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大約三千步軍已經登上岸並且排成一個方陣,口中一起發出“吼、吼”的吆喝聲,用手上的腰刀拍擊着盾牌,緩慢而整齊地向岸上移動。更多的人馬正在上岸。
百濟軍的陣列開始騷動起來,終於“轟”的一聲四散開來。
然後,數百隋軍騎兵發起了追擊。
百濟並不是出馬的地方,所以也意味着他不可能有像樣的騎兵,尤其是這樣一直臨時拼湊起來的隊伍。僅有的幾匹馬分給了將領,他們此時已經跑得無影無蹤。
不過,幸運的是百濟軍逃得很分散,這使得追擊有難度,更重要的,是在海上顛簸了二十來天剛剛上岸的馬其實腿軟。
來護兒把登陸點選擇在了百濟的西南(今天韓國全羅南道)的某處,恰好是百濟軍防線的最南端。
登陸點如果靠北,雖然近了不少,卻可能被高句麗和百濟夾擊---高句麗再不仗義,也不會不顧自己的利益,而靠中部,離泗沘近,遇到的阻力自然也大,雖然可以“直搗黃龍”,可是滅掉百濟並不是來護兒此行的目的。
於是,當扶余璋終於可以拼湊起一直像樣的力量時,來護兒已經開闢了一個有百裏海岸線,並向縱深挺進了近百里(大約近兩千平方公里)的一個根據地,並且在登陸點附近擇一河流入海處築起一座土城---當然算不上宏偉---和一個碼頭。土城附近的一處高地,則立起木柵營寨,互為犄角。
船隻和水手已經返航了,留下了左翊衛的三萬人和一千驍果衛。水手們留下,對陸戰幫不了什麼忙,反而消耗隨船運來的物資。這批船是大隋遠洋的主力,來護兒還指望着它們的運輸接濟呢。
西南也傳來了新的消息---驃國王遣使求和。
原來,正當驃國王率領驃**隊的主力在與隋軍相持的時候,他的後院起火了。國相殺死了留守監國的王太子,佔據國都室利差旦羅(今緬甸卑謬),自立為王。
室利差旦羅與遠在北方(今緬甸密支那附近)的國王相距千里,等到國王收到消息,叛軍已經控制了中部(今緬甸曼德勒)、南部大半的國土。
將士們的家眷大半在中南部,而大軍糧草,也大半需要中南部供給,數萬大軍自然軍心不穩了。驃國王有心南下平叛,可是旁邊的隋軍虎視眈眈,他雖然依舊大軍在手,實力要強於叛軍,可是腹背受敵,實在是兵家大忌。無奈之下,驃國王遣使求和,前線將領立刻快馬回報,我與內閣商議,覺得大隋而今與驃國、寶髻、高句麗、百濟多方作戰,不利於集中精力對付突厥,傾向於與驃國停戰。只是信使一往一返,卻有一月有餘。
這一個月,驃國王的日子並不好過,一些士兵已經開始逃亡,而叛軍原本有些忌憚,一直沒有北進,現在實力增加一倍,已經蠢蠢欲動了。
侯君集搖身一變,成為了大隋的全權議和大使,而他提出的和談條件,可謂苛刻---驃國不僅不能再覬覦金齒東部的八部,連西部四部,和本土北部(今緬甸邦坎-太公-班塔以北,唐宋時期這裏長期歸屬大理國,所以我才指示侯君集盡量爭取),都要割讓給隋帝國,而驃國也要比照林邑等國向大隋納貢稱藩。不過為了表示善意,隋軍願意化敵軍為盟軍,不僅可以提供一批糧食,還可以出兵協助平叛---正好控制一些要害,免得將來對方反悔。
雖然條件苛刻,但為了保住王位,驃國王還是爽快地答應了。時間大隋拖得起,他卻拖不起。況且如果大隋與叛軍結盟,侯君集今天從他這裏得不得的,也絕對可以從新國王那裏得到。
楊義臣合賈務本尚未到馬邑,馬邑就有了新的戰報傳來。
二月底,馬邑鎮武賁郎將王智辯和雁門郡丞陳孝意聯合,湊集了七千人馬,襲擊劉武周的老巢桑乾,桑乾有劉武周的萬餘人,雙方相持不下。而王威集結起河東道的地方部隊一萬人,攻擊劉武周其他幾處據點,使其不能支援桑乾,官軍的戰鬥力到底要強於變民軍,祭天下來,桑乾已經岌岌可危,而王威也拿下了劉武周佔據的幾個縣城。
