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漲——凱恩斯主義的特產(5)
1974~1975年的經濟衰退,使福特政府改變了初衷。在國會的壓力下,美聯儲於1975年初開始放鬆銀根。直到福特卸任為止,美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一直時緊時松,疲於應付,經濟也一直呈現出高失業、高通脹的“雙高”特徵。
為了降低失業率,卡特政府在1977年執政后,開始實行刺激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1977~1979年3年間M1的增長創戰後最高紀錄。這導致1979年第四季度通貨膨脹率上升至12.7%。另外,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其後石油大幅減產令油價再度急升。在成本推動和不斷上升的通脹預期下,美國的通脹率又再次達到10%以上水平,失業率也一直在6%~8%之間居高不下。所有的這一切讓卡特成為美國戰後最不得人心的總統。公眾遷怒於民主黨政府,這也最終導致了共和黨政府的上台。
“滯脹”時期美國財政和貨幣政策演變
階段;主要政策;政策的核心內容;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政策實施效果:
1970~1974年;尼克遜的“新經濟政策”;推行擴張信用政策,降利率,增加貨幣供給;工資、物價直接管制;重點遏制衰退和失業。1970~1971年,生產低速增長,但失業並未減少;物價加速上漲物價管制只是掩蓋通脹,1974年管製取消后,當年CPI達12%石油危機和美元危機削減了政策效果。
1974~1975年;福特的“微觀稅收政策”;調整稅率級別;提高消費稅率,降低所得稅率,增加儲蓄和投資;按照穩定物價的方針調節貨幣供給重點遏制通脹;增長的財政赤字抵消了稅收政策和貨幣政策抑制通脹的作用,經濟衰退惡化。1974~1975年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失業率達8.5%,CPI達到7%。
1976^H小說~1980年;卡特的“高利率政策”;前期:減稅刺激經濟和撥款舉辦公共失業服務;後期:緊縮信用,高利率政策;1978年貼現率提高到10%的歷史水平,銀行貸款利率高達20%;重點解決失業和通脹;減稅加劇預算赤字,惡化了通脹。撥款金額不多,未解決就業問題。高利率限制了投機和物價上漲,但也抑制了投資。過度緊縮的政策導致了經濟繼1974年後再一次的衰退。
1980~1985年;里根的“寬財政緊貨幣政策”;高利率政策,緊縮信用;減稅:5年減稅3500億美元;主要減少高收入階層稅收;加速企業折舊,投資優惠。通脹下降至3.4%GDP實際增長率穩定在3%左右,失業率8年來緩慢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