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哈吉·阿里的課

十二、哈吉·阿里的課

似乎很難相信,一種在喜馬拉雅山地區的“原始”文化,竟然能反過來教我們現代社會一些事情;我們對未來發展方式的探尋,總是不斷因循遠古時人類和地球的聯結——某些古老文化從來沒有棄絕的聯結。

——海琳娜〃諾伯〃霍吉

在常嘎吉位於斯卡都的大宅院,摩頓森被守門的雅古擋在了門口。雅古是常嘎吉的傭人,身材瘦小,沒有蓄鬍子,看起來像個十幾歲的男孩兒,他的身材就算按巴爾蒂人的標準都嫌瘦小了點兒。但他其實已經三十多歲了,四十多公斤的身體不偏不倚地擋着摩頓森的路。

摩頓森從背包里拿出一個密封膠袋,裏面放了他所有的重要文件。他開始翻找,終於找到上回他來時常嘎吉勾畫的那張學校材料的清單。“我要來拿這些東西。”摩頓森說,一邊拿着那張紙讓雅古看個仔細。

“常嘎吉先生在品第。”雅古說。

“他什麼時候回斯卡都?”摩頓森問。

“最多一兩個星期。”雅古想關上門,“你到時候再來。”

摩頓森用手把門擋住。“我現在打電話給他。”

“沒有用,”雅古說,“到品第的電話線路斷了。”

摩頓森提醒自己不要把憤怒寫在臉上。所有幫常嘎吉做事的人都這麼會替老闆找借口嗎?摩頓森正在考慮是繼續逼雅古,還是去找警察的時候,一位威嚴的長者出現在雅古身後。

這位長者名叫古拉姆·帕爾維,戴着上好羊毛織成的棕色帽子,鬍子精心修整過,是常嘎吉請來整理賬務的會計。帕爾維擁有卡拉奇大學的商學文憑,那所大學是巴基斯坦最好的學校之一,他的學術成就在巴爾蒂人來說相當罕見。所以在整個斯卡都地區他都是頗負盛名、深受尊敬的什葉派學者。雅古恭敬地退到一旁,把路讓給長者。

“先生,我能為您提供什麼幫助嗎?”帕爾維用英文說。這是摩頓森在斯卡都聽到過的最文雅最漂亮的英文。

摩頓森簡單地介紹了自己,提及自己遇到的困難,並把收據拿給他看。“這真是最奇怪、最離譜的事。”帕爾維說,“您努力幫巴爾蒂的孩子們建學校,常嘎吉應該知道我會對您的計劃非常感興趣,但他卻一個字都沒跟我提過。”他邊搖着頭邊說:“真是太奇怪了。”

古拉姆·帕爾維曾擔任過巴爾蒂斯坦社會福利協會的會長。政府承諾提供給他們的費用一直沒有到位,帕爾維不得不做些零散的會計工作以維持運作,他的協會在斯卡都郊區建了兩座小學。現在,綠色木門的一邊,站着一個帶着錢要幫科爾飛建學校的外國人,另一邊,則是整個巴基斯坦北部地區最有資格和能力幫助摩頓森的人——一個和摩頓森有着同樣目標的人。

“未來兩個星期我都要花時間整理常嘎吉的賬本,儘管這麼做毫無意義。”帕爾維邊說,邊在頸部繞上一條淺黃褐色圍巾。“現在,我們要不要去看看您的材料?”

懾於帕爾維的威嚴,雅古開着常嘎吉的吉普車將他們帶到印度河岸附近,鎮子西南不到兩公里處的骯髒工地,那裏矗立着常嘎吉蓋了一半的飯店外殼,錢用完了,飯店卻始終沒完工。泥牆砌成的建築物並不高,連屋頂都沒有,立在惡臭的垃圾山之中,周圍是三米多高的圍籬,上頭還綁着一卷一卷的鐵絲網。透過還沒裝玻璃的窗戶,摩頓森看到了藍色防水塑料布蓋着的一堆堆建材。摩頓森扯着圍籬上掛的大鎖,轉頭看着雅古。“只有常嘎吉先生有鑰匙。”雅古刻意迴避着他的視線。

第二天下午,摩頓森和帕爾維回到工地,從出租車後備箱裏取出斷線鉗走向大門。荷槍的守衛原本在石頭上打盹兒,見狀立刻跳下石頭,一邊用手穩住蕩來蕩去的生鏽來福獵槍一一看起來更像是嚇唬人的假玩意兒。摩頓森心想,什麼電話不通,常嘎吉顯然已經接到通報了。“你們不能進去,這棟建築物已經賣給別人了。”

“這個常嘎吉雖然穿着白袍,但卻是一個黑心腸的人。”帕爾維用抱歉的語氣對摩頓森說。

但帕爾維回頭面對常嘎吉的守衛時,卻一點兒也不客氣。粗着嗓子吼出來的巴爾蒂話聽起來非常兇狠。帕爾維的每句話都彷彿能刺穿岩石的利鏟一般尖銳,字字重擊在守衛身上,完全粉碎了他攔路的意志。當帕爾維終於住聲,舉起手中的鉗子準備剪鎖時,守衛放下了來福槍,從口袋裏翻出鑰匙,陪着他們進去了。

