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光榮與寂寥——前漢時代

第六章 光榮與寂寥——前漢時代

在此,偉大的漢帝國時代開始了。

第十九位的周亞夫,他的父親是周勃。在下頭的說明中也會提到,周勃這個人仕奉劉邦亦曾立下武勛,乃是漢帝國之重臣。他的個性正直,劉邦曾經說過,把事情交給他是絕對不會錯的。基本上,劉邦這個人本身是比較隨便的,因此周勃這個人比劉邦要來得正經應該是不會錯的。

在此我想到另一件事,也就是和劉邦有關的有名逸事。項羽被打敗——這真是有名的故事,在後世也是常常被拿出來談,不管項羽勝過劉邦多少次,只是在最後一戰中失敗,就失去了天下。在作戰之中,當我方的狀況相當惡化的時候,如果想要逃走的話,就會想到項羽和劉邦的故事,反正只要在最後一戰中獲得勝利就行了!而像現代的職業棒球比賽也是一樣,只要在第九回結束之前獲得勝利就行了。而拳擊賽也是相同,只要最後還站在擂台上的人,就是勝利者。

就在劉邦已不知第幾次敗給項羽的時候,乘車逃走的途中,這時車子的御者叫做夏侯嬰,當時劉邦的孩子也在車子上,而當快要被敵人追上之時,劉邦一心慌,就把孩子往車外放出。然而夏侯嬰卻把車子停下,將小孩拾起之後繼續逃。劉邦生氣地說道:我是為了要讓重量減輕,所以才把孩子丟棄,為何你又把他給拾回來呢?這樣不是更慢了嗎?這故事十分有名。

在司馬遼太郎所着的《項羽與劉邦》中寫道:這並不是非常無道,而是在儒家的倫理中,把雙親看得比小孩子重要之故。極端地來說,小孩子死了還可以再生其他的小孩,但如果劉邦死了,那就什麼都沒有了。這點對我個人來說,也是個蠻新鮮的見解。

只不過,這依然是違背了人情,因此夏侯嬰才一次又一次地停車把小孩子抬回。在司馬遷的《史記》特別將這件事情寫出,他並沒有對其做判斷,我想大概也是要把對於這件事交給讀者來判斷吧!幸好,後來所有的人都得救,算是一個好的結果。而從這樣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出劉邦這個人在某些方面似乎也是很難取得天下的,我想之所以能夠成就大業,總是會有某些地方是凡人無從了解的。相對地,在項羽這方面,當其感受到激發時,也會將敵人全都殺死,其所代表的意味如果要拿來理解的話,似乎也不是非常正常,而難以肯定接受的。只不過,比較起來,劉邦這個人還是比較給人不好的感覺就是了。

不好意思,我好像離題了,現在要談的是周亞夫。

周亞夫這個人最初乃是因為父親身為功臣,所以才出仕的,大概在紀元前一六二年,他繼承父親之位為候,並以將軍的身份負責北方的防衛,也就是與匈奴作戰。這時,漢文帝——也就是高祖的子孫——在到訪陣中的時候,卻受到兵士的阻擋而無法進入。總之,兵士們是遵守着就算是皇帝,沒事也不能隨便進入陣中的軍律就對了!文帝倒沒有因此而生氣,反而十分感佩,稱讚他是個真正的將軍。

其後,發生了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這乃是吳王、楚王等七王——之前也曾說過,所謂的王指的都是王子,全都是漢皇室的一族這七王領有非常廣大的領土,也擁有自己的軍隊,再加上非常任性,根本就對中央政府的命令置若罔聞。如此一來,景帝就想要縮減他們的領土、削弱他們的勢力。這自然造成了他們的不滿,於是七國之王聯合叛亂,導致漢帝國進入半混亂的狀態。

在此,景帝將進言建議削弱七國的人給殺了,希望能夠平息吳楚等七國的不滿,然而卻沒有用,因而只好派周亞夫為將軍前往平定亂事。周亞夫首先就施行不讓敵軍團結的手段——具體來說,就是將從敵軍根據地出發的部隊,從中間加以分斷,使補給斷絕。而當其慌忙回返時,便加以各個擊破,讓一場本來聲勢十分浩大的叛亂,在三個月間便遭到平定。

