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海世界的狠角色
史前海世界的狠角色
為什麼這些盾皮魚能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呢?因為它們看上去就是狠角色!在距今約4.16億至3.59億年前,在被稱為“魚時代”的泥盆紀海洋中,這些狠角色的頭部、胸部都被骨質的甲片包裹着,以防備敵手的進攻;軀體的後部則覆蓋厚鱗,渾身上下武裝得嚴嚴實實,讓敵人無從下口。更可怕的是它的剪刀嘴,其頜骨前端長有大而銳利的門齒狀齒板,邊刃銳利,是很有效的捕食裝置。這就是恐魚科動物,它們可以輕易幹掉眼前一切活動物體,無敵於泥盆紀海洋,絕對是原始海洋中的霸主。在分類上,恐魚屬於節頸魚類中的盾皮魚綱。該綱最早化石材料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期,化石產地主要集中在蘇格蘭及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當然,這些早期的研究僅限於簡單的描述及報道,而且這種研究狀況延續了很長的一段時期。研究涉及的地區中最著名的是奧卡汀盆地和克利夫蘭黑色頁岩,它們被奉為“古生物聖地”。奧卡汀盆地就是米勒戰鬥的地方,他後來投奔了瑞士的地質學家、博物學家阿加西(JeanL.R.Agassiz),並奉獻出自己的全部收藏。阿加西出版了魚化石學巨著《化石魚類研究》,描述了當時世界上所有已知的魚類化石,成為古魚類學的奠基人。在該書出版后的很長一段時間裏,盾皮魚都保持沉默,直到約30年後,美國克利夫蘭黑色頁岩才給人們帶來新的驚喜。1867年,美國地質學家特雷爾(JayTerrell)和他10歲的兒子來到俄亥俄州北面的伊利湖畔度假。伊利湖是美國和加拿大接壤處的五大湖之一,其南岸就是著名的晚泥盆世克利夫蘭黑色頁岩。細膩的泥岩中保存了大量海洋生物,被稱為泥盆紀魚世界的天然博物館,原始的軟骨魚類裂口鯊就是在這裏被發現的。特雷爾對這裏特殊的地層非常感興趣,散步的時候經常駐足在岩層邊敲敲打打,泥盆紀的霸主耐不住特雷爾無數次的“三顧茅廬”,終於來到人世間。“一對頜骨正在那裏沉睡,估計它主人的腦袋至少有1米寬,肯定可以咬碎比人大得多的動物!”特雷爾後來回憶道。1873年,古生物學者紐伯利(LiognathusNewberry)將特雷爾發現的此種化石命名為特氏恐魚(Dinichthysterrelli),屬名意為“恐怖的魚”,種名“特氏”獻給大小兩位特雷爾,以紀念這次重要的發現。1885年,紐伯利又根據在克利夫蘭黑色頁岩發現的一系列盾皮魚命名了恐魚科與恐魚類,其中包括了特雷爾後來在同一片地域發現的巨魚。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紐伯利命名的恐魚其實就是米勒1892年曾經命名過的置魚(Ponerichthys,一個奇怪的名字,或許源自他的詩人特質),理論上,根據古生物命名法則,置魚完全可以取代恐魚,但由於詩人的置魚沒有模式種,違反了古生物命名法則,恐魚這個名稱得以倖存。巨大而兇猛的恐魚也不寂寞,1956年,古生物學者萊曼命名了酷似恐魚的間鄧氏魚(Dunkleosteusintermedius),屬名獻給古生物學者鄧克爾(DavidDunkle),意為“鄧克爾的骨頭”,國內學界一般譯為鄧氏魚。從骨學上講,恐魚與鄧氏魚非常相似,甚至有不少古生物學者認為它們可能是同一種動物,特氏恐魚後來也併入該屬,成為特氏鄧氏魚(D.terrelli)。從化石保存角度來看,鄧氏魚的標本要更加完好、豐富一些,這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