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動物史上咬合力最強的動物(1)
脊椎動物史上咬合力最強的動物
鄧氏魚可能是恐魚類中的登峰造極者,它出現在晚泥盆世,這段時間正是盾皮魚綱發展到極致,並高度特化之時。鄧氏魚最長達10.06米,重4噸,化石發現於北美、摩洛哥、比利時和波蘭等地。從沉積學看,它多生活在近海水域中,古生物學者還不知道它是否有能力游出遠洋。如果願意的話,鄧氏魚能夠像一台粉碎機般,吞下它遇到的任何活物。它的食物包括甲殼類、菊石、鯊魚,甚至包括同類。其中的甲殼動物雖然都有幾丁質的外骨骼來保護自己,看似堅固,但在鄧氏魚面前仍然不堪一擊,只聽見“咔吧”一聲,精美的鎧甲就全被壓碎了,柔軟的肉體被鄧氏魚吞進肚@子,成為一頓高蛋白的營養餐。鄧氏魚可能還是一個暴飲暴食之徒,它吃得又雜又快,對食物毫不講究,而且不怎麼咀嚼,難道它就不擔心自己消化不良嗎?這個觀點源於在一些鄧氏魚化石上發現有回吐的、半消化的魚類遺骸。不過,世間萬物有利就有弊,有得就有失。鄧氏魚身上披着厚厚的盔甲,看上去雖孔武有力,但游泳或行動力卻可能比較笨拙遲緩。不過,鄧氏魚的化石一般只保留了身體的前半部,即腦袋與胸甲,而其他部分仍舊不為我們所確切知曉,所以其游泳能力到底如何,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長期以來,有的古生物學者認為鄧氏魚可能會面臨來自鯊魚的攻擊,時值鯊魚剛踏上演化之路,它們體型小,行動敏捷,如果群起而攻之,鄧氏魚可能難以支撐。這個假想也許是受了現生鯊魚群圍攻鯨魚的啟發,但鄧氏魚絕非善茬,又不是憨憨厚厚的鬚鯨,豈會束手就擒?所以鯊魚群與鄧氏魚的戰況暫且還是未知數。不過,如果讓鄧氏魚與鯊魚單挑的話,不用比試就可分勝負,畢竟它們實力懸殊。2006年一項對鄧氏魚的研究,徹底震住了普羅大眾。當年,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威斯特尼特和芝加哥大學地球物理系的安德森對鄧氏魚的頭胸部進行建模,並得出結論:獨特的頭骨構造、與眾不同的肌肉組織,使鄧氏魚成為有化石記錄的動物中真正頂尖的掠食者之一。基於工程學原理的生物力學模型經常被用來測試魚類頭骨功能,比如頭骨結構和動物自身食譜的關係。而後,生物力學模型也被用在一些滅絕動物身上,只要化石足夠完整,就可以得出有用的結論。威斯特尼特在盾皮魚類中選擇了鄧氏魚為模板,製作了精巧的生物力學模型,然後運用工程學原理來分析鄧氏魚對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應。威斯特尼特對一條長6米、重1噸的鄧氏魚之顱骨、下頜、胸、軸上肌、頜降肌、顱降肌和下頜收肌進行解剖分析后,精確製造出一個力學模型來模擬其頭骨的運動方式和咬合力。這個模型名為“平面四桿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