之前,吳楚七國也曾送使者前往匈奴,告知請其一同出兵,共同將漢帝國滅亡,然在匈奴還來不及出動之前,叛亂便已平定,因而並沒有成功。

這樣的叛亂和在秦朝末年自然發生的全國性大叛亂有所不同,而只是貴族因不願自己的權勢受到削減所起的叛亂,由於這不會得到民眾的支持,因而有人認為這也是其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周亞夫雖然建立了非常的武勛,但後來在一些事情上與景帝不合,甚至還被懷疑謀反,最後竟絕食而死,結局非常地悲劇化。

再接下來,則終於進入了武帝的時代。

在此先來看看第二十二位的霍去病。直到這個霍去病為止,都是曾在《史記》上出現過的人物,而《史記》的世界,也是在這第二十二位的霍去病後告終。由於《史記》這本書日本人已經相當熟悉,因此在此就不再多言。

現在回到第二十位的李廣,這個人在吳楚七國之亂時,是以率領騎兵活躍的人物。他在很年輕的時候便加入軍隊,勇敢無人可以並稱。李廣同時也是使弓的名人,留下一則“箭立於石”的故事。

當時,中國有許多老虎出沒,某一天,李廣遠遠見到老虎,於是拉弓射出,沒想到老虎卻完全沒有倒下。大家感到不可思議,於是便靠近察看,才知道那是一塊形如老虎的巨石。本來,箭是不可能射在石頭上的,然而這時箭卻立於石中,因而表示李廣這人弓箭威力之強,從此即以勇之名人而出名。

之後,以對匈奴的北方防衛為主,他立下相當的武勛,不但他個人武藝高強,在領軍上也有一套,相當受到匈奴的注目,稱呼他為飛將軍。

李廣雖然以匈奴為對象立下不少令人恐慌的大功,惟其後多少也有些失敗,還遭到嫉妒。其實,當他來到陣中時,兵士們必定歡聲雷動,平常看來雖然輕鬆,然而一旦進入戰鬥,卻能夠帶領整合全軍,對敵方使出尖銳的攻勢大破敵軍。當其獲勝之後,自是會獲得許多的獎賞,然他會將所有的獎賞完全分給兵士,自己則過着貧乏的生活,也因此獲得兵士們深厚的信任。

還有一次,當文帝出去狩獵的時候,眼前突然跳出一隻大老虎,李廣立刻跳出與老虎扭打,最後以短劍將老虎刺死。看到這情景的文帝不由得嘆了一口氣,說道:你晚生了五十年,若是早五十年出生的話,就能夠跟隨高祖打天下而成為大諸候了!因而對他感到十分惋惜。

在這兒我想到一件事必須要先提,那就是我在“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這篇文章中,曾經寫過兩個名將的名件,然而現在我卻認為應該要再追加兩個條件才行。

之前已經有了A和B,因此接下來就是C。這個C呢,我認為是對部下及兵士仁慈,並受到兵士們的愛慕,獲得他們深厚的信賴,甚至願意為這個人而死。

再接下來的D,我認為是不犯秋毫。在讀了中國的歷史書後,我發現這是一件很常見的事,到底是什麼事情呢?其實就是掠奪以及虐殺等有害民眾的行為。我認為中國的軍隊其實並不限於中國,只要是軍隊,就可能會出現掠奪物資,以及虐殺非戰鬥人員的行為,而D的條件就是不做這些行為。如此一來自然能夠得到民眾的信望,因此C和D兩個條件也是不可分的。

而李廣之難以再繼續出仕,乃是在進入武帝的時代后,在這時,他已經有一定的年歲。武帝這個人是非常喜歡外表華麗的事物的,因此光是年紀大一點,就已經不討武帝喜歡了。在此,武帝任命自己喜歡的第二十一位的衛青、以及第二十二位的霍去病擔任對匈奴作戰的指揮官。

即使李廣身為他們的前輩,依然必須列於其下。就李廣來說,當然是老大不高興的事,而就第二十一位的衛青看來,也相當令人不快——因為軍隊的秩序因此而產生了混亂——也許衛青本人也並不想這樣,但總之事情最後就變得很麻煩。在雙方的關係愈行愈遠后,李廣最後因故就自刎而死。自刎這種死法,指的就是刎首,具體來說,就是將劍橫於頸部,然後往前一拉,割斷咽喉死去的方法。聽說當李廣死時,其兵士盡皆為之哭泣。

到了唐代,出現了一本叫做《李廣傳》的書既然是為“傳”,那就是以李廣為主角的小說。能夠成為小說的主角,可見李廣是相當受到歡迎的,而在這本書中,衛青和霍去病就成了完全的惡人角色。

