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漲——凱恩斯主義的特產(6)

滯漲——凱恩斯主義的特產(6)

資料來源:長江證券研究部

回顧上述歷史,我們固然可以認為諸如中東戰爭和伊朗革命等偶然事件對油價形成衝擊,加劇了通貨膨脹的壓力。但美國之所以出現如此嚴重的滯漲,其根源還在於凱恩斯的刺激主義。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積極地宏觀經濟政策如寬鬆的貨幣政策、離譜的政府支出和過高的稅負,二是社會福利政策。

首先,我們從貨幣政策的角度來對其予以分析。

正如弗里德曼曾經說過,通貨膨脹歸根結底都只是貨幣現象而已。對於這一論點,我們可從美國的通脹周期與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的變動中得到佐證,其主要表現形式為美聯儲主席的更替: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美國歷史上通貨膨脹發展最快的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美聯儲主席是偏向寬鬆貨幣政策的伯因斯;到里根時期,通貨膨脹得到大幅下降,該時期的美聯儲主席是堅定緊縮的貨幣政策主張者沃爾克。從下圖中我們可看出,貨幣政策對通貨膨脹有着莫大的影響。寬鬆的貨幣政策即低利率政策所伴隨的是高的通貨膨脹率,反之緊縮的貨幣政策即高利率政策所對應的結果是低的通貨膨脹率。

1968~1984年美國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率情況一覽

註:1970年以前的美聯儲主席為馬丁(1951~1970)。在伯因斯與沃爾克之間,米勒於1978~1979年間曾短暫地出任過該職位。

數據來源:彭博資訊

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通貨膨脹為何持續如此之久呢?根據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在高速通脹的1973~1979年,美國通貨膨脹的增長率一直高於其聯邦基金利率增加的速度。到1979年,強調緊縮貨幣政策的沃爾克出任美聯儲主席一職,並一再提高聯邦基金利率(甚至一度達到前所未有的16.4%),高速通貨膨脹才得以逐步消退。

而這種不顧及通貨膨脹的寬鬆貨幣政策是有其理論根據的。從尼克遜到卡特,20世紀70年代的歷屆美國總統,與伯因斯一樣都是虔誠的凱恩斯主義信徒,他們一直把充分就業看做是施政的重點。1976年通過的哈姆弗—霍金斯法案暨“完全就業和平衡預算法案”,為美國經濟政策定下了基調。美國經濟有四大最終目標:充分就業、產出增長、價格穩定、外貿和預算的平衡。充分就業是放在首要位置的。正是基於此,他們認為只要增加經濟體中的貨幣供應量,並且保持低利率,就可以推動消費和投資,達到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的目的。

事實是,貨幣主義學派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就對這種觀點提出了質疑,弗里德曼認為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互相強化的傾向。他指出,菲利普斯曲線所表示的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替換”關係,只在短期內存在,從長期來^H小說看並不存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全球大趨勢2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全球大趨勢2
上一章下一章

滯漲——凱恩斯主義的特產(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