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對印度超越中國論的思考

第七章 對印度超越中國論的思考

對印度,兄弟們往往以阿三相稱呼,看不起之極。不過最近西方經濟學家卻對印度頗為看好,參考消息已經轉載了不少認為印度完全有可能超過中國的文章。其觀點不外以下兩個:中國的軟環境不如印度,目前的增長已經到了極限,而印度才剛剛發力;印度要做的是“世界辦公室”,向全世界提供增值服務,而中國不過是世界工廠。

一時間,印度好象馬上要超過中國創造又一個經濟奇迹了。有趣的是,西方卻並不擔心出現“印度威脅論”,反而帶着欣喜和期盼來對待印度的崛起以西方為中心嗎?這是本質區別。

我們多少都通過文字和圖片,對印度的情況有所了解。這個國家雖然在現代化方面殫精竭慮,但是作為武器愛好者的我們都知道,一個大國不可能靠購買來建立真正有戰鬥力的軍隊,一個國家的經濟也是一樣。去年,張召中教授曾經訪問印度,並對印度海軍多有評價。烽火雖然並不苟同張教授在很多國際問題上的看法甚至學術水平,但是對他的印度紀行還是頗為推崇,畢竟這是張教授用親身經歷寫出來的,而且張教授本人文筆頗好。

印度海軍的來訪更堅定了我們對印度軍隊的不害怕,它海軍的艦艇素質和水兵素質都太有限了。看看它粗製濫造、東拼西湊搞起來的主力艦,實在讓人不忍心去批評它對海軍現代化的努力付出。在一個狹窄的前甲板上裝了8發重型反艦導彈,恐怕在打沉對手之前,自己就已經被尾焰吹散了架。相比之下,經過幾十年的嘔心瀝血,中國海軍艦隊的鋒芒已經開始乍現,所缺的是一場嘗試霜刃的戰爭。

海軍只是一個影子,我們所關心的是整個國家的強大。這是中國和印度都在追求的目標。對於強大,可能不同文化會給出不同的定義。中國雖然一再強調和平崛起,不稱霸。但是烽火從小所受到的教育給了我這樣的信念:強大就是堅船利炮!說再多都沒有用,當別人的大炮架到海岸上,無論怎麼論證都不能證明自己的國家是強大的,即使你佔了全世界百分之幾十的產值。換句話講,強大就是能迫使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而且能壓制住別人任何方式和範疇的反抗。

我的論述可能太繞彎子了,簡單一點講,中國的崛起,無論以戰爭方式還是以和平方式,都是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己開自己的車。而印度的發展,一直都基於搭某人的車,不是蘇聯就是西方。這就是中國的發展會導致威脅論的根本原因,而印度卻不會。

在中國,中蘇蜜月時期,中國引進的幾乎全是製造業。在新時期改革開放中,製造業是優先被引進的,而服務業幾經波折才開了個小口。金融和保險業更是小心翼翼。這反映了中國執政黨的信念。鄧公有言,“發展是硬道理”,其實這後面還應該有一句,“造東西是硬道理”。只有把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真實地製造出來,攥在手裏,我們才有實力可言。否則,沒有糧食吃,沒有汽車開,沒有鋼鐵和水泥用,沒有坦克大炮和彈藥去抵抗,開着滿大街的銀行有什麼用?這是舊上海的情景,恐怕也是毛、周等老一代領袖深惡痛絕的。我們欣喜地看到,這種信念至今未變。而這個信念的核心,就是建立中國自己的、不依賴任何人的、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這是一個西方不能奈何的體系,是威脅。

有人會說,印度早期對民族產業的保護比中國還厲害,OK,這個問題我們下一章談。不過我們所看到的,是印度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工業體系,連某個完整的現代產業都沒有。實際上,印度對西方一直抱有一種很厚重的感情,他對奴役過自己的英國沒有怨恨,沒有憤怒,只有一種深深的惆悵,好象自己是一個被始亂終棄卻又余情未了的情婦。這樣的印度,在蘇聯消失后,必然把對未來的期望寄托在西方身上。維護西方還來不及,當然不會威脅西方。這就是印度的GDP增長率趕上中國后,不少西方人歡呼的原因所在。

