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荀子的禮治及其局限性(2)

四、荀子的禮治及其局限性(2)

(一)人性及其道德轉化

和相信人生來就有仁義之心的孟子不同,荀子認為每個人的天性都同樣是“惡”的: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榮辱》。

然而,人類並非命中注定地陷於性惡之中,因為每個人同時也有轉化本性的內在能力。古代聖王和現代君子都證明,人可以從根本上改邪歸正:“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凡所貴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荀子·性惡》。既然禮義之法可以為人所知,那麼每個人都能通過它們改變自己的本性。事實上,和孟子一樣,荀子也相信即便一個市井小民也可以成為堯、舜、禹:

“塗之人可以為禹。”曷謂也?曰: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今以仁義法正為固無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不然,今塗之人者,皆內可以知父子之義,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則其可以知之質、可以能之具,其在塗之人明*潢色小說http://Www.ShuBao2.CoM/class12/1.html矣。今使塗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質、可以能之具,本夫仁義之可知之理、可能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今使塗之人伏術為學,專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故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也。《荀子·性惡》。

當然,這種日積月累的努力絕非一日之功事實上,愛文河教授將荀子的“性惡”解釋為人類天生缺乏任何道德能力,因而首先需要通過道德教育和實踐來獲得道德知識,參見Ivanhoe,“HumanNatureandMoralUnderstandingintheXunzi”,ibid.,pp**240**245。,而這也是為什麼荀子認為每個人在理論上都可以成為禹。但是在現實中的絕大多數人不願意付出艱苦努力,因而也就不能完全轉化自己的本性:“故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塗之人可以為禹,則然;塗之人能為禹,未必然也”《荀子·性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為了人的尊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為了人的尊嚴
上一章下一章

四、荀子的禮治及其局限性(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