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子論自然(3)

三、老子論自然(3)

老子接着講: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我們講前面這些話,其實是為了講“自然”。“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就是說事情合乎它自身的軌道而運行、發展,但是就百姓而言,他認為沒有一個人干涉自己。百姓認為不是因為別人干涉我,而使我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好像是沒有人管,自己想做什麼事就做什麼事。百姓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是別人教導自己這樣做,不是因為別人勸告自己這樣做,而是我自己這樣做。我自己這樣做,就是所謂的“自然”。

在“太上”的時候,人們只知道有一個帝王,有一個管理者,而不知道他做了什麼事,這樣一種狀態,就是一種“自然”的狀態。這種狀態,在老子看來是一個理想的狀態。

《莊子·天地》篇講:“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這樣一種狀態,就是一種“自然”狀態。

除了直接講到“自然”之外,《老子》一書中還間接地講到一些話,我們從這些話中,也可以體會到老子所講的“自然”是一個什麼樣的含義。

比如第二章講:

萬物作出了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不辭”,也就是不司、不掌控。生養萬物而不以萬物為己之私有,為其所當為而不自以為事,功成事遂而^H小說不以功臣自居。這樣一番作為在老子看來就是“自然”。

《老子》第五章還講: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什麼叫“芻狗”?“芻狗”就是祭祀過程中,用草紮起來的一種祭祀品,一次性的,祭祀完了就可以扔了。

“天地不仁”。在儒家看來,天地是仁愛的化身。陽光雨露,哺育萬物。哺育萬物以後,又把這一切給予人類。所以在儒家看來,天是一個仁慈、仁愛的形象。而在道家看來,在老子看來,“天地不仁”,它“以萬物為芻狗”。因為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在天地看來,都是一樣的,都是沒有差異、沒有區別的。

“聖人不仁”,這裏的聖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聖人,而是一個有職位的人,也就是統治者。一個統治者,“以百姓為芻狗”,是說這個統治者不是親愛某一些人,他對一切人都一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老莊論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老莊論道
上一章下一章

三、老子論自然(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