沒有力量的文明

印度的文明,是沒有力量的。伊朗前國王巴列維曾經說過:“中國是一個民族。他們可能講不同的方言,但他們的書面語言是通用的。不管他們住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有着一種共同的社會感。這把他們緊密地聯合在一起了。在政治問題上,他們相互之間可能也有尖銳的歧見,但是歸根結底,他們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並為他們的中國傳統而感到驕傲。”“印度卻是一個種族、宗教和語言的大雜燴,沒有一種基本的印度語言。印度人在議會中唯一能夠相通的語言是英語。”印度次大陸的人民信奉六大宗教,講十五種使用範圍較廣的語言和數千種次要的語言和方言;印度的歷史又是如此錯綜複雜,以致無法計算它有多少種族和少數民族。他說,在英國人把印度捏合在一起,使它置於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以前,印度一直不是一個國家。印度是一個人口太多、資源太少的國家;相比之下,中國儘管人口眾多,但具有豐富的資源和為本身提供吃穿的潛力。伊朗國王的論點是:印度幾乎無法管理自己。

我們總是聽到宣傳,在解放之前,中國人一盤散沙。在現任執政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的力量集中起來了。不過現任執政黨能夠做到這一點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中國人民的力量能夠被集中到一起,這是中國的文明所決定的。中國的文明從5000多年前延續至今,統一的歷史漫長而悠遠。上至廟堂之高,下到江湖之遠,所有人都明白一個統一的中國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創造文明奇迹。只要一個政治集團向人民證明,他們有信心、有能力統一中國,人民就一定會支持他。今天的中國又有一個萬眾一心的民族目標――中華民族的復興。

而印度則不同,印度在獨立之前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獨立后也沒有什麼國家目標可言。也許是因為印度人酷愛研究哲學,因此印度作為一個國家,似乎不知道自己應該有什麼作為,也沒有什麼努力的方向,這是由印度的文明本身所導致的。因此如此巨大的一個國家,在戰後幾十年的國際舞台上,沒有發揮過什麼值得一提的作用。唯一產生過影響的不結盟運動,也因為中國的不參與而日益沒落。

沒有追求的民族,是沒有機會強大的。

沒有資源的國家

這是物質基礎了。印度身處熱帶,農產品的資源還算豐富,不過要建立強大工業,必須有足夠的礦產資源。這也是二戰後只有美國和蘇聯成長為超級大國的原因。曾經橫行四海的歐洲國家,很多都是因為資源問題而受制於人。

根據外交部的資料,印度截止到1996年的礦產儲藏量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6.65億噸,天然氣648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5300萬公頃,覆蓋率為16%。雖然鐵、鋁的儲量不小,且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

有些兄弟可能要質疑,這麼多資源,如何說印度沒有資源?印度資源雖多,但是很多重要的稀土元素卻沒有,這對於冶鍊高級合金是不利的。

中國卻是世界上礦種最全的國家之一,我們擁有發展各種工業所需要的幾乎所有金屬,地大物博的蘇聯當年還從中國大量進口各種礦石,一個白雲鄂博就讓全世界都垂涎了。新中國前30年,在艱難的經濟條件下,建立起相對完整、有一定實力的工業體系,從主觀上講,是靠人奮鬥出來的;從客觀上講,也是擁有足夠的礦產資源。否則,沒米下鍋,再勤奮有什麼用處?

沒有足夠的礦產資源,就沒有強大的裝備製造業,也沒有強大的機械電子製造業。換言之,就不會有什麼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

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進口某些礦產,但是歐洲和日本的歷史和現實證明,靠進口,和平時期維持民生是可以的,戰爭和危機時期就難過了。作為大國而言,沒有足夠的礦產資源,就只有做人口大國、疆域大國的份,最多當一個打工大國。工業大國、軍事大國都沒有份。這就是印度和中國的又一個重大區別。

製造!製造!製造!