就在這時,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兩千突厥騎兵突然在王智辯、陳孝意背後殺出。我最擔憂的事情到底還是發生了---劉武周真的已經勾結了突厥。
這兩千突厥人,是繞過有重兵防守的城池和長城,化整為零,悄悄潛入的,兩千人分成百人一股,並且換上了官軍的衣服,一路又一改往日搶掠的作風,以致隋軍毫無警覺。
戰局可想而知:王智辯戰死,七千官軍,僅剩下兩千多和陳孝意逃回了雁門。劉武周乘機佔據了守備空虛的馬邑城。
王威也遇上了麻煩。
他親自率領的三千官軍,遇上了一千多劉武周的部下。
三千官軍對付一千多烏合之眾,王威充滿信心。
可是結果出乎他的意料。
他的三千地方軍,戰鬥力遠不如王智辯的鎮兵,固然是一個方面。
但是更重要的,是對方一名使槊的黑臉頭目,實在勇不可擋。
這個人,是我惦記了很久的尉遲恭。
於是,王威只能帶着不到一千殘兵敗將,逃回太原,其他各路官軍也撤回原防,河東道北部各郡縣,只好閉城堅守,整個馬邑,連同婁煩、雁門的數個縣,都落在了劉武周手中,劉武周一時聚眾近十萬,聲勢大振。
三月,榆林又出事了。
榆林今年遭了旱災,當地官員雖然沒有像王仁恭那般中飽私囊,卻不肯開倉賑濟災民---理由是官府的存糧要預備着突厥圍城時救急,一時民怨***。
一個叫郭子和的人,發現機會來了。
這個郭子和,本是左翊衛的一名曹長,因為犯了軍紀,被發配到榆林,做一個守城門的小卒。
可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卒,卻在榆林秘密結交了十八個拜把子的“生死兄弟”。這一天,他集結死黨,突然衝進太守府,太守董純恰好去了榆林鎮將軍處做客,於是郡丞王才倒霉,被郭子和一刀砍了腦袋。郭子和開倉放賑,一時聚集起饑民五六千人,就是榆林郡兵,大半逃散,小半歸降了郭子和,只有十數人戰死。
榆林與馬邑不同,作為邊關一線,它的兵鎮與郡城是分開的,兵鎮在郡城以北三十里。守鎮的中郎將得到逃來敗兵報來的消息,立刻派武賁郎將杜伏威領兩千騎兵,隨同太守董純平叛。郭子和人數雖多,到底是烏合之眾,剛一交手,人馬就散去一半,剩下不到三千人,逃出郡城。杜伏威當下安撫百姓,戒嚴城池,也不追擊。
很快,郭子和也和劉武周一樣,和突厥建立起聯繫,阿史那咄吉封劉武周“定楊天子”,郭子和“平楊天子”,這“楊”,自然指的隋朝皇室楊家---我現在的名字,叫做楊廣。郭子和倒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這區區兩三千人馬,又沒有像樣的城池,當“天子”未免滑稽,堅辭不就,於是阿史那咄吉改封他做“屋利將軍”。
消息報到朝廷,一番廷議之後,詔命光祿大夫魚俱羅、左光祿大夫吐萬緒領軍五千,往榆林平叛,又派武賁郎將麥孟才、來整各領禁軍五千,協助賈務本、王威平定劉武周。
然而大軍未至,雁門再傳噩耗,雁門郡丞陳孝意被手下的校尉張倫殺害,張倫帶着數百郡兵降了劉武周。好在雁門郡城有鎮兵駐防,才不至陷落,而劉武周又佔據了雁門郡數縣,一時聲勢大振,擁眾十萬,自稱皇帝,年號“天興”,而郭子和也自稱永樂王,年號“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