在廢棄飯店潮濕的房間裏,摩頓森掀開藍色的防水布,找到了大約三分之二的建材,包括水泥、木料,以及屋頂的波紋板。他永遠都沒辦法找回當初千辛萬苦拖上喀喇崑崙公路的整車材料,更別說找人負責;不過這些已經夠他們開工了。在帕爾維的協助下,他把找回的材料用吉普車運回了科爾飛。

“要是沒有古拉姆·帕爾維,我在巴基斯坦會一事無成。”摩頓森說,“我父親之所以能在坦桑尼亞蓋成醫院,是因為他有一個非常聰明能幹的坦桑尼亞夥伴約翰·摩西。帕爾維就是我的約翰·摩西。蓋第一所學校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是帕爾維教我一步步把事情完成。”

搭上吉普車回科爾飛前,摩頓森熱情地握着帕爾維的手,向他致謝。

“如果我還能幫些什麼忙,一定要讓我知道。”帕爾維微微鞠着躬,“你為巴爾蒂孩子們所做的事,才是最值得讚賞和感謝的。”

堆在地上的石頭與其說是蓋新學校的建材,不如說更像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廢墟。摩頓森站在高地上遠眺布勞渡河,宜人的秋色中,“科爾飛喬戈里峰”的金字塔山形清晰聳立,壯觀氣派,但眼前廢墟般的景象卻讓他的心跌進了谷底。

前一個冬天離開科爾飛之前,摩頓森已經把帳篷地釘打進地里作為記號,還綁上紅藍尼龍繩索,用來標示學校五間教室的平面圖。他也給哈吉·阿里留了足夠的錢,讓他請下游地方的人切割搬運石材。再回到科爾飛時,摩頓森原本期待看到基本完工的學校地基,但映入眼帘的卻是荒地中間的兩大堆石頭。

摩頓森跟哈吉·阿里一起巡視學校的建設地點,努力隱藏着自己的失望。在三藩市機場的四度延遲,加上費盡周折要回建材耽誤的時間,他回到科爾飛時已是十月中旬,比之前跟哈吉·阿里約定的時間幾乎晚了一個月。“他們這個星期應該開始蓋牆了才對啊!”摩頓森生着悶氣,開始怪起自己來,“我不能一直到巴基斯坦來,現在我結婚了,我得有份工作。”摩頓森希望趕快把學校蓋好,然後好好規劃自己未來的路。可現在,即將來臨的冬日又會再度耽擱蓋學校的進度,摩頓森一路踢着石頭生悶氣。

“怎麼回事?”哈吉·阿里用巴爾蒂語問,“你看起來像只橫衝直撞的年輕公羊。”

摩頓森深吸了一口氣,“你們為什麼還沒開始動工?”他問。

“葛瑞格醫生,我們在你回去的時候,討論過你的計劃。”哈吉·阿里說,“我們覺得沒有必要浪費你的錢,把它付給門中村和艾斯科里那些懶惰的工人。他們要是知道學校是一個有錢的外國人蓋的,就會耍心機,做很少的事卻要很多的錢。所以我們決定自己採石材,結果花了整個夏天的時間,因為村裏的男人得接挑夫和協作的工作。不用擔心錢,我把它好好地鎖在我家了。”

“我不是擔心錢。”摩頓森說,“但是我希望在冬天來到之前,至少把學校的屋頂蓋好,孩子們能有個地方兒讀書。”

哈吉·阿里把手放在摩頓森肩上,像父親一樣拍了拍這個沒耐性的美國人。“我感謝慈悲的安拉把你賜給我們,感謝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但是科爾飛的人住在這個沒有學校的地方已經六百年了。”他笑着說,“多一個冬天又有什麼關係?”

回哈吉·阿里家的路上,他們穿過一捆捆麥穗堆成的金黃色走廊,摩頓森每走幾步,就有村民把身上背的農作物放下來歡迎他。從田裏返回的婦女們把身子往前傾,倒出背上竹簍里的麥梗,再回到田裏用長柄鐮刀繼續收割。摩頓森注意到,她們頭上戴的“烏答瓦茲”帽子除了沾上色彩單調的麥糠碎谷外,還有些閃亮的絲線和羊毛織在一起——正是他用來做記號的紅藍尼龍繩。在科爾飛,任何東西都不會浪費。

那天晚上,摩頓森和塔瓦哈一起躺在哈吉·阿里家的屋頂上,回想起上次睡在同樣的位置時,心裏有多孤單。現在他想着塔拉,腦海中閃現出她在三藩市機場隔着玻璃跟他揮手時可愛的模樣,強烈的幸福感涌了上來,他迫不及待地想與人分享。

“塔瓦哈,你睡了嗎?”摩頓森問。

“還沒。”

“我有件事要告訴你,我結婚了。”

摩頓森聽到輕輕的“咔嗒”一聲,眯眼朝着突然亮起的手電筒燈光望去——手電筒是他剛送給塔瓦哈的禮物。塔瓦哈坐起身,用他新奇的燈光玩具研究摩頓森的表情,想弄清他是不是在開玩笑。

接着手電筒掉到了地上,一陣祝福的拳頭興奮地落在摩頓森的臂膀上。最後塔瓦哈終於跌坐在床上,高興地嘆了口氣。“哈吉·阿里說葛瑞格醫生這次看起來不太一樣。”塔瓦哈笑着說,“他真的什麼都知道。”塔瓦哈開心地玩起了手電筒的開關。“我能知道她的名字嗎?”

