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上)

第六章 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上)

“金融資本勢力有一個極為長遠的的計劃,它旨在建立一個金融系統來控制世界,一個被少數人控制的、能夠主宰政治體制和世界經濟的(機制)。

這個系統是以封建專制的模式被中央銀行家們所控制,它們通過頻繁的會議所達成的秘密協議來進行協調。

這個系統的核心就是瑞士巴塞爾的國際清算銀行,這是一家私有的銀行,而控制它的中央銀行們本身也同樣是私有公司。

每個中央銀行都致力於通過控制財政貸款、操縱外匯交易、影響國家經濟活動水平、在商業領域對保持合作的政治家提供回報等方式來控制各自的政府。”——喬治城大學著名歷史學家卡洛.奎格雷1966

本章導讀

在我們的生活中,“世界政府”、“世界貨幣”之類的詞彙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如果沒有相關的歷史背景,您將非常可能把這樣的提法當成普通的新聞炒作,其實,一個巨大的計劃正在啟動。令人憂慮的是,中國對此仍然知之甚少。

1944年7月,當整個歐亞大陸還被滿天的烽火所籠罩,就在英美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后僅一個多月,來自世界各地的44個國家的代表來到美國新罕布殊內爾州的著名度假勝地布雷頓森林,商討戰後世界經濟新秩序的藍圖。國際銀行家們開始實施他們策劃已久的計劃:控制全世界的貨幣發行!

此時的國際銀行家們已經建立起一系列核心的組織機構:英國皇家國際事務協會(RoyalInstituteofInternationalAffairs)和美國外交協會(CouncilonForeignRelations)。後來,由這兩個核心機構又衍生出兩個新的分支:經濟領域由彼爾德伯格俱樂部(BilderbergGroup)執掌大政方針,負責政治挂帥的是三邊委員會(TrilateralCommittee)。

這些組織的最終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由極少數英美精英分子所統治的世界政府

和建立最終統一的世界貨幣發行體系,然後是對所有地球公民徵收“世界稅”,這就是所謂“新世界秩序”(NewWorldOrder)!

在這樣的體系之下,所有主權國家的貨幣政策和經濟內政決策權都必須被剝奪,所有主權國家及其人民的經濟自由和政治自由必須被操縱。被套在現代人民身上的枷鎖不再是鐵鏈而是債務。為了使每一個現代“奴隸”產生最大的效益,粗放的經營管理必須向高效的科學“飼養”階段過渡,無現金社會、電子貨幣、國際統一的射頻卡身份證(RFIDIdentifier)、人體內植入身份證等技術將成為最終把現代人變成“奴隸”的標誌。依靠射頻識別技術,國際銀行家最終將可以監控每一個地球人在任何時間的任何位置。當現金從社會中消失之後,只需要輕敲幾下計算機鍵盤,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被隨時剝奪取得自己財富的權力。對於一切珍惜自由權力的人來說,這是一幅超級恐怖的景象。但對於國際銀行家來說,這才是“新世界秩序”的最高境界。

精英們認為他們的計劃不是“陰謀”,而是“陽謀”(OpenConspiracy)。與傳統陰謀不同的是,他們沒有明確的領導機構,只是“鬆散”的“志趣相投的社交圈子”。但是,讓普通人不安的是,這些“志趣相投”的重量級人士,似乎總是以犧牲普通人的利益來“充實”他們的“理想”。

美國外交協會的創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國際聯盟的首倡者豪斯上校就是這一計劃在美國的一位重要操盤手。

1.“精神教父”豪斯上校與“外交協會”

“在華盛頓,真正的統治者是看不見的,他們從幕後來行使權力。”

費利克斯.佛蘭克特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豪斯上校名叫愛德華·豪斯(EdwardHouse),上校的稱號是德克薩斯州州長對他在德州地方選舉方面所作貢獻的表彰。豪斯生在德克薩斯州的一個富裕的銀行家的家庭,豪斯的父親,托馬斯在美國內戰期間是歐洲羅斯切爾德家族的代理人。豪斯早年在英國讀書,和很多20世紀初的美國銀行家一樣,豪斯更願意視英國為祖國,並與英國的銀行圈子保持着密切關係。

