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廉價貨幣的“新政”(下)

第五章 廉價貨幣的“新政”(下)

1812年,美國第一銀行被廢除而招來了羅斯切爾德的報復,爆發了英美1812年戰爭,最後以美國政府屈服,成立了美國第二銀行而告終。

1837年,傑克遜總統廢除美國第二銀行,銀行家們立刻在倫敦狂拋美國債券,招回各種貸款,美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直至1848年。

1857,1870,1907年為迫使美國政府重新建立私有的中央銀行,國際銀行家再度出手製造衰退。最後終於建立了私有的中央銀行-美聯儲,從而完全控制了美國的貨幣發行權。

1929年的大衰退的最終目的直指廢除金本位,實施廉價貨幣政策,從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鋪平金融通道。

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就任美國第32屆總統。上任伊始,羅斯福就扯起與華爾街勢不兩立的大旗,他就任當天就宣佈全國銀行從3月6日起停業整頓(BankHoliday),直至調查清賬工作完成才能重新開業,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關閉了全國金融大動脈的創舉,立時讓美國人民的精神為之一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在幾乎完全沒有銀行營業的空前狀態下,持續了至少10天。

緊接着,羅斯福又緊緊扭住胡佛時代就已經開始針對華爾街的調查不放,矛頭直指摩根家族。在一系列的聽證會上,傑克.摩根和他的合伙人在全美國人民面前被弄得灰頭土臉垂頭喪氣。

羅斯福對華爾街銀行家的重拳一招猛過一招,他於1933年6月16日又簽署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Act),最後導致摩根公司被分拆為摩根銀行和摩根斯坦利公司,前者只能從事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後者則只能從事投資銀行業務。

羅斯福對紐約股票交易所也是毫不手軟,先後通過了《1933年證券法》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建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負責對股票市場進行監管。

羅斯福的新政一開頭就以雷霆手段博得了社會輿論的普遍好評,出了人民心中積壓已久的對華爾街銀行家的惡氣。

連摩根家族也承認:“整個國家都充滿了對羅斯福總統的崇拜。他就任總統僅一個星期的成就簡直匪夷所思,我們從來都沒有經歷過類似的過程。”

1933年紐約股票市場開張大吉,錄得了54%的驚人回報。

英雄一般的羅斯福激昂地宣稱:“金錢販子們(MoneyChangers)從文明聖殿的寶座上逃跑了,我們現在終於可以恢復這個神聖殿堂古老的真貌了。”

問題在於,歷時的真相與媒體刻意塑造的公共感受之間,常常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人們對精心編導的場景難免出現錯覺。

還是看看羅斯福雷厲風行的表面文章之下的實情吧。

銀行長假之後,許多堅決拒絕加入美聯儲的中西部地區銀行再也沒能開業,大片市場讓了出來,被華爾街銀行家重新洗牌。羅斯福的財政部長人選就是前邊提到在1929年股票大崩盤之前就已經得可靠消息,不惜損失500萬美元,也要在3天之內全部撤出股市的老亨利.莫金撒(HenryMorgenthauSr.)之子,小莫金撒,也是華爾街的圈內人。

羅斯福挑選的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的人選更是讓人哭笑不得,SEC的首任主席竟是那位當年在1929年股票暴跌之前拚命作空股市的著名投機家約瑟夫.甘迺迪(JosephKennedy)。他的資產由1929年的400萬美元,經過大股災之後到1933年短短4年中暴漲25倍,超過1億美元。約瑟夫.甘迺迪也是傑克.摩根的圈內人,其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迺迪總統。

以分拆摩根公司而聲譽鵲起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提案人,就是當年策劃美聯儲法案的格拉斯參議員,該法案並沒有重創摩根公司,事實是摩根公司的業務量猛增,生意更加興隆。J.P摩根公司的425名員工中,撥出了25人組建了摩根斯坦利公司,傑克.摩根和拉蒙保持了90%的控股權。實際上,分拆后的兩家公司,仍然完全在傑克.摩根的掌握之下。1935年,摩根斯坦利開張的第一年就獲得了驚人的10億美元債券承銷生意,席捲了全部市場份額的25%。實際上,各大公司發行債券仍然衝著摩根這塊金字招牌來的,摩根手中握着紐約美聯儲銀行這個超級大棒,美國任何大公司對摩根都要忌憚三分。