今天查了查印度的出口產品結構。軟件是大頭,然後是皮革、珠寶、農產品什麼的。對中國的出口當中,只有鋼材還算有點技術含量的產品。軟件的問題我們後面談。

中國出口的是什麼呢?機械、電子、船舶已經是出口的大頭,紡織產品在中國出口產品中所佔的份額越來越小。

我們看到了什麼?烽火清晰地看到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的經濟已經從農耕文明走出,正在高速進入工業化時代,機械化、自動化、大批量生產,產品象泉水一樣從工廠里湧出,進入人民的家庭、進入國際市場。這還僅僅是東部和南部幾個省被發動起來的結果,不要忘記了我們還有一個東北。我們的東北,讓人懷念,讓人傷痛,讓人恨其不爭。但這是一個老工業基地,擁有強大的基礎設施,而且是中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現任執政黨已經開始復興東北,我們已經聽到了一群巨大機器的轟鳴聲,一個可以匹敵工業強國的力量發動起來了。結果是可以預期的。

我們還看到了什麼?印度的工業在從業人員的總體上還是手工業!皮革、珠寶,這都是手工業產品。製藥產業算是大工業,但它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是很有限的。至於軟件產業,說句不怕得罪罈子裏IT兄弟們的話,象印度人那樣的編程和軟件出口其實也是一種手工業。它的本質特徵和磨玉器的、綉荷包的沒有區別。真正的策劃和頂層設計都是美國人完成的。所以靠這樣的軟件出口,不可能產生什麼強大產業,對綜合國力的貢獻也有限得很,只能讓程式設計師個人多掙點錢。況且,IT產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產業,它的最終目的,是提高物質生產和流通的效率與效能。軟件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組成部分,如果不能落實到物質生產上,意義有限。美國抓住了當今世界經濟體系的綱領,美國治世之道的精髓在於設計規則、掌握關鍵技術、打擊不守規則者,使物質財富自動流入美國。

如果把西方比做一個強大帝國的皇帝,印度軟件產業的地位,形象地說,不過是某個小人物,通過考科舉、拉關係、給寵臣當奴才,換來帝國朝廷里一個刀筆吏的名分。縱使錦衣玉食,縱使家裏還能養個傭人保鏢什麼的,歸根自己開礦山、種糧食、鍛刀槍、練團勇,實在是太過分了!!一定要多宣傳象印度這樣聽話的,讓全世界人,包括中國的家裏人都知道,你們雖然糧食滿艙刀槍鋒利、雖然曾經幾次把官兵打得落荒而逃,但是你們的日子沒有奴才過得好!你們看,我已經給奴才漲了幾次工錢,他現在已經買得起香水和沙發了,羨慕吧?

中國經濟發展的精髓,是製造業。在最近的中國威脅論當中,很多西方學者都指責跨國公司把生產轉移到中國,導致本國產業空心化,喊得最起勁的就是日本和美國。“導致美國喪失了XX多工作機會”,這話我們在去年都聽得耳朵起繭子了。那麼如今西方學者大聲讚揚印度的“世界辦公室”,不過是誘騙中國放棄“世界工廠”這份很有前途的職業,去做仰人鼻息的“世界辦公室”小職員。其心險惡,不可不察。

中國要搞軟件產業和軟件出口,一定要做體系,從頂層設計到寫代碼都要自己干,否則就是手工業,而不是製造業。

基礎!基礎!基礎!