1912年,豪斯發表了一本後來引起史學家強烈興趣的匿名小說《菲利浦·杜:管理者》(PhilipDru:Administrator),在小說中,他構思了一個仁慈的獨裁者掌握了美國兩黨的權力,成立了中央銀行,實施了聯邦累進收入所得稅,廢除了保護性關稅,建立了社會安全體系,組成了國際聯盟(LeagueofNations)等。他在書中所“預測”的未來世界與後來美國所發生的一切是如此驚人的相似,其“預見力”直追凱恩斯。

其實,豪斯上校和凱恩斯所寫的與其說是未來的預言書,不如說是未來政策實施的計劃書來得更加準確。

豪斯上校的書一經出版就引起了美國上流社會的矚目,書中對美國未來的預測與國際銀行家所期望的高度吻合。豪斯上校很快成為精英圈子中的“精神教父”。為1912年總統大選民主黨候選人提名問題,民主黨的大佬們專門安排豪斯上校“面試”候選人之一的威爾遜。當威爾遜來到豪斯在約紐的賓館,兩人詳談了一個小時,彼此深感相見恨晚,用威爾遜自己的話說就是:“豪斯先生是我的第二秉性。他是我自己的另一個獨立存在。他的想法和我的難以分別。如果我在他的位置上,我會做他建議的一切事情。”

豪斯在政治家和銀行家之間起着溝通與協調的作用,威爾遜當選之前,在華爾街銀行家舉行的宴會上,豪斯向金融大佬們保證“民主黨這頭驢由威爾遜騎着,決不會在路上尥蹶子的…謝夫、沃伯格、洛克菲勒、摩根等人都把希望寄托在豪斯身上。”謝夫把豪斯比作摩西,而自己和其他銀行家就是亞倫。

1912年11月的總統大選之後,當選總統的威爾遜來到百慕達度假,在此期間,他仔細閱讀了豪斯的《菲利浦.杜:管理者》。從1913年到1914年,威爾遜的政策和立法,幾乎就是在翻版豪斯的小說。

當1913年12月23日《美聯儲法案》通過後,華爾街的銀行家謝夫在寫給豪斯的信中說:“我想對你在這次貨幣法案通過的過程中所做的默默而卓有成效的貢獻道一聲感謝。”

當完成建立私有的美國中央銀行這一重任之後,豪斯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國際事務。在歐美有着廣泛人脈關係的豪斯很快成為世界舞台上的重量級人物。“他(豪斯)和紐約的國際銀行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淵源。他的影響力遍及很多金融機構和銀行家,他們包括:保羅.沃伯格和菲利克斯.沃伯格兄弟、奧圖.坎,路易斯.馬保,亨利.麥金薩,雅各布和莫提墨.謝夫兄弟以及赫伯特.李曼。豪斯在歐洲有着同樣強大的銀行家和政治家圈子。”

1917年威爾遜委託豪斯組織了名叫“調查”(TheInquiry)的班子來負責未來和平協議的制定問題。1919年5月30日,愛德蒙·羅斯切爾德男爵在法國巴黎的一家賓館召集了一個會議,參加者包括“調查”小組成員和英國圓桌會議(TheRoundTable)的成員,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如何整合英國和美國的精英分子的力量。6月5日,這些人再次開會,最後決定還是組織形式分離,統一協調行動比較有利。6月17日,豪斯作為召集人在紐約發起成立了“國際事務協會”(InstituteofInternationalAffairs),1921年7月21日,豪斯將“國際事務協會”改組為“外交協會”(CouncilonForeignAffairs),“調查”的成員、參加巴黎和會的美國代表和參與建立美聯儲的270名政界和銀行界精英加入了該協會,華爾街的銀行家慷慨解囊,一個致力於控制美國社會和世界政治的組織由此誕生了。

當羅斯福還是威爾遜手下的海軍部助理部長的時候,就拜讀了豪斯的《菲利浦·杜:管理者》,並且深受啟發。書中所描述的“溫和的獨裁者”恰是羅斯福後來真實的寫照。當羅斯福當選總統后,豪斯立刻成為白宮不可或缺的高參。

羅斯福的女婿在他的回憶錄寫道: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一直認為是羅斯福自己想出了很多主張和辦法,來使美國受益。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他的大多數想法,他的政治‘彈藥’,都是外交協會和主張世界單一貨幣的組織事先為他精心炮製好的。”