而最具戲劇色彩的國會對摩根的聽證會,也是最吸引公眾注意的熱點新聞。在一片熱鬧喧囂之中,羅斯福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悄悄地通過了廢除金本位的幾項重要法令。在他就職之後僅一個星期的3月11日就發佈了行政命令以穩定經濟為名,停止銀行的黃金兌換。緊接着在4月5日又下令美國公民必須上繳他們所有的黃金,政府以20.67美元兌換一盎司的價格收購。除了稀有金幣和黃金首飾之外,任何私藏黃金的人,將被重判10年監禁和25萬美元的罰款。雖然羅斯福辯稱這只是緊急狀態下的臨時措施,但該法令直到1974年才被廢除。1934年1月又通過了《黃金儲備法案》,金價定位在35美元一盎司,但美國人民無權兌換黃金。人民剛剛上繳了黃金,多年的積蓄就狂貶了大半!而在1929年股市大崩潰之前得到內幕消息的國際銀行家的“優先客戶”們,得以將大筆資金撤離股市並兌換成黃金,這些黃金被運到倫敦,此時,當這些黃金在倫敦出售時,卻能賣到35美元一盎司,頃刻之間就爆賺了69.33%。

當羅斯福向美國議員中學識最淵博的盲人參議員托馬斯.戈爾詢問對他廢除金本位的看法時,戈爾冷冷地回答:“這是明顯地偷竊,不是嗎?總統先生?”對於戈爾參議員的坦率,羅斯福一直梗梗於懷。這位參議員就是後來的美國副總統戈爾的爺爺。

另一位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恢復金本位的眾議員霍華德.巴菲特在1948年指出:“我警告你們,兩黨的政治家都將反對恢復金本位,那些這裏和國外靠美國持續貨幣貶值而大發其財的人,也會反對恢復誠實貨幣的制度。你們必須準備智慧和機警的面對他們的反對。”

對黃金作為最終貨幣有着終生信念的老巴菲特沒能看到金本位的恢復,但這種信念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兒子,當今鼎鼎大名的股神沃倫.巴菲特的腦海中。當巴菲特瞧破法幣制度最終必將走向崩潰的歷史必然後,在1997年銀價跌到靠近歷史最低點時,果斷地吃進了世界上1/3的實物白銀存量。

精彩!!!

要徹底拔除黃金在貨幣中的地位並不是一件簡單而輕鬆的事,這個過程被分為三個階段來實施。第一步就是廢除金幣在美國國內的流通與兌換,第二步則是在世界範圍內廢除黃金的貨幣功能,1944年布雷頓體系所建立的美元兌換體系(DollarExchangeStandard)取代黃金兌換體系(GoldExchangeStandard)實現了第二步,後來尼克遜在1971年才最終完成了第三步。

凱恩斯搖旗吶喊,銀行家推波助瀾,羅斯福瞞天過海終於拔掉了金本位這個鎮魔瓶蓋,赤字財政與廉價債務貨幣這一對孿生怪獸終於從牢牢的禁錮中掙扎了出來。只看重眼前的權力,“哪怕死後洪水濤天”的凱恩斯有一句名言:“就長久而言,我們都會死”,但是人們的行為及其後果將永遠載入歷史。

5.“風險投資”選中了希特拉

1933年11月24日的紐約時報報道了一本名為《西德尼·沃伯格》(SidneyWarburg)的小冊子。這本書最早是1933年在荷蘭出版,在書架上只擺了幾天就被取締了。幾本倖存的書被翻譯成英文,該書的英文版曾在大英博物館展出過,後來被禁止向公眾和研究人員開放。該書的作者“西德尼.沃伯格”據信就是美國最大的銀行家族之一的沃伯格家族的成員,後來該書的內容被沃伯格家族堅決否認。

