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灼熱般的七年——楚漢爭霸時代

第五章 灼熱般的七年——楚漢爭霸時代

秦時代結束之後,緊接着就進入了楚漢爭霸的時代。在此又是只有三位武將人選,因為楚漢爭霸這個時代,自項羽於二十四歲起義叛秦以來,直到他三十一歲死亡為止,總共就只有七年。在這七年之間,歷史上的有名人物一一出現,可說是歷史的能量相當壓縮的狀態,也可說是非常熱鬧的七年。

第十六位的項羽,在此雖然是列入名將傳記,但是若要將之列入帝王紀中也無不可。

至於第十七位的張良,在我將之列入名將傳的時候,也曾經一時之間認為不太合適。大體上名將的定義,如果不仔細點來考量是不行的。所謂的將,用在動詞方面,應該是有“率領”的意思在內,率領兵士與敵作戰的,就叫做“將”。而張良這個人,雖然有率領兵士作戰的經驗,然而卻沒有成功的例子。也因此,從這點來看,他能不能算是名將就有問題了。只不過,這個人在國家戰略之上,是讓漢高祖劉邦取得天下的關鍵人物,在日本也認為他是軍師的一個典型。

接下來,是第十八位的韓信。這個人則毫無疑問是位名將。所謂的“多多益善”,這個人是所率領的兵士能夠愈多愈好,他對自己的指揮能力擁有相當的自信。在此,張良與韓信,以及另一位蕭何——讀過《史記》的人應該都知道,另外,最近司馬遼太郎的《項羽與劉邦》也已經出版——我想應當都十分知名才是。而且,高祖劉邦在項羽敗亡取得天下之後也曾說過一段話,他說:張良立定戰略、韓信指揮軍隊,而蕭何則負責穩固後方,自己就是靠着這三人而取得天下的。這段話真的是非常有名,在日本,只要是提到項羽和劉邦的時代,就幾乎都會提到這段話,尤其是寫給那些商務階級所看的歷史書中,更是百分百一定會出現。也就是說,相對於個人,組織是比較容易獲得勝利的。但當我在所聞這句話時,想到的卻是另一方的個人項羽反而應當更了不起才是!重點是,相對於劉邦、張良、韓信、蕭何等的組合,項羽一個人卻能與之對抗,能力不是更強嗎?只不過這在商場上倒是不適用的。這樣說來,大家對於這些人具體的作為,應該都已經知道了才是,我想在這兒就不必再一一加以詳述,但我個人倒是比較想在項羽身上多下些工夫。總之,對我個人來說,在這個時代里,項羽這個人是最了不起的,我認為他是個能夠代表時代的人物。

那麼,書寫《史記》的司馬遷本人對於項羽又是作何感想呢?其實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司馬遷相當喜歡項羽這號人物。他對項羽身為政治家的情況雖然多做批判,寫了他不少不好的地方,看來好像根本不可能喜歡這個人,但其實只要仔細讀讀《史記》的“項羽本紀”就可以明白,這也是一篇有名的文章。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候之兵圍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是於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全文甚長,在此節略。像這樣的名文、名場面,如果不是很喜歡項羽的話,是不可能這樣寫出來的。若是討厭這個人的話,大可寫項羽垓下被圍,脫出后死亡,此乃惡報等等……就可以做一個交代了。然而他卻將項羽之最終心境變化等,詳細留下了名聞天下的文章。

在項羽脫出垓下城包圍后,他的軍隊一一被討滅,到最後只餘下二十八騎。然而在此時,項羽依然沒有屈服,帶領這二十八騎直衝漢軍,討伐了數百人之多,還一度逼退漢軍。在此之時,漢軍有數萬大軍,而項羽方面則只有二十八騎,經過一番追逼后,項羽一方居然只損失兩騎。

在這樣的狀況下,根據海音寺潮五郎的指摘,只損失兩騎的“只”,一言就表現出司馬遷對項羽的感情。本來在此應該是不需要特別寫下這種事情的,然而從“將數萬的漢軍驅散,而細數我方只損失兩騎”的這段文字中,充分鮮明地顯現出項羽的武勇,以及其戰鬥之巧妙。當我讀到這一段文字時,也只有發出:啊,原來如此!而不由得慨嘆起來。

總之,在漢語中,文言文的表現是非常了不起的,在這時使用的是“亡其兩騎耳”,以一個“耳”字就表現了複雜的心情。而能夠從這一個字中讀出這些背景的海音寺,我認為他也很厲害,畢竟自漢文的參考書中,也沒有一處能夠看出司馬遷是對項羽寄與同情的文字。就是因為他能夠這樣寫,所以他能夠成為一名偉大的學者。當然也許這只是我個人託大的看法,然而為何司馬遷要特別點出“只失去兩騎”這件事呢?加上“耳”這個字之後,語感就大大不同了!我認為,如果不能夠看出這一點的話,自然也就難以理解司馬遷的心情了。

大體上來說,項羽這個人自二十四歲起兵,死於三十一歲,從現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看來,還不是人格成熟悉的年齡,他只是努力釋放出自己的才能,直到自己的生涯結束。我想司馬遷應當是對其相當愛惜的。而海音寺也明白指出,二十幾歲純情的年輕人,是不可能勝過像劉邦那樣五十幾歲的老成的。確實,我相信這也是一個理由。