保羅.沃伯格之子,銀行家傑姆斯.沃伯格曾任羅斯福的金融顧問,也是外交協會成員,他在1950年2月17日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上說:“我們應該建立一個世界政府,無論人們是否喜歡它。唯一的問題是這個世界政府究竟是經由(和平的)共識或是(武力的)征服來產生。”

芝加哥論壇報1950年12月9日的一篇社論指出:“(外交)協會的成員對社會具有着遠比普通人大得多的影響力。他們用財富、社會地位、教育背景的優勢所建立起來的高人一等的地位把這個國家引向經濟破產與軍事崩潰的道路。他們應該看看他們的雙手,那上面沾滿着上一次戰爭已經陰乾的和最近一次戰爭仍然鮮紅的血跡。”

1971年,路易斯安娜的眾議員約翰·羅瑞克(JohnRarick)這樣評價道:“外交協會致力於建立一個世界政府,得到了最大的幾家免稅基金會從財政上支持,它揮舞着權力和影響力的大棒,在金融、商業、勞工、軍事、教育和大眾傳媒界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每一個關心致力於保護和捍衛美國憲法和自由商業精神的好政府的公民都因該了解它(外交協會)。我們國家捍衛知情權的新聞媒體一向在揭露醜聞方面非常有進攻性,但是在涉及外交協會及其成員活動方面始終保持着令人疑惑的沉默。外交協會是一個精英組織。它不僅在政府的最高決策層面上擁有着權力和影響力來保持自上而下的壓力,它還通過資助個人和機構從下面往上施加壓力,來支持把主權的憲法共和國變成一個獨裁的世界政府的僕從。”

外交協會對美國政治具有着絕對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除了3人例外,幾乎所有總統候選人都是該協會會員。幾十年來,兩黨輪番執政,而政府的政策之所以能夠保持一致,是因為外交協會的成員把持了政府中幾乎所有重要職位。從1921年以來,絕大多數的財政部長都由該協會包辦了,艾森豪威爾以降的國家安全顧問基本就是由該協會內定,除此之外,外交協會還產生了14個國務卿(1949年以來包辦了所有國務卿人選),11個國防部長,和9個中央情報

局局長。

從這個角度來看,外交協會就是美國精英們的“中央黨校”。“一旦外交協會的核心成員決定美國政府的某項特定政策后,外交協會規模龐大的研究機構就開始全速運轉,他們推出各種理性的和感性的論點,來加強新政策的說服力。從政治上和思想上,去混淆和貶低任何反對意見。”

每當華盛頓的官場上出缺(重要位置),白宮首先播打的就是紐約外交協會的電話,基督教科學緘言報聲稱,幾乎半數的外交協會成員都曾被邀請進入政府,或擔任政府的諮詢顧問。

外交協會的成員已有3600名之眾,成員必須是美國公民,包括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銀行家,大公司的領導層,高級政府官員,媒體精英,知名的大學教授,頂尖智庫的智囊,軍隊的高級將領等。這些人組成了美國政治精英的“堅強核心”。

在美國主流媒體“輿論導向”方面,1987年的外交協會報告中指出,有多達262名記者和傳媒專家是其會員,這些人不僅是“解讀”政府的外交政策,更是在“制定”這些政策。外交協會的成員把持了CBS、ABC、NBC、PBS等電視網絡。

在報紙方面:外交協會成員控制了:《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日報》、《巴爾的摩太陽報》、《洛杉磯時報》等大報。

在雜誌領域,外交協會成員控制着:《時代》、《財富》、《生活》、《金錢》、《人物》、《娛樂周刊》、《新聞周刊》、《商業周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讀者文摘》、《富布斯》、《大西洋周刊》等主流雜誌。

在出版領域,外交協會成員控制着:邁克米蘭、藍德、西蒙舒斯特、哈波兄弟、麥格羅.希爾等最大的出版公司。

美國參議員威廉.金納(WilliamJenner)曾說過:“今天在美國通向獨裁的道路可以完全合法化,國會、總統和人民既聽不到也看不見。從表面上看,我們有一個憲法之下的政府,但是,在我們政府和政治系統之中,還有一種權力,它代表着‘精英們’的觀點,他們認為我們的憲法已經過時了,時間在他們一邊。”

美國的內外事務的決定權已經不在民主與共和兩黨的手中,而掌握在超級精英俱樂部的小圈子裏。

2.國際清算銀行:中央銀行家的銀行

著名的貨幣專家弗蘭茲.皮克曾經說:“貨幣的命運最終也將成為國家的命運。”