這本神秘的小冊子揭露了美英兩國的銀行家族資助和扶持希特拉掌權的秘史。據該書記載,1929年前後,華爾街通過道威斯計劃(DawesPlan)和楊計劃(YoungPlan)來幫助德國償還戰爭賠償。從1924年到1931年,華爾街通過這兩個計劃總共向德國提供了1380億馬克的貸款,而德國在此期間總共僅支付了8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德國實際上是得到了美國的巨額金融資助以重新整軍備戰。對德國的貸款實際上是通過在華爾街銷售德國債券募集公眾資金而來,摩根和沃伯格家族在其中得到了豐厚的利潤。

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法國政府在德國賠償問題上的高壓政策。這種政策使得美國的貸款在德國和奧地利有相當一部分被凍結了,而且法國得到了德國賠償的主要部分,這些錢的最終來源都是華爾街。瞅着法國越來越不順眼的華爾街銀行家們在1929年6月召開了一次會議,摩根系、洛克菲勒系的銀行家和美聯儲的頭頭們聚在一起,商議該如何把德國從法國的高壓之下“解放”出來。會議達成一致意見,必須通過“革命”的手段來擺脫法國的鉗制。一個可能的領袖人選就是希特拉。手持美國外交護照,懷揣胡弗總統和洛克菲勒親筆信的西德尼.沃伯格受命去和希特拉進行私人接觸。

西德尼與納粹的接觸並不順利,美國駐慕尼黑的領事館辦事不力,後來還是藉助慕尼黑市長的幫助才見到希特拉。在初次會議上,華爾街銀行家開出的條件是“主張進攻性的外交政策,煽動報復法國的情緒”,希特拉的要價也不低,給1億馬克什麼都好說。西德尼把希特拉的報價傳回紐約,銀行家們覺得希特拉獅子大張口,2400萬美元實在高得離譜,他們提出1000萬美元的反報價。當時還未成氣候的希特拉一口答應下來。

按照希特拉的要求,這筆錢被打到荷蘭一家銀行(Mendelsohn&Co.Bank),然後分成數批支票寄到德國的10個城市。當西德尼回到紐約向銀行家們彙報時,洛克菲勒對希特拉的納粹主張深深地着了迷。緊接着,一向對希特拉不甚介意的紐約時報突然開始對納粹學說和希特拉的演講定期介紹,1929年12月,哈佛大學也開始研究德國的國家社會主義運動。

當1931年胡佛總統答應法國政府任何債務解決方案都會首先徵求法國的意見時,他立刻在華爾街失寵了,很多歷史學家認為胡佛總統後來大選失利與這件事有着直接關係。

1931年10月,希特拉給西德尼發了一封信。於是華爾街的銀行家召開了另一次會議,這次與會者還有英格蘭銀行的董事長諾曼。會上形成了兩派意見,以洛克菲勒為首的人傾向希特拉,另一些人則不太肯定。諾曼認為花在希特拉身上的1000萬美元已經夠多了,他懷疑希特拉永遠也不會行動。會議最終決定進一步支持希特拉。

西德尼再一次來到德國,在希特拉的支持者的一次會議上,有人向他提出納粹衝鋒隊和黨衛隊非常匱乏機關槍、卡賓槍和手槍。這時,大量的武器裝備都已經屯放在德國邊境的比利時、荷蘭和奧地利的城市,只要納粹支付現金,立刻可以提貨。希特拉對西德尼說他有兩個計劃,暴力奪權和合法執政。希特拉問道:“暴力奪權需要5億馬克,合法執政需要2億馬克,你們銀行家會怎麼決定?”