關於衛青這個人,他的姐姐乃是一個大美人,由於姐姐進入武帝後宮之故,因此衛青得以出仕。然而,這並不只是因為沾姐姐的光而已,他本身也是一個相當有能力的人。

他在年輕時就進入軍隊,最初雖然是以士官的身份進入,但隨着對匈的討代,他也不斷地立下大功。

在此,李廣因為運氣不好,多次移動部隊都沒有遇到敵人,因而無法戰鬥,就在鬱鬱寡歡地歸隊的當兒,卻傳回衛青擊滅匈奴的消息。跟隨李廣的人雖然不歡喜衛青,但這倒也不是衛青有什麼不對。

就這樣,衛青當上了大將軍。所謂的大將軍,比單純的元帥更高,應該可說是帝國軍的最高司令官,已是可以與宰相匹敵的地位。而從李廣一族看來,更是怎麼樣都不可能喜歡他。有一次,李廣的兒子還去毆打衛青。衛青這個人的個性穩重,覺得還是不要與李廣多起事端,所以即使被打了也默不作聲。

然而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卻不願意沉默。霍去病於十八歲時就以高級士官的身份進入軍中,他趁着一次狩獵的時候,就一箭把李廣的兒子射殺,如此一來,自然引起了很大的騷動。武帝認為這是事故,並沒有追究霍去病的責任,然而也因為這件事情,他在《李廣傳》中也成了惡人角色。

霍去病這個人跟着衛青的姐姐——也就是霍去病的阿姨——自幼小的時候就在宮廷之中,以大貴族的身份成長,再加上他是個天才型的人物,在與匈奴的作戰中每戰皆勝,像這樣生在貴族之家的天才兒,自然難以理解底下人的心情,因而對兵士們十分冷淡。倒並不是說他故意冷淡,而是說他實在是難以注意和體恤,史書上曾有兵士們因沒有補給而空腹,在冷雨中顫抖的時候,而霍去病悠然在帳中過着豪華生活的記載。

然而不可思議地,兵士們倒不十分憎惡他,大概是因為霍去病這個人全身上下毫無邪氣的緣故。最後,雖然這個人於二十四歲的少年之際身亡,然而在此之前,他也當上了驃騎將軍,也就是元帥的階級。像這樣子年輕時就身亡的天才型人物,自然是相當具有人氣,之前在日本還當上了少女漫畫的主角,經過非常的美化呢!

和霍去病相比,衛青雖是個較為注意他人的感覺而身段較低的人物,然而卻沒有霍去病受到歡迎。當然,這種事本來就見仁見智,不過,以司馬遷的《史記》上也有記載。

從武帝的眼中看來,霍去病這個年輕人是非常可愛的,因此總是對他提供一些比較容易出頭的路走,不過,就算是有人安排,也還是有人會失敗的,因此霍去病應該也確實是有些才能。再加上他在極度少年時就死亡,武帝當更當他感到惋惜才是。

談了這麼多,在此也不得不提一提武帝這個人——也就是衛青和霍去病的君主。在一般中國的歷史評價中,有所謂“瀆武”的說法,指的就是褻瀆了武這個字的君主。本來,“武”指的是防衛,以統一天下之後,只要將來犯的敵人擊退即可。然而,武帝這個人,之前就說過是個非常喜歡華麗事物、好大喜功的人,因此非常想立下在軍事上的功績,而有着:如果敵人不來犯的話,那我就自己攻過去的想法。

為此,他曾出兵朝鮮半島,結果在當地設下了有名的樂浪郡,擴張了自己的領土。不過,在當時也引起了將軍間的紛爭,就算是建有大功的將軍也遭到處刑。總之,如果只是無謂地想要擴張領土的話,在中國未必是會受到尊敬的。

由於他好大喜功的個性,因此對於立下華麗大功的人他會看重,而那些沒有立下什麼功績的人,他就會逐漸疏遠。關於這點也反映在國內的政治上,他對於基本的事情不太在意,像是黃河泛濫使得數百萬的民眾痛苦不堪,他居然能夠放着不管二十年以上。也因此,他雖然是將中華帝國的國威輝煌四方的人,但由於瀆武的緣故,在其他方面的評判並不佳。而且他還重用酷吏,把所犯的罪不見得該殺的人也殺掉,再加上聽信讒言之故,最後竟然連自己的兒子都給殺了。