“塔拉。”

“塔„„拉。”塔瓦哈跟着念。這個發音在烏爾都語裏是“星辰”的意思。“她很美嗎,您的塔拉?”’

“是的,”摩頓森覺得自己臉紅了,“非常美。”

“您要給她父親多少只公羊和山羊呢?”塔瓦哈問。

“她父親和我父親一樣,都已經過世了。”摩頓森說,“而且在美國,我們不給新娘聘禮。”

“她離開母親的時候,有沒有哭?”

“她是和我結婚後才告訴她母親的。”

塔瓦哈停頓了片刻,思索着美國奇特的婚姻習俗。

來到巴基斯坦后,摩頓森曾經受邀參加過幾十次婚禮。在巴爾蒂斯坦,不同的村莊有不同的婚禮習俗,但是他見過的所有婚禮,主題基本都一樣:新娘要表達永遠離開家的痛苦和悲傷。

“通常在婚禮中,會有個很嚴肅的時間段,新娘和她母親抱在一起痛哭。”摩頓森說,“新郎的父親會堆起很多袋麵粉和糖,還答應以後會給更多的山羊和公羊,新娘的父親則是雙手抱胸背對男方,要求對方給更多的聘禮,等到新娘的父親覺得男方給的聘禮足夠合理時,就會轉過身來點頭表示同意。接着,男方的家庭在新娘哭天搶地的時候,硬把她和母親兩人活生生拆開。如果嫁到科爾飛這種偏遠的村落,新娘以後就可能永遠也見不到家人了。”

第二天早上,摩頓森發現早餐盤裏,除了平日的“恰巴帝”薄煎餅和“拉西”酸奶外,還多了顆珍貴的雞蛋,莎奇娜站在通往廚房的走道上驕傲地對他笑着。哈吉·阿里幫摩頓森剝掉蛋殼兒,一邊解釋着:“這會讓你更強壯,多生些孩子。”莎奇娜則把臉藏在頭巾後頭咯咯笑個不停。

哈吉·阿里耐心地坐在摩頓森旁邊,看着他喝完第二杯奶茶,先是微笑,然後笑容擴展到整個臉龐。“走,我們去蓋學校!”他說。

哈吉·阿里爬到屋頂上,要所有科爾飛村民到村裏的清真寺集合。摩頓森帶着從常嘎吉廢棄的飯店找回來的五把鏟子,跟着哈吉·阿里從泥濘的巷弄走到清真寺,其他村民也紛紛走出家門。

過去幾百年來,科爾飛的清真寺和懷着信仰湧入寺里祈禱的村民一樣,都在為了適應環境而改變。巴爾蒂人沒有文字,歷代都是用口述方式傳承他們的歷史文化,每個巴爾蒂人都能復誦十幾代甚至二十代前的歷史,因此每一位科爾飛村民都對這幢土牆支撐的木建築了如指掌。這棟建築有超過五百年的歷史,在伊斯蘭教進入巴爾蒂斯坦地區之前,它本是一間佛教廟宇。

在科爾飛待了這麼久,摩頓森還是第一次跨過清真寺的大門進到裏面。每次走到清真寺附近,他都帶着保持距離的尊敬——跟他對科爾飛的宗教領袖謝爾·塔希的態度一樣。摩頓森不確定這位伊斯蘭“毛拉”對村裏有他這樣一位非信徒有何想法,尤其是還打算讓科爾飛女孩們受教育的非信徒。謝爾·塔希給了摩頓森一個微笑,把他領到廳后的禱告墊。瘦瘦的謝爾·塔希留着灰黑鬍子,和大部分住在山區的巴爾蒂人一樣,比他四十多歲的實際年齡看起來要蒼老很多。

謝爾·塔希每天要召喚散居村裡各處的信徒來祈禱五次,而且沒有擴音器幫忙。此時他宏亮的聲音回蕩在小小的室內,他開始帶着大家用一種特別的禱詞召喚真主,請安拉在他們蓋學校時賜下祝福引導。

這次哈吉·阿里提供了繩子,是當地人編的麻線(當然不是用紅藍尼龍繩交錯編成的繩索了)。他和摩頓森一起量好準確的長度后,把麻線浸在鈣粉和石灰的混合物里,接着用村裡幾百年來的古法標示施工的位置:他和塔瓦哈把繩子拉緊,然後往地上一彈、留下一條白色線痕,校牆的位置便清晰可見了。摩頓森把五把鏟子傳給大家。五十多位村民挖了一整個下午,學校預定位置的四條邊都挖好了一條一米深、一米寬的長溝。

