水鄉建造了一座“林先生廟”,至今當地人仍不斷前去燒香祭拜。

大安圳修建於乾隆元年(1736年),全長30餘里,曾灌溉農田1300多甲,其設計之周全、結構之壯觀,曾為當年全台灣所罕見。一直到現在,圳的取水閘口仍然可以正常使用。修建這條水圳的是一個以漳州漳浦林氏移民為主的取名為“林成祖”的聯合墾號,墾首名叫林秀俊,漳浦縣石榴攀龍村人。雍正十二年(1734年),35歲的林秀俊與同村15人一起從廈門到台灣,落戶今天台北淡水大安鄉,從承租番田耕種開始,經過十多年辛苦勞作,漸漸有了自己的田產,並最終成為板橋平原最大的墾首。而這個地方,也正因為有了這條大安圳而取名大安庄。

林秀俊在老家已娶^H小說妻。乾隆十五年(1750年),當地平埔人傳染病流行,略懂醫術的林秀俊用草藥救活一些番民,番社頭目一高興,就將女兒許配給他。對他來說,這肯定是人生一個關鍵期,那以後墾戶屢屢遭番民襲擊一事,就銳減了,而土地的開墾則越來越多。至乾隆末年,林家經營的土地已達數千頃,年收谷十多萬石。這些開墾出來的村莊包括新莊、新埔、後埔以及枋寮、大佳臘等。為保證開墾的土地能旱澇保收,林秀俊招佃開鑿的水圳不僅有大安圳,另有大甲圳、永豐圳、暗坑圳,這些水利設施使板橋地區數萬畝良田得以灌溉。

林秀俊死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享年72歲。他的遺體沒有遷葬回大陸,墓地就選在一塊背依公館山、面朝基隆河的土地上,從墓園往下眺望,當年他率眾所開墾的大片土地可以盡入眼帘。

現在,他在台的後裔已經多達4000多人,而當年同他一起從老家攀龍村渡海的那15個同鄉,也繁衍了2萬多後裔,而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正是他的第19代裔孫。村中在雍正、乾隆年間還陸續有人遷台,在南投草屯鎮那裏,就有1萬多祖籍漳州漳浦攀龍村的人。算起來,小小的一個攀龍村,竟有3萬多人在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過台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過台灣
上一章下一章

水圳(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