同樣,世界貨幣的命運,最終也決定着世界的命運。

儘管國際清算銀行實際上是世界最早成立的國際銀行組織,但它卻刻意保持着低調,幾乎不被公眾所注意,因此學術界對它的研究工作非常不足。

除了8月和10月,每年有10次來自倫敦、華盛頓和東京的一批衣冠楚楚神秘人士來到瑞士的巴塞爾,然後悄然住進尤拉賓館(EulerHotel)。他們來參加的是世界上最秘密、最低調,但影響重大的定期會議。這十幾個人每人都有自己的辦公室和秘密的專線電話通往各自的國家。300多人的固定團隊為他們提供從司機、廚師、警衛、信差、翻譯、速記、秘書和研究工作的全套服務,同時配備給他們的還有超級計算機,全封閉的鄉村俱樂部,網球場、游泳池等設施。

能夠加入這個超級俱樂部的人有嚴格限制,只有那些制定各國每日利率、信貸規模、和貨幣供應的中央銀行家才有資格加入。他們包括美聯儲、英格蘭銀行、日本銀行、瑞士國家銀行和德國中央銀行的董事們。這個機構擁有400億美元的現金,各國政府債券,和相當於世界外匯儲備總量10%的黃金,其黃金擁有量僅次於美國國庫。僅出借黃金所帶來的利潤就可以完全支付銀行的全部開銷。每月的秘密會議的目的旨在協調和控制所有工業國的貨幣活動。

國際清算銀行的總部大樓擁有能抵禦核襲擊的地下建築,完備的醫院設施,三套冗餘的防火系統,即使在發生大火的情況下,也不必動用外來的救火人員。大樓的最高層是一個豪華的餐廳,僅供這十幾個參加“巴塞爾周末”的超級貴賓使用。站在餐廳的巨大玻璃望台上極目四望,德國、法國和瑞士三個國家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

在大樓的計算機中心,所有計算機都有專線直接連接各個國家中央銀行的網絡,國際金融市場的數據可以實時顯示在大廳的屏幕上。18個交易商不間斷地處理着歐洲貨幣市場上的短期貸款交易。另一層的黃金交易商則幾乎就是永遠在電話上交割着中央銀行間的黃金頭寸。

國際清算銀行在各種交易中間幾乎沒有任何風險,因為所有的貸款和黃金交易都有各家中央銀行的存款作為抵押,在交易中國際清算銀行收取高額的手續費。問題是,為什麽這些中央銀行願意把這些並不複雜的業務呢交給國際清算銀行來做,並任由它賺取極高的手續費呢?

答案只有一個:秘密交易。

國際清算銀行成立於1930年,席捲世界的大蕭條正處在最嚴重的時期,而國際銀行家們已經開始構思一個美聯儲的放大版,建立一個中央銀行家的銀行。根據1930年的海牙協議,它的運作完全獨立於各國政府,無論戰爭或和平時期完全免於向各國政府繳稅。它只接受各國中央銀行的存款,並對每一筆交易收取可觀的費用。當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和動蕩的30和40年代,歐洲各國的中央銀行紛紛把自己的黃金儲備存放在國際清算銀行,相應地,各種國際支付和戰爭賠償也都經由國際清算銀行來進行結算。

整個計劃的策劃者是德國的雅爾瑪·沙赫特(HjalmarSchacht),就是這個沙赫特曾於1927年與紐約美聯儲的斯特朗和英格蘭銀行的諾曼共同密謀策劃1929年的股市暴跌。他在1930年開始追隨納粹信仰。他所設計的國際清算銀行其目的就是提供一個可供各國中央銀行家為了一些秘密的資金調動提供難以追蹤的平台。實際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和美國的國際銀行家正是通過這個平台為納粹德國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扶持,以幫助德國將戰爭儘可能拖得更長一些。

在德國對美國宣戰之後,大批美國的戰略物資打着中立國的旗號,先運往法西斯的西班牙,再轉運德國。其中的金融業務很多都是經由國際清算銀行結算的。

國際清算銀行的董事會竟然是由交戰雙方的銀行家所組成,美國的托馬斯·麥奇立克(ThomasMcKittrick)與納粹德國工業托拉斯I.G.Farben的首腦人物赫曼.施密茨(HermannShmitz),德國銀行家馮·克特·施羅德男爵,德國帝國銀行的沃塞·方克(WaltherFunk)和埃米爾·普爾(EmilPauhl)一起擔任董事,后兩位甚至是希特拉親自提名的。

