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汶川地震看地震武器攻擊中國的可能性
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監測和評價認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隆升導致的。震源深度為1o公里―2o公里,淺源地震的巨大能量基本上被釋放到地表,所以持續時間較長,破壞性巨大。中國地震局已將汶川地震震級從7.8級修訂為8級。
四川省地震局局長丁仁傑介紹,地震多數生在地下15公里以下的地殼裏,當前人類對於地殼的研究只能通過鑽機鑽至地下12公里,遠遠做不到直接觀察到地震孕育生的全過程,只能在地表憑藉有限的儀器設備捕捉地殼內部結構和狀態變化的間接信息,以此來判斷地震生的可能性。專家說,地震預報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哪個科學家有辦法能把地震準確地預報出來。
不過早在漢朝時,張衡就明了地動儀,對於地震預報有相當的經驗。尤其在經歷唐山、刑台大地震之後,經過這麼多年的展,中國的地震檢測、預警機制更是有了長足的進步,中國曾準確地預報了海城地震。尤其根據中國地震專家的說法,印度板塊同歐亞板塊的碰撞可能只是一個誘因,引汶川地震的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層,是歐亞板塊內部的問題。即便是在青藏高原這樣地層比較厚的地方,如此大規模的地震,卻沒有什麼地震前期的異像和預兆,是不符合邏輯的!如果這是一次正常的地震,地震測量儀器應該有感覺的。
日本的一個地震研究小組表示,汶川地震可能是沿着斷層線分兩個不同階段爆的。因此,即便是地震武器攻擊,原因肯定也是多方面的。單獨地看四川大地震,沒有問題,這就是一次地震災害。但綜合全局來分析,其中的疑點就很多了。
地震武器的最初設想產生於2o世紀6o年代的蘇聯,蘇聯的一系列核試驗引了伊朗、芬蘭等國的強烈地震。蘇聯地理學家注意到,在地下核爆炸幾天之後,有時會在幾百千米外生地震。這一偶然的現立即引起軍方的重視,試驗結果表明,地下核衝擊波極有可能展為一種武器並加以利用,其威力之巨大可能出乎人們意料。據一位前蘇聯克格勃將軍說,前蘇聯的確曾經考慮研製一種地震炸彈,它能夠在地下爆炸,造成地震和海嘯,從而達到毀滅美國的目的。冷戰結束后,雖然蘇聯已不復存在,但美國與俄羅斯仍在進行地震武器的研究。
據悉地震武器在定向性、動能傳遞、時間控制等諸多方面還存在着難以克服的困難。但美國人造地震武器已有能力在地球任何地點連續製造9級以上的毀滅性地震,目前只有美國完全掌握了這種級武器。不過我們現在所知道地震武器的啟用是以核爆炸為前提的,依靠地下核爆炸所產生的定向聲波和重力波,當量為1萬噸TnT的核爆炸可以誘黎克特製6.1級地震,而當量1oo萬噸TnT的核爆炸可以引黎克特製6.9級地震。
前蘇聯著名的地震學權威尼古拉耶夫對核爆炸與地震的關係曾作了如下論述:“核爆的後果從來不是立刻出現的。地震有可能在爆炸之後兩天、一周或幾周之後生。這一延遲出現的後果使地震武器具備了極強的隱蔽性。因此,任何一方都難以斷定,本地生的地震是否與數日前生於幾百千米之外的一次核爆炸有關。”
因為局限於資料的來源,我不能確定是否有核爆炸彈(並非原子彈,專門用來製造地震的地震彈)爆炸的跡象。至少理論上,利用隱形轟炸機精準投彈到礦井或深谷是可以做到這一點。退一萬步,我國的國土防空非常地嚴密,敵機無法滲入,但仍不能排除地震武器攻擊的可能性。因為只有無中生有地製造地震,才必須有核爆炸。運用地震武器的攻擊的另一種模式,則不一定是通過核爆炸,而是通過地質分析,得出譬如說四川省位於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這兩個大6板塊的交界處附近,目前印度板塊在以每年兩英寸的度向北推移,在這樣地震的活躍區,可以通過攻擊衛星來施加某種外力來誘、加劇一次地震的爆。
四川的這次大地震生之後,美國衛星“突然現”了中國四川地區的兩個核基地(射井之類的東東),美國媒體大肆炒作,表示出對中國四川綿陽地區的核設施的嚴重關注,意思就是要誤導輿論,弦外之音含有中國的地震是自己核試驗引的嫌疑,好一個“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說法,汶川地震也許真的是外力促的。
美聯社報道稱,四川境內有一個核研究中心、兩個核燃料生產基地和兩個核武器基地。《漢和評論》則稱綿陽地區集中了中**隊戰鬥機高性能雷達、核彈頭起爆裝置、防輻射、彈頭風洞、軍用計算機、顯示器、自動化指揮、宇宙飛船用電子組件、軍用通訊等高技術軍事工業,是中國核武庫的儲存地點之一。
我們必須加強在四川地區軍事基地,尤其是核基地的安全保衛工作,謹防間諜分子(假扮成災民或志願人員)利用這次空前的動蕩,刺探情報,放置間諜設施。動用專業設備對核基地周邊三公里以內,進行搜查,看有沒有放置紀錄核武器射數據的竊聽(感應)裝置。
我建議七、八月份,我們的國家應該開始防洪、防颱風的準備了,實際上我們現在就可以加大疏通河道,調節水位的工作,不要等到暴雨成災再臨時抱佛腳,南方諸省很有可能又有洪澇、風暴災害!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的是,我們必須不遺餘力地繼續奧運會安保工作,認真地排查在汶川地震期間進入我國境內,打算長住(奧運會潛在觀眾)的外國人(或歸國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