在這些歡呼印度超越中國的文章中,基本上都有一個無法避免卻一帶而過的問題,就是中印的基礎設施對比問題。基礎設施有多少用途,大家都有認識。不過我比較推崇“發展成本”這個指標。

通常所謂的“區域發展成本”或稱“區域開發成本”,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了支持經濟起飛並實現區域戰略發展目標,必須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所花費的成本。基礎設施也稱基礎結構或社會間接資本,專指使用公共財富為直接生產部門和公眾生活部門提供公用、共用設施,公用、共用條件,公共服務體系的設施與機構。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公共財富使用分配的集中表達方式之一,也是社會公共財富實施更高積累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基礎設施的完備與否,常常是發展的前奏和準備條件。

10年來在自然基礎上所計量的發展成本,通過社會的進步和有序調控有所下降,反映了中國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狀況。如果說我們原來的基礎發展成本即自然基礎決定的成本是1.25的話,10年來的發展使之下降到1.22。這0.03的下降是了不起的成就,技術的進步、民眾素質的提高、制度的建設,通過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對自然成本的調節能力,可以間接地反映出政府的效率、政府的管理能力。這些進步,是我們的國家克服重重困難,修鐵路,鋪公路,架光纜、蓋電廠,整修公共廁所得來的。

印度沒有做這些工作。我們來看這一段,這是DEDEON下午剛為大家找的:2003-2004年,印計劃新建48個公路項目,改建兩個機場及兩個港口。估計公路項目總價為8.33億美元,改建機場和港口的總價為2.29億美元。公路總長度超過1萬公里,其中四分之一為混凝土路,項目以建造-運行-轉讓(BOT)方式融資。

對比下中國:從2003年7月1日到10月31日,河北公路系統按照省政府要求,在公路建設中開展了大幹120天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公路建設投資目標超額完成。今年,全省公路建設計劃投資84.42億元。截止10月底,全省公路建設實際完成投資95.61億元,為年計劃的113%,其中7~10月份共完成投資62.30億元,為大幹120天計劃目標的130%。

一個河北省,公路投資就超過了整個印度,不用我再分析了吧。

基礎設施,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印度落後的城市基礎設施、鐵路、公路、電信、能源產業對其經濟發展的阻礙是巨大的,在2003年中國科學院發表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中,中國得分為39.50,印度只有27.86。而美國高達76.06。在這樣的前提下,印度想超過中國?烽火的看法是,除非中國被核武器大面積襲擊,或者中國領導人上了西方的惡當,否則,印度是沒機會的。

誰在穩步前進?

我們可以看看西方學者認為印度可能會超過中國的地方。其實只有一個理由:印度的銀行比中國好,壞帳少,而且印度的金融市場更透明,比中國穩健。不同作者、不同媒體眾口一詞,就很讓人懷疑肯定有一個幕後主使。這個幕後主使是誰,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我們是搞槍杆子的,飛機大炮是硬道理。不過銀行的問題我倒有個看法,一個人假如什麼都不做,自然什麼錯都不犯。日本銀行壞帳大大地,怎麼沒人說印度會超過日本?美國人前年連着倒了幾家超大公司,連安龍這樣的能源大鱷都倒了,這不是壞帳是什麼?沒有壞帳就能叫經濟穩健?那不買農資、不送孩子上學、不買任何用品、不出售任何產品、自己紡線織布的自耕農絕對沒壞帳,經濟最穩健,怎麼沒有人鼓吹中國恢復自耕農經濟呢?

很多學者,包括中國學者,最近都談到印度的資本市場比中國健全。這是正常的,中國從前一直沒有資本市場,但是印度搞了幾十年,沒有差距才怪。

不過現任執政黨有句名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記得當年媒體曾經哀嘆,搞了幾十年建設,“高速公路和摩天大樓還是別國土地上的奇迹”。我們先不談前幾十年建設的功績,就談這十幾年。中國的高速公路通車裏程已經高居世界第二了。相信資本市場什麼的也一樣,假以時日,我們一定能看到一個管用的中國資本市場。

其實,談穩步前進的問題。關鍵是看重點落在哪裏,要在“穩步”和“前進”之間尋找一個平衡,要在不摔倒的前提下儘快前進。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史上承擔著重要的責任,我們的使命和壓力都是印度所不能理解的,歷史沒有給我們太多時間。所以印度那種大象速度的穩步,不要也罷。

學習還是必要的

任何一個國家,在治理上都會有點經驗。印度也一樣,他的農業革命就不錯,在沒有顯著增加農藥化肥消耗量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產量,從飢餓進口一舉成為農產品輸出國。軟件的問題,我的理解僅限於上面所說的那些了,感覺我們在軟件產業上沒有太多可以向印度學習的。我們要自成一體,印度完全是依附於美國。指導思想都不同,如何學?