1938年3月,當德軍佔領奧地利后,大肆洗劫了維也納的黃金,這些黃金與後來在捷克和被德國佔領的其它歐洲國家所搶劫的黃金一起被存放在國際清算銀行的金庫之中。納粹德國的董事禁止在清算銀行的董事會上討論這一議題。其中,捷克的黃金在德國佔領之前已經被轉移到英格蘭銀行,納粹佔領軍迫使捷克銀行向英格蘭銀行索取這筆黃金,英格蘭銀行的諾曼立刻照辦了,這批黃金被德國用來購買了大批戰略物資。

當消息被一名英國記者披露出來,立刻引起了輿論的關注。美國財政部長亨利.麥金薩親自給英國財政部長約翰.西蒙打電話核實情況,西蒙百般推諉。後來首相張伯倫被問及此事時,張伯倫的回答是,沒有的事。原來,張伯倫乃是帝國化學工業公司(ImperialChemicalIndustries)的大股東,而該公司和納粹德國的I.G.Farben是密切的商業夥伴。

美國財政部派到國際清算銀行核查情況的科克然(Cochran)是這樣描述國際清算銀行敵對國家的董事之間的關係的:

“巴塞爾的氣氛完全是友好的。大多數中央銀行家彼此熟識已經多年,大家的重聚是一件令人愉快和有很高利潤的事。他們有人提出應該放棄彼此的相互詰難,大家或許應該和羅斯福總統一起去釣釣魚,克服大家的驕傲和複雜的情緒,而進入一個良好的狀態,這樣才能使當前複雜的政治關係簡單化。”

後來英格蘭銀行被迫承認捷克黃金被轉交德國的事實,他們的解釋是,那只是技術上的操作,黃金實物從來就沒有離開過英國。當然,由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存在,輸送黃金給納粹德國只需要在清算銀行的賬目上改動幾個數字就可以了。人們不得不佩服雅爾瑪·沙赫特在1930年就能設計出如此巧妙的金融平台來支持德國未來的戰爭。

1940年,美國人麥基垂克(ThomasH.McKittrick)被任命為國際清算銀行的總裁,他畢業於哈佛大學,曾任英美商會主席,精通德語、法語和意大利語,與華爾街關係密切,曾對德國進行過大量貸款業務。他上任后不久曾到柏林和德國中央銀行和蓋世太保舉行過秘密會議,討論一旦美國與德國進入戰爭狀態,銀行業務應該如何繼續進行。

1941年5月27日,美國國務卿赫爾在財政部長莫金撒的要求之下,給美國駐英國大使發電,詳細調查英國政府和納粹控制下的國際清算銀行之間的關係。調查結果讓莫金撒大為光火,英格蘭銀行的諾曼一直是國際清算銀行的董事。其實,美國、英國和法國的銀行機構與他們在戰場上的死敵德國人在清算銀行的董事會裏確是友好而親切的,這種古怪的關係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

1942年2月5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2個月,美國已經全面進入對德戰爭,奇怪的是德國中央銀行和意大利政府同意由美國人麥基垂克繼續擔任國際清算銀行的總裁直至戰爭結束,而美聯儲仍然與國際清算銀行保持業務來往。

英國工黨一直對英格蘭銀行與國際清算銀行的不清不白的關係持懷疑態度,多次敦促財政部有個說法,財政部解釋說:“這個國家在國際清算銀行擁有多種權利和利益,這些安排都是基於各國政府之間的協議。切斷與該銀行的關係不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在一個烽火連天硝煙瀰漫的戰爭時代,連國家之間的互不侵犯條約都隨時可以廢棄的時代,英國財政部卻嚴守各國銀行家之間的協議,讓人不能不“佩服”英國人對法律的“認真態度”。問題是,在1944年人們最終發現了德國獲得了清算銀行絕大部分紅利,英國的大方又不禁讓人生疑。

1943年春天,麥基垂克“不顧個人安危”往來於各交戰國之間。儘管他既不是意大利公民又不是美國外交官,意大利政府仍然給予他外交簽證,並由希姆萊的秘密警察全程護衛着來到交戰國首都羅馬,然後經由里斯本搭乘瑞典船隻回到美國。4月,他來到紐約與美聯儲官員進行磋商,然後他手持美國護照前往德國首都柏林向德國中央銀行的官員傳達機密的金融情報和美國高層的態度。

