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門道——升級與優化(3)
直接遊說的最大特點就是直接而且聚集在特定利益群體所關心的問題上,但是它也因為其直接性而容易引起爭議,其他相對或者相關的利益群體往往會抗議政策制定者偏聽了直接遊說者的意見。相對而言,傾向性遊說的爭議則會比較少,貌似第三者的意見,有些政策主張也不能說得那麼只顧一方,“全碗端去”。在中國,直接遊說還是主流,在一定程度上,當政者能聽到一方或者少數人的遊說意見就已經感覺很不錯了,兼聽模式還不流行,其特別典型的形式可從現在公佈的許多聽證會上看出來。獨立思想庫與個人化的學者遊說在中國實際上已經開始存在,但大部分恥於公開宣稱代表特定群體利益,而且很重要的是,他們往往通過公共輿論來間接施加影響,而政策制定者接受這類影響的常規模式還沒有形成。在專業遊說方面,一些國際公關機構在專業政策領域,如APCO在中國的公共衛生領域,已具有相當的影響能力,但以合法委託形式進行政策遊說則既沒有形成廣泛的需求基礎,也沒有形成專業的供應產業,從這個意義上說,遊說產業在利益集團多元化的中國還只是一個潛力型產業。
美國人的典型遊說方式是:
①調查研究報告。用系統數據與論證來確保遊說的說法放到桌面上不是那麼難看,我就記得為支持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美國八大思想庫曾經專門提出專項研究報告,“零點”還參與提供了相關數據。
②研討或講座。其中以午餐講座最多,主講者與評論者闡述,聽眾可以提問與質疑,遊說對象大半就被邀請在聽眾之中,我曾在卡內基多次做過類似講座的演講者。
③旅行考察。將遊說對象組織進考察活動中,很多美國政界人士會參與類似活動,比如2011年夏天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就組織美國的市長代表團與國會助理代表團訪華。
④爭取出席聽證的資格。美國國會與行政部門有大量的@聽證活動,這可以產生公開與直接影響決策者的作用,美國國會關於針對中國的貿易法案就需要大量聽取美國貿易團體的證言。
⑤間接輔導。遊說機構也做一些有意識地利用媒體和決策機構內部媒體,以及針對國會助理甚至議員和政府官員的培訓進修項目的途徑來傳達所需傳達的信息,同時也維護與這些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