溝挖好后,哈吉·阿里對着兩塊巨石點點頭,六名壯丁合力抬起石頭,吃力地移動腳步走到溝邊,把石頭放進面向“科爾飛喬戈里峰”的地基角落。

接着他讓塔瓦哈把“邱可拉巴”(大山羊)帶過來。

塔瓦哈神情嚴肅地走開,回來時帶着一隻有着高貴彎角的巨大灰色動物。“通常要人拖着,公羊才會跟過來,”摩頓森說,“但這是全村最大的一隻羊,根本就是它拖着塔瓦哈走,塔瓦哈努力撐着才不被它甩開。”

侯賽因的體型可算得上是巴爾蒂人中的相撲選手了,所以一直負責村裏的屠宰任務。巴托羅的挑夫是依據負重量收費的,每二十五公斤為一個負重單位,而侯賽因是有名的高地挑夫,每次至少能背三個單位,從來沒少於過七十公斤。侯賽因從刀鞘中抽出柳葉刀,把刀輕輕放在鬍子倒豎的公羊的喉嚨上。謝爾·塔希舉起雙手,合掌放在羊頭上,請求安拉同意取走它的性命,然後對握着刀的侯賽因點頭示意。

穩了穩腳步,侯賽因利落地將刀子送進公羊的咽喉,切斷頸動脈。熱血如泉涌般噴濺在學校的基石上。然後塔瓦哈負責抓着角拎起羊頭,侯賽因用力鋸開公羊的脊椎。摩頓森盯着這隻動物的眼睛,它也回盯着摩頓森,眼神看起來和侯賽因下刀前一樣毫無生氣。

男人們忙着剝羊皮、割羊肉時,婦女們則準備着做飯、煮菜湯。“那天我們幾乎沒做別的事兒。”摩頓森說,“事實上,我們整個秋天都沒什麼進度。所以,我們只是享受了一頓豐盛的大餐。對於一年只能吃到幾次肉的村民來說,那頓飯遠比學校重要得多。”

每一位科爾飛村民都分到一份羊肉。整隻羊都被吃得乾乾淨淨,連最後一滴骨髓都被吸干后,摩頓森加入村民的隊伍,在即將成為學校庭院的預定地點升起火慶祝。月亮悄悄爬過“科爾飛喬戈里峰”,升上晴朗的夜空,村民們圍着火堆跳舞,教摩頓森誦唱偉大英雄格薩爾王的史詩,以及一首又一首唱不完的巴爾蒂民謠。

巴爾蒂人和大塊頭美國人一起跳着舞,唱着高山王國的征戰之歌,歌頌從巴基斯坦蜂擁而來的帕坦野蠻戰士;歌頌廓爾喀人與巴爾蒂王之間的爭戰。科爾飛的婦女們早已習慣了這個大塊頭,她們臉孔發亮,站在熊熊火光邊,一邊拍掌一邊跟她們的男人唱和。

那一晚摩頓森了解到,巴爾蒂人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傳統,雖然他們的歷史沒有文字可循,其真實性卻並未因此削減。圍着火堆跳舞的一張張面孔,需要的不是教導,而是幫助,學校將是他們能夠彼此幫助的地方。摩頓森望着學校的預定地點,現在那裏不過是幾條灑了羊血的溝渠。在他回到塔拉身邊之前,也許沒有多少進展,但自從那個跳舞的夜晚起,學校在他心裏開始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對他來說,學校已經是真實的了,他彷彿看到學校就矗立在眼前,像滿月銀光照耀下的“科爾飛喬戈里峰”一樣。摩頓森將臉轉向火光。

塔拉·畢夏的房東不肯把舒服的車庫套房租給夫妻倆,摩頓森只好把妻子的東西搬一些到他跟杜得辛思基合租的房間,然後把剩下的東西全塞進他的個人儲藏室里。看着她的書和燈靜立在父親的烏木大象旁,摩頓森覺得妻子和父親的生命也彼此聯結起來了,正如那頭木雕大象一樣:象牙部位纏着燈的電線,象尾則掉在她的牛奶架里。

塔拉取出她父親留下的一部分錢,買了張雙人床,小小的卧房也因為這張床變得更加擁擠。摩頓森驚奇地發現,婚姻給他帶來了這麼多正面影響:自打他到加州后,這還是第一次搬出睡袋,睡在真正的床上。而且這麼多年來也是頭一次,他終於可以跟人一起商量、一起討論自他踏上科爾飛的土地后就沒有中斷的艱辛旅程。

“摩頓森越跟我分享他的工作,我就越覺得自己幸運。”塔拉說,“他對巴基斯坦有很深的熱情,他也將這種熱情延伸到他做的其他事上。”