在劉邦獲得勝利之後,雖然不僅只是因為自己一個人的力量而獲勝,而是因為輔佐的張良、韓信、蕭何等人相當具有才能,不過,能夠驅使他們的人卻是自己,所以劉邦依然還是有着自大的心情。

“項羽本紀”也依然給予日本人相當大的影響,像是在日本古書的《保元特語》中就可見。在此書中,有個威風出場的源為朝,而源為朝的部下就是二十八騎,我認為這應該就是從項羽最後的二十八騎中演化而來的。

隨着劉邦的統一天下,像是韓信等的功臣也都遭到肅清,而只讓自己一族當上諸王。這裏的王,並不是如同西洋史中的國王一般,而比較帶有王子的感覺。重點就在於是皇族的男子。而在這個時期,也有着“非劉氏者即非人”的說法,這句話被日本《平家物語》的作者讀到后,就寫下了“非平氏者即非人”的台詞。

就是這樣的關係,像是《保元物語》中的源為朝,其人物造型就受到“項羽本紀”相當大的影響,像這種日本文學作品受到漢文學影響的情形並不少見,在此暫且打住。

在這場楚漢爭霸的爭戰中,幫助劉邦的將軍尚有他人,但在項羽、張良、韓信的面前,其他的將軍似乎就沒有出場的必要了。

此較有名的大概就屬樊噲了,這個人非常努力。在武田泰淳所着的《史記的世界》中有記載,在讀到樊噲的傳記時,竟發現他在那一場戰役中斬了多少人,在那一場戰役中又殺了多少人,都有數字羅列。然而就因為只有這些數字,才能夠令人感到他似乎還蠻歷害的。不過,若從整體看來,我還是不會把他和韓信並列,如果只能看這種數字的話,那可真是對不起韓信了!

實際上,韓信這個人乃是名將中的名將,無論在戰術指揮,還有用兵等方面都非常傑出,只不過在政治判斷力上似乎有所欠缺就是了。

總之呢,最後在結果就是劉邦成為漢高祖。本來,劉邦這個名字在《史記》上是沒有出現的。在上頭只有寫道姓為劉,字為季。劉邦這個名字是出現在《漢書》。惟“邦”這個字究竟是否為其本名,已經無從查考。本來,名字不清楚的話,大抵上都是因為其出身較低之故,然而一個開國皇帝如果本名不清的話,似乎並不太好,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適當地安上一個字也說不定。

項羽:名籍。紀元前二三二~前二○二年。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出身。秦末混亂時期之武將。幼時因受叔父項梁養育而移往會稽。自幼就有不少豪放的逸話,即使諸事不學,但一定要學兵法這段尤其有名。在秦末的動亂中與項梁共同舉兵,以舊體制派的身份擁立楚王之孫——心,而兵臨天下。項梁戰死後依然統率楚軍西進關中,立楚王為義帝,而自稱霸王,意圖裁量天下。後來則與舉起叛旗的漢王劉邦展開楚漢之爭,在每次個別戰役中均壓倒劉邦,惟因政治力及組織力較弱,終反被對方壓倒。紀元前二○三年與漢結成和平條約,將天下二分分別支配。之後漢隨即背信,為打倒項羽而將之圍困垓下。這時的四面楚歌故事,以及與愛姬虞美人別離之歌等皆相當有名。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漢書》卷三十一《項羽傳》張良:字子房。?~紀元前一六八年。活躍於秦時代以至於前漢初期中,為漢帝國建國時之謀臣。本來為韓之世族的後裔,在國家滅亡后帶着怨恨投入家財求取刺客,可惜力士以一百二十斤的鐵鎚在博浪沙一地襲擊東遊之始皇帝一事失敗,張良只好改變姓名逃亡。在逃亡中遇到黃石老人授與《太公兵法》。后混入任俠之徒中,在陳勝、吳廣舉事之亂中與從者百餘人共同呼應,最後以韓王成之司身份進入劉邦手下,在鴻門宴中從項羽手中將之救出,因而開始活躍。在韓王成為項羽所殺之後,正式進入劉邦的帷幕之中,以其縱橫無盡之謀略為漢帝國的成立建立大功。除了替創業未久的漢帝國訂下基礎外,獨排眾議將定都之地從洛陽改至長安一事亦為人所知。

——《史記》卷五十五《留候世家》、《漢書》卷四十《張良傳》韓信:?~紀元前一九六年。淮陰(今江蘇省淮陰縣)出身。活躍於秦時代以至於前漢初期中,有功於漢帝國之建國。在年輕時曾因貧窮而接受洗衣女之布施、以及忍耐街頭無賴的要求自胯下鑽過之“胯下之辱”等許多逸話留傳。在秦末亂動中,先意圖投靠項梁及項羽,然不為所用,而後進入四川出仕漢高祖,授予擊破項羽之策。由於其軍功而與張良、蕭何同被列為建國功臣並受封。由於戰略與統兵優越,因而在帝國明確完成後就被逐漸疏遠,後來更為害怕其實力之呂后與蕭何以謀計誅殺全族。於赴刑場之時大叫之“狡兔死、走狗烹”之句子尤為有名。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候傳》、《漢書》卷三十四《韓彭英廬吳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武將列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中國武將列傳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 灼熱般的七年——楚漢爭霸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