烽火是搞航天的,印度的遙感衛星搞得非常不錯,比我們強得多。他不但重視遙感衛星的循序漸進式發展,而且在發射之前就很重視應用,讓全國各地的農業技術人員都學會如何用遙感圖象來指導農業生產,所以他的遙感應用非常成功,反過來推動了衛星的發展,連美國都要從印度買圖象。這是我們需要去學習的。不過在航天的其他方面,他都不如我們。

**的旗幟高高飄揚

談了這麼多,有必要回顧一下新中國和印度走過的道路,同為文明古國,同為殖民地,同時建國,同樣走過了50多年。今天有這麼大的反差,原因何在呢?

其實反差並不發生在今天,應該說,志願軍跨過鴨綠江的那一個瞬間,就決定了今天的反差。我們甚至可以上溯到渡江戰役之前,當紫石英號在彈雨中掙扎,今天的反差就已經決定了。

解釋起來簡單得很,戰後的世界秩序是西方和蘇聯共同制定的,是通過實力對比制定的,就是所謂的雅爾塔體系。在這個體系裏面,中國印度這樣的第三世界大國,已經被西方以及蘇聯排到了墊底的位置上,是農產品、能源、礦石、勞工輸出國,是廉價消費品傾銷國。任何要打破這個秩序的努力,都必然會遭到強力壓制。

印度服從了,但是**不服,從而中國現任執政黨不服,從而中華民族也不服。不服是要有實力的,實力是不能靠別人給予的,實力是要靠自己去打造的。這就是**及其戰友們在有生之年孜孜不倦去做的事情,也中國這50多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打造實力。為了具有這樣的實力,中國必須有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中國必須有獨立自主的思想體系,中國必須有不受制於人的國防力量,中國必須不能受人操縱,等等。因此我們有了兩彈一星,因此我們有了自己的能源工業、軍事工業、核工業、航空航天工業、信息工業,等等。因為有了這些,而不是因為我們每年出口多少衣服多少鞋子,我們有了大國的地位,我們能堂堂正正地把**放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椅子上,而不用象印度、日本那樣,反覆遊說、反覆論證自己為什麼應該也是常任理事國,到了還碰一鼻子灰。

但是今天的世界秩序還是由西方做主,因此我們打造實力的努力一刻也不能停止,還要繼續沿着**為我們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

印度在這幾十年裏,一直希望靠迎合西方或者迎合蘇聯,來獲得點什麼。事實證明,這種方向不可能通向大國地位,也不可能通向強大和威望。印度出不了**,它的文明造就不了這種在逆境中仍然樂觀奮發的偉大領袖。因此,印度也絕對沒有超過中國的希望。

繼續高舉**的旗幟,否則,中國就是又一個印度。

後記

寫這個東西,其實也是心血來潮。看到西方學者一陣鼓噪,說印度要超過中國了。比爾蓋子也說21世紀是印度的世紀。烽火從生理上感覺這不可能,雖然他們說得振振有辭,但是總感覺有什麼地方不對勁。

到底是什麼地方不對勁呢?不如寫出來吧,這樣也是對自己思路的一種理順。我們是鼎盛人,不是JC的娃娃,提出一個觀點一定要有論據和論證。於是就有了這篇東西。寫着寫着以後,烽火才明白什麼地方不對勁。我們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定要披荊斬棘,要承受別人所不能承受的苦痛。要做主人,不做奴才,就要用血汗和性命去爭得自己的權利。這是中國去做了而印度沒做的事情。所以,印度永遠也不會超過中國,它雖然有時候很羨慕中國的地位,但是它從心底里沒那個雄心,也吃不了那種苦。我們最致命的對手,不是這個不成器的印度。不用去擔心它的蹦蹦跳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感悟人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感悟人生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章 對印度超越中國論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