吉恩·霍爾尼博士同樣為摩頓森對喀喇昆崙山區的熱情所感動,他邀摩頓森和塔拉到他在西雅圖的家中一起過感恩節。霍爾尼和妻子珍妮弗準備了一頓超級大餐,讓摩頓森想起他在巴基斯坦時,大家在搶學校時爭着請他吃的那幾頓盛宴。霍爾尼熱切地聽摩頓森講述了所有經過,包括他怎樣被吉普車挾持到可安村,連續吃了兩頓同樣的晚餐;常嘎吉怎樣在庫阿爾都請客,上了整隻氂牛菜肴。摩頓森一口菜都沒動,繼續講述科爾飛的破土典禮——包括宰殺那隻大山羊獻祭,以及整夜的營火和舞蹈。

那個感恩節,有許多事情值得摩頓森感恩。當大家坐在壁爐前,喝着超大高腳杯的紅酒時,霍爾尼開口了。

他說:“你喜歡在喜馬拉雅山做的事情,而且聽起來做得還不錯。為什麼不把這變成你的事業呢?那些爭相請你吃飯、想賄賂你的村莊,他們的孩子也需要學校。但是沒有一個登山界的人會舉一根手指頭幫助這些人,他們腦子裏裝了太多夏爾巴人、太多的佛教徒。如果我成立一個基金會讓你當會長,一年蓋一所學校,你意下如何?”

摩頓森緊握着妻子的手,這個想法好到讓他不敢說話,生怕霍爾尼會突然改變心意。他趕緊喝了一口酒,平復自己興奮的心。

那年冬天,塔拉·畢夏懷孕了。隨着小生命的孕育,杜得辛思基充滿煙臭的公寓也越來越不適合他們。塔拉的母親麗拉從登山圈的朋友那裏聽說了摩頓森新事業的好消息,邀請小兩口兒到蒙大拿州去看她。麗拉住在波茲曼市的歷史街,她的房子充滿了藝術氣息。摩頓森立刻愛上了這個在蓋拉丁山腳下的淳樸城鎮,他決定離開柏克萊,那裏只有他攀登生涯的回憶。麗拉借給他們足夠的錢付房屋頭期款,於是夫妻倆買下了附近的一棟小房子。早春時分,摩頓森最後一次關上柏克萊114號個人儲藏室的門,帶着妻子和家當,開着自助搬家貨車來到蒙大拿州,住進了離麗拉家只有兩條街的小平房。遠離了波蘭雜工的二手煙和14歲的持槍少年劫匪,這棟有清幽圍籬庭院的小房子可以讓未來的孩子們安心地玩耍和成長。

1996年5月,摩頓森在伊斯蘭堡機場填入境表格時,他的筆在“職業欄”那一格猶豫了許久。好幾年來他都寫“登山者”;這一次,他潦草地填入了霍爾尼建議的“會長——中亞協會”。霍爾尼預見,這個組織將如同他創立的半導體公司一樣快速成長,除了在巴基斯坦,還會沿絲綢之路散佈到各個“斯坦”地區,推廣學校建設和其他人道主義援助計劃。摩頓森則沒那麼樂觀,蓋好第一所學校都已困難重重,他實在不敢想像霍爾尼所說的計劃。不過令他安心的是,他有了年薪21798元的穩定收入,同時也多了一份任重道遠的責任。

摩頓森從斯卡都寄了封信給穆札佛,表示願意給他提供一份薪水穩定的工作,希望他到科爾飛幫忙蓋學校。離開斯卡都回到科爾飛之前,摩頓森也拜訪了古拉姆·帕爾維。帕爾維的房子位於斯卡都南部山丘,附近都是翠綠的密林,隔壁就是華美的清真寺,土地是他父親所捐,清真寺則是由他建造完成。在帕爾維被蘋果樹和杏桃圍繞的庭院裏,摩頓森提出了他對未來的保守計劃:先將科爾飛的學校完成,然後明年在巴爾蒂斯坦其他地區再蓋一所學校。他也邀請帕爾維加入。徵得霍爾尼的同意后,摩頓森給帕爾維提供一些薪水,補貼他做會計師的微薄收入。

“我馬上就發現,葛瑞格有一顆了不起的心。”帕爾維說,“我們倆都渴望着幫助巴爾蒂斯坦的孩子們。我怎麼能拒絕他呢?”

帕爾維給摩頓森介紹了一位能幹的斯卡都泥水匠瑪克瑪,兩人一起在星期五下午回到科爾飛。走在村裏的新橋上,摩頓森驚訝地看見十多位科爾飛婦女穿着只有在特別日子才會穿的盛裝迎面走來。婦女們跟他打招呼后,就忙着去拜訪住在附近村子的娘家,因為那天是星期五,伊斯蘭教的“主麻日”。

“有了橋之後,她們現在可以當天回到村裡,所以每到星期五,科爾飛的婦女們就回娘家探視家人。”摩頓森解釋說,“這座橋變成了聯結母性親情的一種紐帶,讓她們更快樂,不像從前那麼孤單。誰能想到像橋這麼簡單的東西,居然可以給女性帶來那麼多的支撐。”