到了這時候,武帝終於開始反省,自己似乎做了太多殺生之事。隨着自己所愛的女性相繼去世,他留下了“歡樂至極哀情多”的名詩,而在失去了權力和威望后孤獨地度過晚年。

武帝是位英雄般的君主沒錯,他擴大領土宣揚國威,然而在背後卻似乎太過逞強,流了太多無謂的血,在這方面的評價不高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這樣的治世,連書寫《史記》的司馬遷本身,都因為沒有那麼嚴重的事情而以不敬之罪入獄,愛到宮刑的處分。關於這件事可以參考中島敦的《李陵》一書。李廣的孫子李陵,雖然也十分善戰,然而卻沒有受到應有的回報。而就在疑為叛敵的事件中,為李陵辯護的司馬遷就遭到了很慘的下場。

由這些事件中,我們可知武帝這個人,在歷史學家的眼中是功過參半的。

順道一提,直到霍去病為止的《史記》的世界,也隨着司馬遷的死亡而結束,之後,也就進入了《漢書》的世界。

而至今所介紹的名將,除了李牧之外,應該都是為日本人所知的人物,因此幾乎可說是名人列傳了!再怎麼說,《史記》不但有日語的翻譯版,而取材於《史記》的小說,日本也有不少人曾經寫過,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但問題則自現在才開始。

在很久之前,大概是三十年前的事吧,文藝春秋曾經出過“大世界史”這系列的書,其中,第三卷的標題乃是《萬里長城》,就是訴說中國古代史的一冊。這本書已經可以列入名著之中,而其執筆者乃是植村清二。他除了是一位有名的東洋史學者之外,同時也是作家直木三十五的弟弟。

蠻有趣的一點的,這本《萬里長城》雖然已是名著,但這位作者自己也說,不管他是正敘也好、倒敘也好,日本對於中國的古代史幾乎就不脫《史記》的世界,而對其後的事情則不太關心。

他自己倒是希望能夠參照《漢書》、以及《後漢書》來介紹《史記》以後的世界,不過,我想這個狀況到現在也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變。我知道築摩書房曾經有出過《漢書》的日本語版,但是我那時候因為沒有什麼錢,所以遲疑了很久,等我存夠了錢想要去買時,卻已經絕版了。

目前更是完全買不到的狀況,不由讓我在心中祈願着築摩書房能夠再出這些書。

就因為這樣子,關於日本所知的中國古代史,仍是偏重《史記》的世界,這當然不是《史記》作者司馬遷的責任,基本上,像《史記》這樣有趣的史記,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珍稀的,只不過,即使《史記》結束了,然漢王朝並沒有結束,歷史也不會結束。

好了,再接下來要敘述的是第二十三位的趙充國。這個名叫趙充國的人,比霍去病要小三歲,因此可以把他們視為是同一世代的人。霍去病在日本也相當出名,然而趙充國則不然,其實說起來也蠻可憐的。趙充國亦是在很年輕的時候便加入軍隊而且十分活躍,只不過由於霍去病出仕得早,他怎樣都追不上。如果依據身為小說家的想像的話,我想霍去病和趙充國應該也曾經在哪個地方碰過頭才是。

總之,他加入了御林軍,也就是近衛兵,是個使弓的名人,雖然年輕,但個性卻很穩重。

其後,他也以其他將軍部下的身份到北方出征,與匈奴有過多次的戰鬥,而他也似乎從這些戰鬥中學習到不少對匈奴的戰術與戰略。

而在年歲漸長后,他還是一直擔任對匈奴之作戰指揮,“百聞不如一見”這句話,就是趙充國所留下來的。這句話的含意在於:如果身在距離最前線數千公里之遙的漢都長安的話,即使接到了戰報,也是委難以了解其實情的,因此必須要自己到前線去看一看才行。當時,大家都認為趙充國的年歲已高,而且又身為朝廷在臣,根本不需要自己前往前線,而在那時,他就是以這句“百聞不如一見”回答的,而在兩千年之後,這句話依然相當常用。

他就是這樣子指揮着對匈奴的作戰,不過,並不光是只會戰鬥,他還讓匈奴不敢輕易進犯,立下了必須要守護為匈奴所壓迫之西域諸小國之政策。關於漢帝國軍事的計劃,可說是大多由其立下並實行的,因而守住了國境的和平。尤其是他所提出的屯田政策。他讓最前線的兵士們在當地開發耕地,以能夠在其地永住及固守,也就是讓國境地中國化,使得敵人不敢來犯,這個始於趙充國的邊境警備方法,之後也成了中國的傳統。

