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對一些古代稱謂、用語以及借…

關於對一些古代稱謂、用語以及借…

中國古代歷史,上自三皇五帝,下到184o,其風俗之複雜,詞語之變遷,不勝枚舉,加之風俗和稱謂,還有地域性的限制,所以說,要完全做到嚴謹,每一個稱謂和風俗,都要去仔細考證,那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情,我實在無法做到完全不出錯處。但是,我也覺得,不要說是歷史文,即使是架空文,有時候也不能過於違反風俗。過於荒誕,過於脫離實際,只能算作是神話或是玄幻,而不是真正的古代人類社會。

一、本文是架空,不過大致時間是定在唐宋之後,明清之前,所以文中人物必定是漢族人,多數稱謂、官銜等,以仿照唐宋的規矩為主。

二、每一章節標題,部分是自己所編,但有部分是選用了故人詩詞,但就不一一列明出處了。文中某些字句,比如說詩詞或者是名家曾經用過的字句,為免引起糾紛,會註明出處。

三、關於宮廷和民間風氣是否開放的爭議。因為文中可能會提到公主對一個少年說,我喜歡你,或者是少年男女私自會面、女子在外拋頭露面等事,是否符合實際情況。如果按照明清之時,自然是不太可能,畢竟那時候是封建制度的頂峰時期,對於男女關係的規範,自是嚴格到了極致。但是唐宋時期呢?我覺得還是相當開放的,甚至某些地方,並不亞於現代。

唐代就不用多說了,公主養男寵、多次改嫁等等,都不是太過奇怪的事情,即使在民間,這樣的事情也不少見。即使到了宋朝,其實還是相當開放的,特別是北宋。有考證說,李清照沒嫁人前,喝酒賭錢這種事情都做過,宰相夫人閑着沒事,召集幾個才子來開個###這種情況,也並不少見。所以在文中,只要並非十分出格之事,在風氣相對開放的朝代,其實我覺得還是符合實際的。

四、關於宮廷的稱謂和自稱問題,網上解釋過多,實在過於複雜,難以判定哪個最為精確,下面是我找到的三個。

解釋1:哀家和本宮。

哀家:專指太后(皇帝的母親)、太皇太后(皇帝的婆婆)

本宮:可能指很多人,古代皇城中有很多宮殿,只要是一個宮殿的主人都可自稱“本宮”,比如,太子叫“東宮”,可自稱本宮,皇后可自稱本宮,還有一些人,只要是宮殿的主人都可自稱“本宮”,但太后和太皇太后一般不會自稱“本宮”。

解釋2:哀家是皇后或皇太后的自稱。

本宮,至少也得是擁有一定封號的妃子才能使用的自稱,比如東宮皇太后、西宮皇太后,沒有一定地位的妃子是沒有資格如此自稱的,否則就是一個死字。

但是,“一定封號”的妃子,到底要達到什麼封號,並沒有詳細說明。

由此看來,解釋1與解釋2已經有一定的出入。我們平時對於宮廷的了解,多數來源於文藝作品或者是電視作品,而關於學術方面的論證,比較難以找到。

解釋3:公主、妃子對自己沒有特殊稱呼,“本宮”是電視劇的稱呼。

皇帝自稱:“朕”。另外,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

皇后自稱:皇太後下制令時,自稱“予”,在便殿見群臣時,則稱“吾”,很多時候也用“我”

后妃自稱:唐朝在正式場合用“妾某氏等”,(注意,並不是臣妾),平時則用“我”或者“吾”,宋朝後就多用“臣妾”。

公主自稱:對皇帝,她也是稱“吾”或者“我”

皇帝對兒子的稱呼:親昵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他的名或者稱呼其排行,如九郎之類

皇太子自稱:平時還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對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時可用“兒臣”,對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諸王則被稱呼為“王爺”

為了統一稱謂,減少犯錯的幾率,並且為了讓小說看起來不至於過分僵硬,後文採用第三種解釋,也就是說,太后、后妃、公主等人自稱的時候,會用“臣妾”或者“我”。皇帝多數自稱“朕”,比如在朝堂之上、與大臣議事,或在較正式的場合對宮眷談正事時,平時回到宮裏與家人輕鬆閑談,可以自稱“我”。

四、關於另外的一些稱謂。一些稱謂如果完全採用古代用法,過於奇怪,也不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所以多數用了現今的稱謂方式。

1、相公、娘子:戲文之中,夫妻之間,多稱呼“相公”和“娘子”,但是有人認為,在唐宋兩朝,是非常大的錯誤。按照一些人的看法,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識,一律可以稱為“娘子”,年輕一點的可以稱呼為“小娘子”。這裏“娘子”並非老婆含義,此外在宋代,“相公”就狹義來說,依舊限於對宰相的尊稱,但事實上,作為一般的高官尊稱也是可以,如岳飛就是被稱呼為“相公”。但是,小說里為了符合一般讀者的習慣,還是將“相公”和“娘子”作為夫妻間的稱謂。

