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圳(1)

水圳(1)

二水圳

作為中國第一大島,台灣有2/3的面積被高山與丘陵所佔,平原在西部,僅佔1/3。論功行賞是一種老套的管理手段,雖有俗氣之嫌,卻是有理有節而且有效的。因為平台有功,台灣南部一大半當時已經在鄭氏手中開墾出來的肥沃田園,都歸施琅所有了,稱為“施侯租田園”,所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施侯大租”的收納統歸清朝在台的衙門代管,並保送至大陸轉交施琅世襲業主,直至1894年日本^H小說佔台後才終止。毫無疑問,台灣的收復令施氏獲利巨豐,而施琅的一些部將,也相應獲得了類似的利益。

台南西北面的將軍鄉,從前叫“漚汪”。傳說因攻台有功,施氏獲得了跑馬三日為其業地,西起馬沙溝,東至烏山頭,不料馬跑到今天將軍庄這一帶時,突然腳蹄斷裂,於是索性就在這裏建起“將軍府”。而馬蹄所踏過的土地,就是“施侯租田園”。

有了地誰來管理與耕種呢?

據當時的資料,初併入版圖時,台灣共有田園18453甲。那時台灣一甲約等於11.3畝,推算一下,便大約有20多萬畝的田地了。而人口呢?人口很少。鄭氏官兵以及明朝遺老遺少在鄭克塽投降后,都被遷回大陸,一時之間在台灣的漢人僅剩下七八萬人了。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班師回朝後,繼續當著福建水師提督,看上去官沒有升,實際上因為康熙還封他一個靖海侯,又獲得一個世襲罔替的爵位,實在算得上功成名就、名聲顯赫了。那以後,直到1696年去世,他都不再踏上台灣島半步,可是皇上所賜的那麼多土地他是喜歡的,他也樂於讓春華秋實在那一大片沃土中盡情上演。基於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理念,那時期,許多施琅的族人就紛紛從泉州動身往台灣去了,他們帶動了新一輪的東渡潮。

彰化縣內的八堡圳建於1719年,是台灣三大古老埤圳之一。建修者叫施世榜,其父施秉與施琅同宗,曾隨施琅東征台灣,以軍功授左都督,加提督軍門,誥封明威將軍。康熙三十一年(1691年),施世榜隨父親到台灣鳳山縣,後來雖回大陸任職幾年,最終還是再赴台灣,並在彰化定居下來。康熙四十年(1701年),他以“施長齡”之名向官府申請墾發土地執照,先後購下了大約3萬多畝的土地,然後回到閩南老家,招募了大量當地農民前去耕種。(八堡圳小注)

春耕秋收,有一種東西卻是不可缺少的,就是水。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過台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過台灣
上一章下一章

水圳(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