在這時其中,幾乎沒有起過什麼叛亂,由於沒有往南方出兵的必要,因此大致上是只要壓制往匈奴,就能夠得保和平了。

接下來要談的是第二十四位的鄭吉,這個人的一生可說是傳奇又傳奇。鄭吉生於江南,也就是長江流域的下游,然而他的人生大半,卻是在西域渡過的。根據個人身為小說家的想像,也許就是因為他生於那樣的地方,所以才會對那遙遠的西域有着憧憬也說不定。因而在趙充國的手下——我想這個人應該曾在趙充國的帳下作戰過才是,總之他是個出了西域,以匈奴為對手,為守護西域諸國和平而渡過一生的人。所謂的西域都護在這個地位下,“都”這個字指的不是都城,而是全體的意思——其工作就是守護西域全域。而這樣的一個職位,也是從鄭吉開始的。他擔任這個職位共十年以上,一直持續守護着西域,最後在前線死亡。其間,雖然也曾數度與匈奴在沙漠作戰並獲得勝利,但並沒有什麼關於這方面具體的描述。比較具體的描寫,則是在其後第二十五位的陳湯身上。關於這號人物,我在“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之中也有着詳細的描述,我想,他應該是在這百人之中品性最糟糕的才是。

不過,在陳湯的時代,漢帝國——在此指的是前漢——幾乎快到了結束了邊緣。滅亡前漢的乃是王莽這個人物,而在之前,當王莽問道有那個人材能夠前往守護西域方面之時,正巧陳湯已經久未升任,正想起用他的時候,沒想到陳湯卻死了。在某種意味上,也許他反而運氣好,因為他如果繼續用弔兒郎當的方式來與王莽應對的話,那可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呢!

就這樣子,前漢時代結束了,而接下來,則將要進入後漢時代。在此,我必須要先做一個說明,我現在在文章中所寫的前漢、後漢,在中國也常會分別稱其為西漢、東漢。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前漢的首都乃是位在西方的長安,所以才被稱為西漢;而後漢則建都在東側的洛陽,所以叫做東漢。接下來,由於自稱為漢的王朝還有不少,為了避免混淆,故在此做個說明。

周亞夫:?~紀元前一四三年。沛(今江蘇省沛縣)出身。為前漢建國功臣周勃之子。一開始雖為河內郡太守,但在兄長遭罷免之後,於前一六二年繼任成為絳候。由於其性格剛毅,因而在前一五八年防備匈奴之際,連文帝到陣中亦不讓其進入。連其部下都說:“軍中只聞將軍之令,不聞天子之詔。”文帝認為這個將軍之威令比自己更行得通,乃是真將軍,而賞賜其為中尉。以後亦深受文帝信賴,留下如果國家有難,必要請託於周亞夫之遺詔。前一五四年景帝在位時,這次因鎮壓吳楚七國之亂而活躍,並因功績升至丞相。惟後來因不喜無能外戚之登用,以及對匈奴之政策等,自認與當時政治不合而辭職。不久又因孩子的惡事而意圖引咎自殺未成,最後遭到解任。

——《史記》卷五十七《絳候世家》、《漢書》卷四十《周亞夫傳》李廣:?~紀元前一一九年。隴西成紀(今甘肅奉安縣)出身。代代擅於使弓,於文帝在位之紀元前一六六年開始加入征代匈奴,在造成前漢政治動搖之吳楚七國之亂征討中亦十分活躍。其後也以上谷等之諸太守身份與匈奴對峙並加以擊破,立下轟轟烈烈的勇名,被匈奴稱為飛將軍,而對其感到恐慌。在武帝時代這次擔任對外戰爭之大任。雖具馳騁的勇名,可惜晚年不遇,在武帝重用衛青與霍去病之後,立下的武勛就不及他們了。於前一一九年隨衛青與霍去病徵討匈奴之際,因為了要負起延誤作戰之責,而在陣中自殺。由於其生來清廉,將恩賞全部分給部下,自己完全沒有積蓄,故受到部將的愛戴,而願意為其送命。

——《史記》卷一○九《李廣傳》、《漢書》卷五十四《李廣傳》衛青:?~紀元前一○六年。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出身。仕奉漢武帝之武將。父為鄭季,母為衛媼,從母姓。其家族本為仕奉武帝之姐平陽公主,後來其姐衛子夫因受到武帝寵愛,故將衛青拔擢成為武人。功績拔群,於紀元前二八○年討伐匈奴時斬首俘虜數千,翌年亦是如此之數,並有獲得家畜數十萬頭之戰果。他能夠與得意於騎馬戰之匈奴相對抗,有人認為是因他出身靠近匈奴活躍之地,因而擁有關於游牧之知識。數度立功之結果就是於前一二四年被授為大將軍,甚至更成為以前之主人平陽公主的丈夫。人品雖然溫厚,惟因媚於武帝而有一些不好的評判。