5天以後,華爾街的回電指出:“這樣的金額完全無法接受。我們不想也不能接受。對此人解釋說這樣規模的資金調動到歐洲會震動整個金融市場。”

西德尼作了進一步的報告,三天以後,華爾街的回電稱:“報告收到。準備支付1000萬,最多1500萬美元。建議這個人對外政策採取進攻性的必要性。”

1500萬美元的合法執政道路被華爾街銀行家們最終敲定下來。付款方式必須隱匿資金來源,其中500萬付給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的蒙德松銀行(Mendelsohn&Co.Bank),500萬付給鹿特丹銀行(RotterdamseheBankvereinigung),500萬付給意大利銀行(BancaItaliana)。

1933年2月27日,德國國會縱火案的當天晚上,西德尼和希特拉進行了第三次會談,希特拉提出還需要至少1億馬克來完成最後的奪權行動,華爾街只答應最多700萬美元。希特拉提出500萬打到羅馬的意大利銀行,另外200萬打到杜塞爾多夫的瑞納尼亞公司(RenaniaJointStockCompany)。

在最終完成使命之後,西德尼不禁感慨道:“我嚴格執行了我的使命直到最後一個細節。希特拉是歐洲最大的獨裁者。這個世界已經觀察他有幾個月的時間了。他的行為最終會證明他的好壞,我認為他是後者。對德國人民而言,我真心希望我是錯的。這個世界仍然要屈從於希特拉,可憐的世界,可憐的人類。”

6.華爾街資助下的納粹德國

1933年1月30日,希特拉被任命為德國首相,德國不僅完全擺脫了1923年超級通貨膨脹的經濟災難,也從席捲全球的嚴重衰退中快速恢復過來,在承擔著巨額戰爭賠款的巨大經濟壓力下,以驚人的速度裝備起來歐洲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並在1939年9月1日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僅僅用了六年時間!

而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美國仍然在1929年大衰退的泥沼中苦苦掙扎,直到1941年美國直接參戰,美國的經濟狀況才得到根本扭轉。

德國以區區6年的時間迅速完成經濟復蘇和大規模戰爭準備,如果沒有外來強大的金融資助是完全不可想像的。如此龐大的外來資金挹注如果不是為了準備發動戰爭,就難以有合乎邏輯的解釋。

實際上,華爾街就是納粹德國最大的資金來源。

早在1924年德國超級通貨膨脹剛剛平息下來的時候,華爾街的銀行家就開始籌劃如何幫助德國整軍備戰。1924年開始的道威斯計劃和1929年的楊計劃都是為了這個目的。

“1924年的道威斯計劃,完美地符合德國參謀本部軍事經濟學家的計劃。”

摩根系的美國通用電氣總裁歐文·楊(OwenYoung)還是羅斯福創辦的聯合歐洲投資公司最主要的金融後盾。也是這個歐文.楊創辦了協調國際銀行家合作關係的國際清算銀行(BankofInternationalSettlement)。恰如克林頓在喬治城大學的恩師著名歷史學家卡洛·奎格雷(CarrollQuigley)所指出的那樣:“它(國際清算銀行)是在製造一個金融系統來控制世界,一個被少數人控制的、能夠主宰政治體制和世界經濟的(機制)。”

從1924年到1931年,華爾街通過這兩個計劃總共向德國提供了1380億馬克的貸款,而德國在此期間總共僅支付了8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德國實際上是得到了一筆美國資助的520億馬克的巨額金融資助,整個德國軍事工業得以迅猛發展。早在1919年,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就預見到了凡爾賽和約中的德國無法承擔的巨額賠款,最終必然導致德國人要麼賴賬,要麼發動戰爭,不幸的是兩者最後都發生了。

面對納粹德國一排排嶄新的現代化軍事工廠,再看看美國在大衰退中銹跡斑斑的生產車間,難怪美國議員麥克法丹痛斥華爾街銀行家和美聯儲拿着美國納稅人的金錢去資助德國的戰爭機器:

“主席先生,如果德國的諾貝爾公司出售給日本軍隊用在滿洲(中國東北)或其它的地方,它可以把售貨票據用美元結算,然後送到紐約公開貼現市場,美聯儲銀行將對該票據進行貼現,並以此為抵押發行新的美元紙幣,美聯儲實際上就是在幫助德國的公司把它的庫存塞進了美國的銀行系統。既然是這樣,我們為什麼還要派代表到日內瓦參加(德國)裁軍的會議呢?美聯儲委員會和美聯儲銀行不正在讓我國政府為日本軍隊償還德國軍火公司的債務嗎?”

