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2)

序(2)

我們還必須思考以下問題:當評判諸如公正或不公正這類道德與政治概念時,應採用哪些推理方式?以哪種方式來分析不公正問題,或者採取什麼措施來改善或消除不公正會比較客觀?這是否要求某種意義上的中立性,如拋開某人的既得利益?是否需要對某些與既得利益無關卻反映了地域性成見和偏見的態度進行考察,因為這些態度也許經不起與其他無同樣地域狹隘性的觀點的對照?在理解正義的要求時,理性(rationality)與合理性(reasonableness)扮演了什麼角色?

在本書的前十章中,我將探討上述諸方面以及一些與之密切相關的理論性問題。然後我會談到應用方面,包括批判地考察人們評價公正問題的依據(自由、可行能力、資源、幸福、福利等),以平等和自由的名義出現的各種考量的相關性,公正與民主之間的明顯聯繫,即協商式治理(governmentbydiscussion),以及人權的本質、可行性及其可及的範圍。

什麼樣的理論?

本書提出的是一個廣義的公正理論。其目的在於闡明,我們如何才能回答關於促進公正和消除不公正的問題,而不是為關於絕對公正的本質這樣的問題提供答案。從這個意義上說,該理論與當代道德和政治思想中的主流公正理論有顯著區別。以下三方面的差異尤其需要讀者注意,引言部分將作進一步闡述。

第一,一套能作為實踐理性(practicalreasoning)基礎的公正理論,必須包括對如何減少不公正和促進公正進行評價的方法,而並非僅僅致力於刻畫一個絕對公正的社會。絕對公正是當今政治哲學中探討公正理論的一大主題。描繪某些絕對公正的制度安排,或者判斷某一社會變革是否有利於促進公正,這兩種做法在目標上有着密切聯繫,但在分析上卻是迥然不同的。本書關注的是后一個問題,因為它是作出關於制度、行為和影響公正的其他因素的決策的關鍵。這些決策是如何制定的,對於一套致力於指導應做些什麼的實踐理性的公正理論而言至關重要。也許有人認為,假如不先明確絕對公正的要求,後面的比較分析就無法展開。這一假設將被證明是完全錯誤的(第4章“聲音與社會選擇”將對此加以論述)。

第二,儘管眾多關於公正的比較問題能得到成功解決,而且能以合理的方式達成一致見解,但其他的不少比較尚存爭議。本書認為,可以存在多個不同的公正的緣由,儘管它們都能*經得起批判性審思,但結論卻大相逕庭。經歷和文化背景迥異的人可能會持有截然相反的觀點,儘管這些觀點聽起來都合乎情理。有時候,即便是來自同一社會的人,甚至同一個人,都會出現上述情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正義的理念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正義的理念
上一章下一章

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