2、“小姐”這個稱謂不能隨便用,早在宋代,“小姐”的含義就是“妓女”的意思,並不是指正經人家的姑娘。有人研究,最早出現的小姐稱呼官家女兒,是出現在戲曲中,平時的人們生活中,一般還是稱呼某娘子,某安人,某院君這些稱呼的比較多,小姐一直到了晚清,才被稱呼為富家的千金。但是,如果在小說里,把千金小姐稱作“大娘子”、“二娘子”、“三娘子”“表娘子”,實在非常奇怪,我無法接受,所以還是用“小姐”的稱謂,並非指妓女。

3、關於夫人。據說,夫人最早並不是稱呼平民家的老婆,指的是天子的妻子,周制中,一后三夫人,而到了唐朝,皇后在宮中被稱為娘子,四妃才能被稱為夫人。而官員的妻子,更不是能胡亂被稱為夫人,唐時,一二品的妻子,是國夫人,她們自然也能被稱為夫人,還有三品的,是郡夫人,其它四品以下的,就不能被稱為夫人的。宋明清,高官妻子,才能被稱為夫人,一般小官的老婆,不能被稱為夫人。如果按照這種規矩,許多古代小說,一些五官職的富人妻子,都被稱為夫人,已經是一種錯誤。

那麼,如果富人之妻不能稱作“夫人”,那稱作什麼呢?說法一是,一直到了明朝,家裏的丫鬟,稱呼主母都是娘,少爺的妻子,則被稱為嫂子的。到了清朝,主母就是太太,少爺的妻子就是奶奶。而到了民國,一般人家的妻子,都是被稱為太太。另一種說法是,夫人這個稱謂,在嚴肅的正式場合極端嚴謹,但是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口語中都是被濫用的,即使在路上隨意將人稱作“夫人”,其實也未必違反禮儀,也就是說,規定是規定,但是實際情況是沒有完全按照規定執行。

因此,為符合閱讀習慣,富人之妻或是敬稱他人之妻,也用了“夫人”,並非特指皇帝嬪妃或是高官之妻。

五、關於太監。

說到太監,他們的自稱,一般小說喜歡採用“奴才”或者“咱家”(“雜家”)之類的,但也有人認為,這是清朝時期的稱謂,而在此之前,太監們對着主人基本上都是自稱“奴婢”(並非特指女性僕人),“老奴”“小人”“小的”“內臣”,權大的甚至可直接稱“臣”。也有人考證,明清兩朝才把宦官叫“太監”,之前都稱“寺人”“宦官”“宦者”“宦人”之類的,是比較正式的稱呼。

此外,有考證稱,宮廷中的宦官彼此之間一般都以“爺”互稱,姓張稱張爺,姓李稱李爺。遇到輩分比自己高的宦者應稱“師父”,對外人則通常自我謙稱為“刑餘之人”。但這“宮廷”,到底是哪朝宮廷呢?語焉不詳。不過依我的想法,“爺”這種叫法,恐怕也是屬於清朝的為多。據晚清宮廷中的太監池煥卿等回憶,“太監們不喜歡人們把他們直稱作太監,如果你把他們叫做老公,那簡直是罵他們八輩祖宗。”由此可見,在太監們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人們能像普通人那樣的,稱其為“爺”的。當然,這些“考證”純屬搜索的資料,我尚沒有找到更確切的史實或者典籍出處,若是有人知道典籍出處,盼賜教。

對於宦官的記載,明清兩朝最多,之前的因為時間久遠,記載都比較模糊了。到底採用哪種說法,其實我本身就非常迷糊。為符合現在的閱讀習慣,當然也不過於荒誕,我只能折中一下,還是採用“太監”或者“宦官”這種叫法,他對皇帝的自稱,還是稱“奴才”或者“小人”“老奴”,至於對外人,若是自稱“刑餘之人”,似乎有些過長而怪異,叫“咱家”好像清朝的味道過濃,折中一下,自稱“小人”或者“小的”,我反倒覺得這個自稱好像順耳點,若是非正式場合,也可自稱“我”。外人尊稱他們,也照一般的小說習慣,稱“公公“。若哪位朋友有何高見,也盼賜教。

六關於貴族服飾顏色。

有人研究稱:紫色用於服飾,起於春秋時,很多上層貴族喜歡。比如齊桓公就很喜歡服紫,使得紫帛供

不應求。不過當時還沒有規定說什麼等級不能穿紫色。但到了春秋晚期,似乎那時紫衣已成國君專用之服了。《左傳》裏記有渾良夫三罪而被殺:紫衣、坦裘、帶劍。唐代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緋,紫貴於朱。宋代也是這個格局。

但是,紫色在東周時期是屬於雜色,大紅才是正色,成語“惡紫奪朱”,意思是不正統的奪了正統的排場。當然,也有人提到“赤色”和“玄色”才是正統,也屬正確,傳說中的“玄衣?裳”就是皇帝的禮服。一般來說,影視劇提到的明黃色,一般在上朝或是日常穿着,祭天祭祀祖宗的會穿赤玄二色禮服,當然,可能只是純屬漢人統治的朝代而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無冕皇后:清秋醉芙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無冕皇后:清秋醉芙蓉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對一些古代稱謂、用語以及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