除了在紐約商業票據貼現市場上對德國和日本軍事工業提供低息的短期融資,美聯儲還將美國的黃金儲備直接運往德國。

“本屬於美國銀行儲戶的數量巨大的金錢被送給了德國,而且沒有任何抵押。美聯儲委員會和美聯儲銀行僅僅是靠德國人的商業票據就發放美國貨幣。幾十億美元的資金被注入進德國的經濟體,這個過程到今天仍在繼續。德國廉價的商業票據在這裏(紐約)被定價和延期,被抵押的是美國政府的信譽,而支付費用的是美國人民。1932年4月27日,美聯儲運出了價值75萬美元的本屬於美國人民的黃金給德國。一個星期之後,另外30萬美元的黃金以同樣的方式運往德國。僅在5月中旬就有高達1200萬美元的黃金被美聯儲委員會和美聯儲銀行運往德國。幾乎每個星期都有駛往德國的黃金運輸船。主席先生,我相信美國銀行的儲蓄者有權知道美聯儲用他們的錢在幹什麼。”

除了華爾街的巨額資助,希特拉的金融制度改革也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從德國私有中央銀行手中收回了貨幣發行權。在擺脫了以國債為抵押才能發行貨幣的低效率高消耗程序之後,德國的經濟如火箭般地竄升,德國的失業率在1933年時高達30%,到1938年卻出現了勞工緊缺。

美國公司對德國在技術和金融方面的巨大扶持早已不是什麼秘密,這些扶持被後來的歷史學家解釋為“意外事件或短視行為”。正是這些“意外的短視”極大地提高了德國軍事工業的生產能力。

1934年,德國石油生產能力為30萬噸天然石油和80萬噸合成汽油(煤轉油),剩餘部分完全仰賴進口。在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的氫化石油專利轉讓給德國之後,到1944年,德國竟能生產550萬噸合成汽油和100萬噸天然石油。

“儘管德國軍事計劃部門要求工業企業安裝現代化的生產設備來進行大規模的生產,但是德國的軍事經濟專家和工業企業並沒有完全理解大規模生產的涵義,直到美國兩家主要的汽車生產廠為打入歐洲市場在德國建立新式工廠之後,才讓他們大開眼界。德國專家被派到底特律去學習模塊生產的專業技術和流水線作業。德國工程師不僅參觀了飛機製造廠,還被允許觀看了其它重要軍事設施,他們從中學到了大量的技術,並最終用這些技術來對付美國。”

與德國軍事工業生產體系保持密切合作關係的美國公司還有通用汽車、福特汽車、通用電氣、杜邦公司等,它們都是屬於摩根銀行、洛克菲勒大通銀行或沃伯格的曼哈頓銀行的麾下。

7.昂貴的戰爭與廉價的貨幣

丘吉爾曾有一句名言:“發動戰爭要遠比結束戰爭困難得多”。乍聽起來,此話不合常理,仔細品味才發現確是至理名言。結束一場戰爭往往只需要交戰雙方政府的秘密代表坐在一起討價還價一番,無非是結束衝突的條件而已,或虧一些,或賺一點,沒有談不成的交易。

但是發動戰爭就困難多了,凝聚社會共識在民主社會是一件極端費神的事,這一點的確愁壞了國際銀行家們。

正如默頓所指出的那樣,“在他們(國際銀行家)的眼裏沒有戰爭與和平,沒有口號和宣言,也沒有犧牲或榮譽,他們忽略了這些迷惑世人眼睛的東西。”