在遠處的布勞渡河岸上,哈吉·阿里一如往常,像雕像般站在懸崖的最高處,左右分別站着塔瓦哈和嘉涵,哈吉·阿里用熱烈的擁抱歡迎他的美國兒子回來,親切地問候他從大城市帶來的客人。

摩頓森看到他的老朋友穆札佛害羞地站在哈吉·阿里身旁,非常開心。兩人熱情擁抱,仔細打量着對方的面容,穆札佛尊敬地將摩頓森的手拉到自己的心口。

“永青那右?”摩頓森說著傳統的巴爾蒂問候語,意思是“你好嗎?”臉上滿溢着關心。

“我那天其實還好,感謝安拉。”十年後回想當時的情景時,穆札佛已是即將失聰的老人,他溫柔地說,“只是有點累。”

那天晚上在哈吉·阿里家吃晚飯時,摩頓森才知道穆札佛剛完成一趟歷經十八天的艱苦行程。從斯卡都到科爾飛唯一的路又一次因山崩而中斷,穆札佛剛陪同日本登山隊往返巴托羅冰川,馬上又帶着一小隊挑夫,每人背上四十公斤重的水泥,徒步二十五公里山路運往科爾飛。個子瘦小的穆札佛那時已經六十多歲,前後扛了二十趟水泥上科爾飛,日夜趕路,甚至顧不上吃飯,只盼着能在摩頓森到達之前把水泥準時送到。

“我第一次在巴托羅冰川遇到葛瑞格·摩頓森先生的時候,他是個非常和善的年輕人。”穆札佛回憶,“很幽默,喜歡開玩笑,也很願意和我們這些窮協作分享東西。當我找不到他,擔心他可能在冰川上喪生的時候,我整個晚上都沒睡,一直在向安拉祈禱,讓我有機會救他。後來我找到他,我答應要用我所有的力量保護他。從那之後,他就一直在幫助巴爾蒂人。我很窮,只能貢獻我的祈禱,還有我的力氣,我很高興能給予這些,幫助他蓋學校。後來,我搬完那些水泥回到自己的村子裏,我太太看着我的瘦臉說:‘怎麼回事?你被關進牢裏了嗎?”’說完穆札佛大笑。第二天清晨,天還沒亮,摩頓森就在哈吉·阿里家的屋頂上踱起了步子。他現在是一個組織的會長,肩負更重的責任,不光是蓋好這個偏遠村莊的學校而已。霍爾尼對他的信任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寬肩膀上,他決定了,不能再參加沒完沒了的會議和慶宴,必須儘快將學校蓋好。所有村民在工地集合后,摩頓森帶着鉛垂線、水平儀、賬簿跟他們會面。“蓋學校,就像是指揮交響樂團一樣。”摩頓森說,“我們先用炸藥把巨石炸成較小的石頭,然後幾十個人在混亂中左彎右繞,把一簍簍石頭搬給泥水匠。瑪克瑪像變魔術一樣,用鏟子鏟兩下就把石頭理成整齊的石磚。婦女們則從河裏挑水過來,倒在大坑裏攪和水泥,然後泥水匠把混好的水泥抹在石磚上,一排一排把磚慢慢砌起來。孩子們趁水泥沒幹趕緊衝過來,用小石頭把石磚間的空隙填滿。

“我們非常興奮,特別想幫忙。”學校老師侯賽因的女兒泰希拉說,當時她只有10歲。“父親跟我說學校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可我不知道學校是什麼,所以跑到工地想看看大家為什麼這麼興奮。家裏每個人都去幫忙了。”

“葛瑞格醫生從他的家鄉帶了些書來。”哈吉·阿里的孫女,當時9歲的嘉涵說,“裏頭有些學校的照片,所以我大概知道我們要蓋的是什麼了。葛瑞格醫生穿着乾淨衣服很高貴,照片上的孩子看起來也都很乾凈。我當時在想,如果我去上學,也許有一天我也會變得很高貴。”後來她和泰希拉成為了科爾飛學校第一屆的畢業生。整個六月,學校的牆慢慢築高,但是每個工作日都有一半的工人跑去照顧莊稼或是牲畜,建築進度比摩頓森預期的落後很多。

“我努力扮演嚴格公正的工頭角色。”摩頓森說,“我整天待在工地,從日出到日落,用水平儀確定牆砌得夠平,用鉛垂線量它們夠不夠直。我手裏一直拿着筆記本,眼睛盯着每個人看,焦慮地計算每一塊盧比。我不想讓霍爾尼失望,所以我逼大家逼得很緊。”

8月初一個晴朗的午後,哈吉·阿里在工地拍了拍摩頓森的肩頭,邀他一起去散個步。老人帶着摩頓森往上走了一個小時,腳勁好得讓比他年輕幾十歲的美國人自嘆弗如,但摩頓森也覺得時間正在一點一滴地浪費。當哈吉·阿里終於在狹窄的岩架上停下來時,摩頓森已經氣喘吁吁。