1943年3月26日,加州眾議員傑瑞.沃里斯(JerryVoorhis)在眾議院提出調查國際清算銀行的提案,試圖搞明白“一個美國公民擔任由軸心國設計和運作的銀行總裁的原因”,美國國會和財政部都沒有興趣進行調查。

到了1944年1月,另一個“好事”的眾議員約翰.考斐憤怒地表示:“納粹政府有8500萬瑞士金法郎存在國際清算銀行。大多數董事都是納粹官員,而我們美國的金錢卻在一直流向那裏。”!!!人們一直不理解為什麽瑞士能在四面戰火的環境下保持着“中立”,而同樣弱小的比利時、盧森堡、挪威、丹麥即使想保持中立,也難逃納粹的鐵蹄。其實問題就在於國際清算銀行位於瑞士,它的實際功能就包括美英的銀行家向德國提供戰爭融資以便使戰爭打得更長一些。

1944年7月20日,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廢除國際清算銀行的議題終於擺到了桌面上。凱恩斯和懷特(HarryDexterWhite)這兩位總設計師考慮到國際清算銀行在戰爭中的種種可疑行為,開始都曾支持廢除該銀行,但他們的態度很快久發生了變化。當凱恩斯敲開美國財政部長莫金撒的房門時,莫金撒吃驚地看着平素態度和風範都無可挑剔的凱恩斯情緒激動,滿臉漲紅,他用儘可能平和的口氣說他認為國際清算銀行應該繼續保持運作直到新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立,凱恩斯夫人也在一邊遊說莫金撒。當覺察到莫金撒承受了要求解散國際清算銀行的巨大政治壓力時,凱恩斯退一步承認該銀行應該關閉,但是關閉的時機也很重要。莫金撒則堅持“越快越好”。沮喪的凱恩斯回到自己的房間,立刻召集了一個英國代表團的緊急會議,會議開到凌晨2點,凱恩斯親筆草擬了一封致莫金撒的信,要求國際清算銀行繼續運作。

第二天的會議上,莫金撒的代表團令人吃驚地通過了解散國際清算銀行的決議。當得知這一決定時,麥基垂克立即給莫金撒和英國財政大臣寫信,強調戰爭結束后國際清算銀行仍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他同時又表示國際清算銀行的賬目不能公開。事實上它的賬目從1930年到現在的76年中從未向任何政府公開過。

儘管麥基垂克在戰爭中的種種可疑行徑,他卻備受國際銀行家們的欣賞,他後來被洛克菲勒任命為大通曼哈頓銀行的副總裁。而國際清算銀行最終也沒有被解散。

戰後,國際清算銀行的活動更加隱秘。它是由一個被稱之為“核心俱樂部”的六七個中央銀行家組成,其中有美聯儲、瑞士國家銀行、德意志聯邦銀行、意大利銀行、日本銀行、英格蘭銀行的董事們,法國銀行和其它國家的中央銀行被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

“核心俱樂部”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把各國政府堅決排除在國際貨幣決策過程之外。瑞士國家銀行本來就是私有銀行,完全不受政府控制。德意志聯邦銀行幾乎和瑞士銀行一樣我行我素,在利率變動這樣重大的決策上也完全不和政府打招呼,它的總裁普爾甚至不願坐政府安排的飛機到巴塞爾開會,他寧願自己座他的豪華轎車到瑞士。美聯儲雖然受政府一定程序的制約,但是在貨幣問題決策上白宮和國會完全無緣致啜。意大利銀行在理論上必須接受政府控制,但它的總裁從來就是和政府不咬弦,1979年政府甚至威脅要逮捕意大利銀行總裁帕羅.巴非(PaoloBaffi),在國際銀行家們的壓力之下,政府卻沒之奈何。日本銀行的情況較為特殊,但在8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崩潰之後,大藏省對日本中央銀行的干預被形容成罪魁禍首,日本銀行趁此機會掙脫了政府的鉗制。英格蘭銀行被政府看得很緊,但他的總裁都是手眼通天的大人物,所以也被算作核心成員。

法國銀行就沒有這樣幸運了,它被看成是政府的傀儡,被堅決排除在核心之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貨幣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貨幣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 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