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直道(3)
二
遺憾的是,梁濟這樣的中國人在我們文化里如此罕有,他至今都被人們忽視。他的兒子梁漱溟認為,他有任俠、認真、不超^H小說脫等特點,這些精神個性也影響了孩子。但實際上,這個60歲自我了斷的中國人極為開通,他對友人對孩子都是和藹的、循循善誘的。梁漱溟追憶兒時趣事時說:他積蓄的一小串銅錢不見了,吵鬧不休。父親在庭前桃樹枝上發現,讓他去看。梁漱溟看時,見樹上有父親寫的小紙條:一小兒在桃樹下玩耍,偶將一小串錢掛於樹枝而忘之,到處向人尋問,吵鬧不休。次日,其父親打掃庭院,見錢懸樹上,乃指示之。小兒始自知其糊塗。
梁濟跟孩子之間的關係是莊重的,平等的,又是尊重的。在梁漱溟的記憶中,父親對他“完全是寬放”的,甚至“很少正言厲色地教訓過我們”。他“只記得大哥挨過打,這亦是很少的事”,他自己則“在整個記憶中,一次亦沒有過”。
梁漱溟到讀四書五經的年齡了,梁濟不讓他讀,而讓他學習《地球韻言》。年輕的梁漱溟拒絕家中提婚要求,想出家當和尚,梁濟雖不以為然,但也不明示反對……他的影響是有力的,使得梁漱溟在處事做人上跟他一樣,以至於在梁漱溟17歲時,梁濟贈其兩個字“肖吾”。
自殺前三天,即1918年11月7日,已經下了決定的梁濟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正在北京大學當哲學講師的兒子回答說:“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濟說罷離開了家。這是他留給兒子的最後的話。梁濟的死,在京城有過一些影響,徐志摩、陶孟和、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傅斯年、梁啟超……等人都有過評論,他們多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尊敬。
自然,父親的自殺對進行人生思考也想自殺的梁漱溟是一個啟示。有人說,“民族血脈的新舊交替,這驚遽的時刻總要有人來表現,梁濟選擇了表現;這驚遽的時刻過後總要有人去承擔,梁漱溟選擇了承擔。”梁漱溟選擇了活下來,並開始了他傳奇而高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