哈吉·阿里等到摩頓森喘過氣來,讓他看看眼前的景色。空氣是高山上特有的清新,遠在喬戈里峰之外,喀喇崑崙山脈內層的冰峰直刺藍天。千米之下的科爾飛,逐漸成熟的麥田一片翠綠,但看起來那麼渺小脆弱,彷彿漂浮在岩石海洋中的生命之舟。

哈吉·阿里伸手放在摩頓森的肩上。“這些山在這裏已經很久了,”他說,“我們也一樣。”說著他拿出象徵村長權威的棕色羊毛“托比帽”,戴在銀白的發梢。“你不能決定山該做什麼。”他語調中的嚴肅把摩頓森震懾住了,一如眼前的景色。“你必須學會聆聽它們。所以我也請你聽我說,因為全能安拉的慈悲,你為我的村民做了很多,我們很感激。但是現在你得再為我做一件事。”

“我願意做任何事。”摩頓森說。

“坐下,不要說話。”哈吉·阿里說,“你把大家都快逼瘋了。”

“然後他伸手把我的鉛垂線、水平儀、賬簿全都拿走了,快步走回科爾飛。”摩頓森回憶道,“我跟着他走回屋裏,不知道他要到底做什麼。他脖子上一直戴着一個皮串,上頭穿了一把鑰匙。他用鑰匙打開一個褪色的木雕柜子,把我的東西鎖在裏頭。裏面放的都是重要的東西,有腌山羊肉、他的禱告珠,還有他那把舊式英國滑膛槍。然後他要莎奇娜備茶。”

在莎奇娜煮“白玉茶”的半個小時裏,摩頓森坐立不安地等待着,哈吉·阿里則用手翻着他最寶貝的《古蘭經》,專心沉浸在內心世界裏,默念着禱詞。裝着滾燙酥奶茶的瓷碗在他們手中冒着熱氣,哈吉·阿里終於開了口。“如果你想在巴基斯坦成功,你就得尊重我們的方式。”哈吉·阿裏邊說邊吹着他的碗,“當你第一次跟巴爾蒂人喝茶的時候,你是個陌生人;第二次,你就是我們的貴客;第三次你再和我們一起喝茶,就已經是我們的家人了,而為了我們的家人,我們會無怨無悔地做任何事,甚至是死。”他把溫暖的手搭在摩頓森的手上。“葛瑞格醫生,你必須花時間去喝這三杯茶。我們雖然沒受過教育,但是我們並不笨,我們已經在這裏生存居住了很久。”

“那一天,哈吉·阿里教了我這一生最重要的一堂課。”摩頓森說,“我們美國人認為必須儘快把事情做完,我們是個三十分鐘解決午餐、兩分鐘完成橄欖球訓練的國家,我們的領導人認為靠‘震撼教育’式的宣傳活動,就能在攻進伊拉克之前贏得戰爭。哈吉·阿里教我要花時間喝上三杯茶,把速度放慢,像重視蓋學校一樣,重視和工人之間的關係。他給我上了寶貴的一課,讓我知道從跟我一起工作的人身上,我還有太多東西要學,而不應該自以為是,總想着教給他們些什麼。”

三個星期後,當摩頓森從工頭降級為群眾時,學校的牆已經砌得比他的頭還高,只差把屋頂蓋上去。常嘎吉偷掉的屋樑再也找不回來了,所以摩頓森又回到斯卡都,跟帕爾維一起監督新梁的採購和製作,確保它們足夠強韌,能頂得住科爾飛嚴冬時的大雪。

意料之中的一場山崩,讓前往科爾飛的路再度中斷。運送木料的吉普車被攔在了二十五公裡外的山下。“第二天早上,帕爾維正和我討論該怎麼辦時,看見一大團塵土往河谷方向移來。”摩頓森說,“哈吉·阿里不知從哪裏聽說了我們面臨的困境,連夜發動科爾飛的所有村民步行下山,他們抵達時還在拍手唱着歌,精神好得根本不像一夜沒睡的人。最神奇的是,連謝爾·塔希都來了,還堅持要搬第一包貨。”

“照理村裏的宗教老師不應該做粗重的事情,但他堅持要幫忙,領頭帶着我們這一行三十五個人走了二十五公里的山路,把屋樑搬回村裡。謝爾·塔希幼年時得過小兒麻痹症,走路有點拐,走這段路對他來說非常辛苦,但他一路笑嘻嘻的,若無其事,帶領我們走上布勞渡河谷。這位毛拉是想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對教育科爾飛孩子的支持——甚至包括教育女孩子。”

但並非所有布勞渡河谷的人都和謝爾·塔希的看法一致。一個星期後,摩頓森和塔瓦哈站在一起,正讚歎瑪克瑪和他的工人們安放屋樑的純熟技術,忽然聽見一群孩子的喊叫聲。孩子們通報說,有一幫陌生人剛剛過橋,正往村子裏走來。