——《史記》卷一一一《衛將軍驃騎傳》、《漢書》卷五十五《衛青傳》霍去病:紀元前一四○~前一一七年。前漢武帝時代將軍。是衛皇后及大將軍衛青的姐姐少兒之子。十八歲起便由侍中開始累進,跟隨衛青從事對匈奴的作戰,斬首兩千零二十八人,相當得到武帝的寵愛,於前一二一年列名驃騎將軍,以青年將軍之姿活躍。曾率領萬騎於甘針首都祁岸王二人斬殺,潰滅匈奴之王族,斬首三萬零兩百人。其結果造成渾邪王之投降,而成為匈奴衰退之一因。之後又在前一一九年與衛青共同突擊蒙古高厚上匈奴之根據地,並使其潰滅,惟三年後以二十四歲的年少之齡死亡。對這名天才般的武將之早逝感到哀傷的武帝便將其墓築於自己的墓在茂陵附近,並取其活路之祁連山形修成,也算是件有名的事。

——《史記》卷一一一《衛將軍驃騎傳》、《漢書》卷五十五《霍去病傳》司馬遷:紀元前一三五?~前九十三?年。前漢歷史家。夏陽(今陝西省韓城縣)出身。生於以編纂歷史書為職之家族中,自幼即有秀才之譽,加上二十歲時起就旅行諸國搜集資料,提高了不少見聞。他雖欲接續父親之職努力於歷史書的編纂上,惟在紀元前九十九年對匈奴之役中,因為庇護成為俘虜的李陵而受宮刑,也就是去勢之刑。在忍住如此的屈辱下所完成的《史記》,不但創下了紀傳體書寫歷史之正史最初的典範,同時也成為傳世千古的名著。

——《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趙充國:紀元前一三七~前五十二年。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市)出身。因其精於騎射之故,年輕時便加入近衛軍之御林軍中。最初是仕奉武帝、跟隨李廣前往討伐匈奴,在昭帝時,因征討武都的氐,再與匈奴作戰,晉陞為將軍。宣帝即位時因與大將軍霍光同有擁立之功,受任為營平候。是個精於情勢判斷的沉着武將。因數度討伐匈奴具有功績而擁有勇名。例如在與移往至中國近邊之羌的對應上,前六三年,由於周邊諸民族相對移動之故,因而推測背後的匈奴可能將會有所行動,必須加以防備。在受詔前往視察之義渠安國因對應不佳而大敗時,超過七十歲的趙充國竟自己前往征討西羌,在討平叛亂的同時,也立下了成為後世模範的屯田政策。

——《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傳》鄭吉:?~紀元前四十九年。會稽(今漸江省紹興市)出身。自兵卒榮達,而活躍於西域,是在前漢對外戰爭中活躍的典型武將。其功績在前六○年匈奴之日逐王先賢擇背叛單于準備投漢時,發動西域諸國的五萬兵力平安地將之後護送前往長安。以後,鄭吉的勢力冠於西域,以都護騎都尉的身份繼續效力。此外,漢也封其為安遠候,並建立烏壘城,行使對西域的鎮撫。隨着其在漢經營西域時所建立的功績,他也成為西域都護這職位的第一人。

——《漢書》卷七十《鄭吉傳達室》、卷九十六《西域傳·上》陳湯:?~紀元前六年。山陽瑕丘(今山東省曲阜縣)出身。於紀元前三十六年被任命為副校舍尉與長官甘廷壽一同赴任西域都護。這時,位於達拉斯河畔的匈奴勢力增加,不僅壓迫烏孫等部族,竟然還膽敢殺害漢的使者,為了避免其繼續坐大,見此情勢的陳湯便獨斷地出兵,結合了西域兵力攻擊匈奴的郅支單于,並將之斬首。而另一單于呼韓邪則一面欣喜,一面也感到驚恐。其結果雖使得西域重新回復平穩,惟其獨斷出兵卻成了問題,因而經過委長時間才加以論功行賞。后雖一度任命其為關內侯,惟因其穿着戰利品等事情暴露,因而問罪改貶至僻地。總之,是個問題很多的人物。

——《漢書》卷七十《陳湯傳》、卷九十四《匈奴傳·下》、卷九十六《西域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武將列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中國武將列傳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 光榮與寂寥——前漢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