看清了國際銀行家本質的拿破崙也曾一針見血的說道:“金錢沒有祖國,金融家不知道何為愛國和高尚,他們的唯一目的就是獲利。”

飽受華爾街銀行家洗劫的美國人民,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之後,也不那麼容易上當了,沒有人願意充當銀行家的炮灰再把子女送到歐洲去打仗,於是舉國上下充滿了被銀行家痛恨的“孤立主義”氣氛。

1935年,參議員奈伊(GeraldNye)領導的特別委員會發佈了厚達1400多頁的報告,詳細披露了美國參加一戰的辛密,曆數銀行家和軍火公司在參戰過程中的陰謀和不法行為,再加上不久前摩根聽證會對華爾街在29年股票暴跌中的種種醜聞披露,使得人民反戰情緒極為強烈。此時,米里斯的暢銷書《邁向戰爭之路》更激起了民眾對參戰問題的激辯。在此民意之下,美國在1935年到1937年先後通過三項中立法案,嚴禁美國再次被誘騙而捲入戰爭。

在國內經濟方面,羅斯福新政已經開始5年多了,美國經濟始終不見起色,失業率仍然高達17%,到1938年美國再次陷入嚴重的衰退。

銀行家們和羅斯福都認為只有凱恩斯所提倡的超級赤字財政,狂發廉價貨幣才能挽救經濟,而只有大規模戰爭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在1933年廢除金本位之後,所有通往戰爭之路上的障礙都已被搬開,萬事俱備只欠戰爭借口。

喬治城大學歷史教授查爾斯·湯塞(CharlesC.Tansill)認為對日本的作戰早在1933年羅斯福上台之前就已經計劃好了。1932年,美國海軍就已經證實了從珍珠港海域60英里發動襲擊可以重創太平洋艦隊。美國情報部門於1940年8月破譯了日本軍方的密碼,並可以解碼所有早前截獲的日本電報記錄。美國製造的破譯密碼機被送到了世界各地,唯獨漏掉了珍珠港這個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軍基地。許多歷史學家都相信,羅斯福事先就已經知道日本海軍將偷襲珍珠港。

1943年1月13日,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卡薩布蘭卡發表了德國必須無條件投降的聲明,這個聲明令德國內部反對希特拉,主張與盟國媾和的勢力大吃一驚。德國本來早在1942年8月就提出了和盟國媾和的條件,德國退回1939年9月1日之前的邊境,以結束這一場德國必敗的戰爭。

德國內部主張推翻希特拉和納粹政權的力量已經在着手策劃軍事政變,羅斯福的聲明嚴重打擊了德國內部反戰力量的影響力。基辛格是這樣解釋羅斯福卡薩布拉卡宣言的動機的:

“羅斯福基於若干理由而做出這項聲明(德國必須無條件投降)。他擔心討論對德和平條件可能使盟國內部意見分歧,他希望盟國先集中力量打贏戰爭再說,他也急於向陷於斯大林格勒戰役僵局的斯大林擔保,絕不單獨對德議和。但是,最基本的原因是羅斯福力圖避免日後德國的修正主義人士起來聲稱,德國當年是被空口承諾誑騙才停戰的。”

基辛格說的當然有道理,但是事實是殘酷和代價高昂的戰爭被延長了兩年多,無數生命和財富化為灰燼。其中就包括600萬死於納粹之手的猶太人,如果戰爭於1943年結束,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非常可能得以倖存,畢竟在德國有條件投降的協議上,盟國可以有很大的發言權。

但是,剛剛才熱了熱身的國際銀行家豈可輕易結束髮大財的好機會。當戰火在1945年8月最終熄滅時,美國的國債從1930年僅160億美元狂漲到1946年的2690億美元,凱恩斯的赤字財政和廉價貨幣的主張終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中得到“驗證”。國際銀行家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再次爆發一筆橫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貨幣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貨幣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 廉價貨幣的“新政”(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