摩頓森跟着哈吉·阿里走到橋上方的制高點,看到有五名男子走過來,其中一名看起來像是領頭的,後頭四名身材魁梧的男子手裏拿着白楊樹枝修整成的棍子,邊走邊用棍子敲着手心。領頭的長者身材很瘦,看起來一臉病容,爬上科爾飛時還拄着拐杖。距離哈吉·阿里一百多米時,他停下腳步,傲慢地要科爾飛的村長走過去迎接他。

塔瓦哈挨近摩頓森,“糟糕,這個人是哈吉·麥迪。”他悄聲說。

摩頓森早聽說過這個人,他是艾斯科里的村長。摩頓森說:“他像個黑手黨老大一樣控制着整個布勞渡河谷的經濟。巴爾蒂人賣的每一隻綿羊、山羊或是雞,他都要抽成。他也盤剝登山者,用離譜的高價販賣物資。如果有人賣給登山隊一個雞蛋,膽敢不讓他抽成,哈吉·麥迪就會派打手用棍棒修理那些人。”

哈吉·阿里擁抱過麥迪后,他拒絕了喝茶的邀請。“我就在這兒說話,這樣大家都聽得到。”他對岩壁旁開始聚攏的人群說:“我聽說有個異教徒來到了這裏,企圖用他教的東西毒害穆斯林的孩子,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哈吉·麥迪嚷了起來。“安拉禁止女孩子受教育,我也禁止你們蓋這所學校。”

“我們會把學校蓋好的,”哈吉·阿里平靜地說,“不管你阻止還是同意。”

摩頓森往前走去,試圖化解越來越濃的衝突氣息,“我們何不先喝茶再討論這件事?”

“我知道你是誰,‘卡飛爾’(拒絕信仰者)。”麥迪使用了形容異教徒最惡劣的詞彙,“我跟你無話可說。”

“至於你,你不是穆斯林嗎?”麥迪轉身對着哈吉·阿里恐嚇道,“真主只有一位。你是侍奉安拉,還是侍奉這個卡飛爾?”

哈吉·阿里拍着摩頓森的肩膀說:“從來沒有人來到這裏幫助過我的村民,我每年付給你錢,但你什麼事也沒幫我們做過。這個人比你好,他比你更當得起我的奉獻。”

哈吉·麥迪的打手蠢蠢欲動,他舉起手作勢要他們先別動。“如果你堅持要留住你的‘卡飛爾’學校,你必須付出代價。”麥迪的眼瞼開始往下垂。“我要十二隻最大的山羊。”

“如你所願。”哈吉·阿里將背轉向麥迪,藉以鄙視他自貶身份的索賄,“把邱可拉巴帶過來。”哈吉·阿里吩咐道。

“要知道,在這些村子裏,一隻山羊就等於頭胎小孩、珍貴的母牛、家裏的寵物,統統加在一起才及得上它的珍貴。”摩頓森解釋道,“每戶人家的長子最神聖的任務就是照顧山羊,哈吉·麥迪的要求對他們而言簡直是晴天霹靂。”

哈吉·阿里一直背對着那個外人,直到十二個孩子拖着粗角厚蹄的山羊過來。他從孩子手中接過韁繩,把羊綁在一起。孩子們把他們最珍貴的財產交給村長時,都忍不住低頭啜泣。哈吉·阿里把哀嚎的羊群牽到哈吉·麥迪面前,一句話都沒說,把繩頭丟給他。接着阿里轉過身,把村民們帶回到學校。

“那是我見過的哈吉·阿里最逆來順受的一次。”摩頓森說,“他剛剛把村裏的一半財產給了那個惡棍,卻還能笑得出來,好像剛中了頭彩。”

哈吉·阿里停在村民們共同努力蓋起來的學校前。它穩穩地站立在“科爾飛喬戈里峰”之下,有塗好石灰漆成黃色的石牆,還有能把惡劣天氣擋在門外的厚重木板,科爾飛的孩子們再也不用跪在結冰的地上讀書了。

“不要難過,”他告訴心碎的村民們,“那些羊終究會死的,被吃掉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但學校還會在這裏。哈吉·麥迪今天拿走了食物,但我們的孩子卻永遠都能受教育。”

天黑之後,在哈吉·阿里家的爐火旁,他請摩頓森坐到身邊,然後拿起《古蘭經》,舉在火光前面,“看見這本《古蘭經》有多美嗎?”哈吉‘阿里問。

“是的,它很美。”

“可是我卻沒辦法讀。”他哀傷地說,“我不識字。這是我這一生最大的悲哀和遺憾。只要能讓村裏的孩子們永遠不用體會這種感覺,我願意做任何事。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讓他們擁有他們應得的教育。”

“當時我才意識到,”摩頓森說,自打我承諾蓋學校那天開始,一直到經過漫長努力終於兌現的那一天,“任何事情、任何我所經歷過的困難,跟他準備為村民們做的犧牲相比,根本就是九牛一毛。坐在那裏的目不識丁的老人,幾乎一生沒有離開過村子,卻是我遇到過的最有遠見、最有智慧的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杯茶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外國文學 三杯茶
上一章下一章

十二、哈吉·阿里的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