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遺失的美好”(1)
第二章:“遺失的美好”
——以《絜茜》月刊為核心的史料考辨
在我看來中國的知識階層是一個龐雜的群體,裏面有一些優秀的人,可是更多的知識分子正在變得越來越讓人討厭,他們的樂趣只是渾水摸魚,他們不是將水弄清,而是將水搞渾了。所以我不喜歡中國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卻說不清楚他們要什麼,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余華,1999
任何一種政治體系的生成,它必須要和文學這一特定的意識形態發生關係,因為文學除了影響社會之外,還能闡釋政治,使得其觀念變成一種社會約定俗成的意識形態。
——奧克肖特(M.Oakeshott),1954
由於連年戰爭與國內局勢的不穩定,國民政府幾乎顧不上對於新聞出版行業的整頓。因此,中國新文學史上曾經出現過數百種轉瞬即逝的文學刊物,有的刊物辦了四、五期卻因戰爭、人事變故或政治原因不得不宣佈停刊,有的刊物甚至只辦了一期就草草收場,成了名副其實的“一次性”刊物——這在世界文學史、新聞史上都是奇聞。
在這些刊物中,《絜茜》月刊是頗為傳奇的。(左下圖為《絜茜》封面,右圖為其扉頁)
其一“傳奇”之緣由便是這份刊物在研究界“關注率”低但在廣大青年學子中“知名度”高。目前,其研究在國內學界幾乎處於空白的局面。自1949年至今,僅有李小平的《“左翼文學”20世紀30年代電影改編之困探因》(東南傳播,2010.1)與李瑋的《從“直語”到“曲筆”——論三十年代出版走向與左翼文學形式的審美變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9)提到其刊名,關於這本雜誌的專門研究論文,則一篇未見,這等低關注率的刊物,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堪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