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 同文館

第十六節 同文館

恭親王還在繞着王洋房忙忙碌碌,朝廷又出了件大事,那就是太后准了恭親王曾國藩李鴻章幾位積極推進洋務的官員們的聯合上奏,設立同文館,招考包括翰林院的翰林在內正途官員們去學習洋人技藝,以便“師夷長技以制夷”。

緊接着太后即將駕臨王府的諭旨,恭親王領銜的奏章又被准了,臉上大有光彩。

從前咸豐帝逃往熱河,恭親王留在京城同八國聯軍辦交涉事務時,大清朝竟然找不出一個會說洋話的人,結果只好請洋人自己來翻譯,毫無疑問,訂立的協議中,大清朝自然大大吃虧。恭親王就是在吃足了苦頭之後,才想起來要設立“同文館”,培養能說洋話的人才。

其實,早在他父皇道光帝在位時,就因為沒有掌握洋人的情況,在鴉片戰爭中進退失據。戰爭打了兩年之後,大清朝廷仍舊對對英國一無所知——父皇在諭旨中甚至如此詢問英國的情況:到我國內地要經過幾個國家,克什米爾離那個國家有多遠,有沒有水路能通…這個維多利亞女王才22歲,怎麼會被推為一國之主?英國人在浙江生事,調兵遣將,奪占土地,搜刮民財,都是什麼人在指揮?這個國家製造鴉片賣給中國,是想圖大清百姓的財,還是想害大清百姓的命?

古書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樣完全不知道對方的情況,這仗不就瞎打了嗎?

所以這洋學館非開設不可,之所以取名叫做“同文館”,全因漢字喜歡這種粉飾用詞,比如“同治”,其實就是兩宮太后、加上顧命八大臣等不同的人來治;而同文,目的就是要掌握漢文和滿文以外迥然不同的洋話。

但即使美其名曰“同文”,也別想蒙過宿儒們有些近視的渾濁老眼,他們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如同獵犬般靈敏的鼻子很快就嗅出了大不同,立即如哮天犬般狂吠起來。

領頭人物是當今皇帝的師傅倭仁。本來這些年來,洋人對大清朝步步緊逼,就如和他一起在南書房當值的師傅徐桐,坐在家裏也不得不忍受東交民巷傳來的洋腔洋調,和洋味撲鼻。洋人之變,簡直曠古所未有,然而這又是自古以來夷人所帶來的災禍的延續。

如今恭親王等人讓京城裏這些一等一的翰林們,也去“奉夷為師”,這不是要自毀長城,挖大清朝的本已搖搖欲墜的牆腳嗎?

其實他錯怪恭親王了,因為恭親王和他一樣,擔心尋常國人學習洋人技藝,會“為洋人引誘,誤人歧途”。

所以特意招考這批已經接種了國學疫苗的官員們,因為讀書人懂得正道,用心光明正大,不容易被誘惑。

誰知道倭仁雖然認為大清朝的文化光輝燦爛,洋人無法望我項背,卻對它的免疫功能信心全無,認為讓這些翰林們去拜洋人為師,簡直是自投羅網。

聽說洋人傳教,都還以讀書人不肯拜上帝為恨,而朝廷自己卻讓正途官員去學洋人技藝。

如果翰林們本來飽讀詩書,卻轉而拜洋人為師,品行也就可見一斑,即使去學洋人的技術也不一定能學通,能學通也不見得就能儘力報國,恐怕不為洋人所用寥寥無己。

雖然大清朝在槍炮上打不過洋人,總還有這麼一群能夠每天搖頭晃腦地“知乎也”的讀書人,作為大清朝文化鼎盛的象徵;如果連他們也跑去學洋人,那不是“華夏之大防已潰”,要“變夏為夷,國將不國”了嗎?

