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前言(3)

譯者前言(3)

本書的第二部分內容是推理的形式,也就是上文所提及的理智思考可以怎樣進行。首先是理智思考的視角。既然我們所能看到的事物,與我們站在何處、想要看到什麼是相關的,並且也將反過來影響我們的信仰、認識和決定,那麼在政治和道德評價中,就需要特別注意所處位置對於我們所作的判斷可能產生的潛在影響。尋找某種客觀中立的的認識,是探討道德倫理問題的核心所在。儘管我們對世界的整個認識都建立在現有的感知和所產生的思想上,而我們的感知與思想完全依賴於我們有限的生理感官,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不能以更全面的視野來部分或者完全克服位置所帶來的局限。我們一方面可以通過合理地選擇比較對象,而不是先驗主義的烏托邦理想,來儘可能地避免位置產生的局限對我們判斷的影響,另一方面通過開放的中立性,來最大限度地拓寬我們的視野。

其次,理智思考的內容究竟是什麼。理性選擇理論將行為的所有動機都歸於追求自身利益,這或是與他人完全無關的自利,或是關注了其他人的利益但也間接提升了自己的福利。對此,森認為,我們可以以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有說服力的方式來描繪理性選擇,即將我們的選擇置於一種可持續的理智思考的基礎之上。當某個選擇的緣由是頭腦中已有的經驗或習慣時,我們通常完全可以合理地採用這種選擇。因此,理智思考,或者說廣義的理性實際上是一種相當包容的準則,它可包括多種*不能“合理地拒絕”的緣由,這不僅限於有意識的自利,而且包括並非完全符合自身利益的目標,如對於合理的行為規則的尊重,考慮他人的願望與追求,抑或公平地對待他人的行為準則,等等。

正是因為理智思考可以包容多種緣由,所以即使是在基於現實後果的考量中,也並不意味着對於結果的責任感和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考量就完全被排除在外。通過對於古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中一個戰役的分析,森認為,一個人不僅有充分的理由去注意某個具體選擇會帶來的後果,而且有足夠的理由從一個充分寬廣的角度來看待與之相關的各種社會現實,包括相關的主觀責任感、所採用的過程以及人與人的關係,這也是考慮到各方面相關因素的“全面結果”與只着眼於最終結果的“終極結果”之間的區別。而無論是完全着眼於最終結果的緣由,還是涉及上述責任、過程與關係的緣由,對其相關性和重要性的評價都需要接受個人或者公共理性的審思。

本書的第三部分在對理智,這一推進正義所必須具備的要素進行了分析之後,森開始進入正義的實質層面。他分別從自由,以及與自由相聯繫的可行能力一方,和以資源與幸福為代表的另一方,來考察他們各自對於正義的標準,也就是進行政治和道德評價的意義。森指出,在評價生活的時候,我們有理由不僅對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發生興趣,而且關注在不同生活方式之間進行選擇的自由。自由之所以重要,至少是出於機會和過程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更大的自由使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去獲得所珍視的事物。第二,更大的自由也意味着我們可以不受他人施加的限制,而決定自己要去獲得的事物。因此,我們必須在這個背景下來研究,即僅從一個人事實上的最終選擇,也就是“終極結果”的角度,還是應同時考慮到更寬廣的選擇過程,尤其是考慮到他可能作出的其他選擇,也就是“全面結果”,來對一個人能過上他所珍視的生活的能力進行評價。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正義的理念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正義的理念
上一章下一章

譯者前言(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