這樣的奏摺,他向朝廷遞起了癮,每天從南書房回來,大熱的天,就坐在靠着小院梧桐的書房裏,頭也不抬地揮筆,好象當年殿試答題那般勤奮。遞第一通上去,見朝廷並沒有幡然悔悟,撤辦同文館,緊接着又遞第二通。

武則天頭回接到他的奏摺,覺得他的奏摺對仗工整,鏗然有聲,講的話也不無幾分道理,只可惜這幾分道理無法用來抵擋洋槍洋炮,所以對倭仁的奏摺只是扣壓,既不褒揚,也不貶斥,算是賞給“帝師”一個天大的面子。

之後幾通又遞上來,也只當他老糊塗了,已經不記得自己之前遞過摺子。

到遞到第六通,而且具體指摘同文館新增的天文算學為“末藝”,是“機巧之事”,“讀孔孟之書,學堯舜之道”的儒家君子不必學,要學只能讓欽天監的天文生與算學生去學。

武則天有些惱了。洋務派製造槍炮輪船時,覺必須懂得製造的原理,所以才提倡學習天文算學,因而有開設天文算學館之舉。這個老傢伙不為朝廷分憂,卻只管喋喋不休講些沒緊要的話。

何況,如果連朝廷官員都不能學習洋人技藝,她武則天又怎麼能把皇帝派到洋人的國家?

倭仁終於次遭到皇帝諭旨的訓斥:“天文算學為儒所當知,不得目為機巧”。

雖然如此,同文館本來要招考九十名正途官員,二十幾天過去,來報名的卻只有三十五人,即使統統錄取,也完全不夠。

這都是倭仁的“功勞”,他那些摺子裏面,象“立國之道,尚禮義而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而不在技藝”之類對仗工整、琅琅上口的對聯一對又一對。

還說要學也不必向洋人學,大清朝自然有精通天文算學的人才;何況洋人性格狡詐,師夷制夷簡直就不可能,弄不好還會中洋人的詭計。

結果那些本來就反對同文館的官員,每天碰到一起,茶前飯後,無不要將這幾幅對聯吟哦一番。更有跟風之人撰的一幅對聯說:“詭計本多端,使小朝廷設同文之館;軍機無遠略,誘佳子弟拜異類為師”;還有人罵:“胡鬧!胡鬧!教人都從了天主教!”

恭親王自以為取得巧妙的“同文館”呢,則被人嵌成了幅藏頭聯,“未同而言,斯文將喪”;親王自己則因為排行第六,又常與洋鬼子打交道,竟然得了一個“鬼子六”的綽號。

這樣一來,就是有心要走個偏鋒報考同文館去尋前途的人,也怕到時“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前途謀不成,反被這些人的口水淹死。

五月末的大熱天,恭親王每天在家裏操心搬進來扛出去的傢具;到同文館又愁報名的人數不多,且未見得都是可造之才。這一館一府,讓恭親王不免着急上火。

這事情也沒辦法和走得近的大員們商量,因為雖然當面不說,恭親王知道,這些沒有辦過對外交涉的人不贊同辦同文館。

“讓他們也去吃吃苦頭就好了。”他不免對窗慨嘆道。

自己猛然聽到自己說話,這話又繞回到他心裏。然後他聽到自己的回答:“對啊,為什麼不呢?”

王府的事情雖然不好托他人之手,同文館的這樁苦差,就完全能脫手。誰“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反對得厲害,就讓誰去辦。

所以第二天廷對,恭親王就提出,同文館的事情不順遂,皆因沒有得力大員來辦。皇帝的大師傅倭仁,聲望至隆,讀書人所推崇備至,如果能出面來督辦同文館,必然報考之人云集,人才唾手可得。大師傅不是在奏摺里說過了嗎?“天下之大,不患無才,如以天文算學必須講習,博採旁求,必有精其術,何必夷人?何必師事夷人?”

在寶座上的年輕皇帝聽得目瞪口呆,因為“大清朝有的是能工巧匠”這句話,就好象有誰在念出皇帝自己的想法;此外,誰不知道倭師傅對同文館反對得厲害,現在竟然讓他去辦,難道這位叔叔已經被氣糊塗了嗎?

恭親王自己覺得這主意妙,還有點似小孩想捉弄人的快意。但如果太后不允,也是枉然,所以低着頭等着太后的答覆時,忍不住偷偷朝淡黃色的帘子后瞟了一眼。

如果太后說,“倭仁大師傅只怕不肯去辦,這件事,還是后議吧?”那就掃興得很了。

沒料到簾后的太后嘴角掠過一絲笑容,竟然也微微點了點頭道:“這主意不錯,就讓大師傅倭仁即日起兼任同文館館長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則天代慈禧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則天代慈禧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六節 同文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