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一代英主】
隋煬帝修大運河的舉動雖然給當時的河北百姓帶來了沉重的徭役,但利在千功萬代,論起對華夏文明的貢獻,後人少有能與之比肩者,可謂弊留當代,功在千秋。
運河修好后,在之後的幾百年間還有效地分流了黃河水患,直到宋代發大水時,這條千里隋堤還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唐人皮日休曾寄宿汴水河畔,見運河之上船隻往來絡繹不絕,貨船遊船如織,天下繁榮興盛與此河密不可分,便做了一首,以評述大運河開鑿之功過。
此詩一成,天下傳唱:“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不僅盛讚大運河對後世的積極意義,更將隋煬帝大修運河的歷史功績與大禹治水相提並論,評價可謂極高。
而所謂的“水殿龍舟事”,是指皮日休認為隋煬帝修大運河並非為了百姓安樂,而主要是希望乘龍舟去江南享樂,這卻是皮日休在唐廷輿-論的誤導下產生的錯謬見解了丹心一片隋煬帝力主開鑿大運河,真正的動機有三點,都是為了國家和百姓的長遠利益,而絕非為了自己享樂。
然而由於李唐王朝十分成功地對他進行了醜化;加上隋末義軍蜂起,所以一貫不問情由力挺農民起義的我朝自然也要將農民軍的敵人楊廣定性為大反派,便以被李唐王朝歪曲的歷史為基礎,進一步將他妖魔化。
於是如今的主流輿-論對楊廣修大運河均持反對態度,異口同聲地譴責他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妄自大興土木……而在這樣的偏頗誤導之下,當今大多數人根本不清楚大運河對後世中國的繁榮穩定有着何等深遠的意義。
也不知道這項工程給華夏大地上歷代千萬百姓帶來了1400多年的好處,更對楊廣排除萬難,不顧各方阻力堅持去修大運河的偉大魄力和長遠眼光視而不見,反倒把大運河視為勞民傷財的暴君工程,認為楊廣根本就不該推行,這無疑是非常不客觀公正的一種認知。
其實在之前的各個朝代,大罵隋煬帝者都不乏其人,很多大運河的受惠者非但對隋煬帝沒有絲毫感激敬佩之心,還把他建大運河的初衷曲解為巡遊享樂,文人墨客們一邊泛舟運河,賞景吟詩,一邊在享受大運河之便的同時,高聲詈罵隋煬帝這個建造者倒行逆施、不恤百姓,其“端碗吃飯,放碗罵娘”的無恥做派實在令人齒冷。
隋煬帝在初登帝位后雄心勃勃,頗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開疆擴土之外,對內更希望長治久安。在他看來,中國在之前已經歷了太久的南北分裂,人心已散,國家的歸屬感不強,只有將南、北融為一體,才能有效地防止日後再行分裂,令華夏大地再次陷入內亂之中,給北方外族入主中原造成機會,再次上演“五胡亂華”時百姓民不聊生的慘劇。
而在楊廣看來,修建大運河正是融匯南北最有效的方法。事實也證明,隋煬帝的眼光非常準確,在幾大水系串通后,極大地增進了江南和江北在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繫,更大大促進了各民族間的融合與交流,在中原文化被帶到更北方和南方的同時,也把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和南方的水鄉文化引入了中原,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互補化和共繁化,後來甚至還惠及到國際交流。
除了迅速破除了南、北百姓心中的隔閡外,大運河還大大提高了運送軍隊和補給至任何有潛在反抗危險地區的能力,加強了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
自大運河修成之後,北方的都城才能徹底將南方疆域納入王朝的統治,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王朝中,這無疑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進步。隋煬帝開鑿運河的第二個動機是希望通過強化南北運輸能力來提高國家整體的經濟水平,大幅改善民生和國力;同時還寄望於“以點帶面”,帶動運河沿岸的發展,這兩點後來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眾所周知,在漫長的農耕時代,人類文明向來是依河而興,大運河出現后,直接導致了幾十座沿河的城市拔地而起,直接造就了揚州(含杭州)、西安(含洛陽、開封)、北京(含天津)這些大都市的出現。
近千年來,這些城市在中國歷史上都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對華夏後續的影響既深且遠,這都是拜大運河所賜。北宋時的汴梁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城內有數十萬駐軍、數百萬戶居民,每日所需的物資是個天文數字,這全靠汴河運輸才能支撐。而汴河就是隋朝時開掘的通濟渠,當時全國最富庶的東南六路的漕運皆靠此一渠。
隋煬帝開鑿運河,除了目光長遠,欲建立澤被後世百姓的善業之外,還有第三個重要的目的,即要把江南的糧食大批運往北方,以便用來征伐遼東大國高句麗。
高句麗是當時大隋東面第二強大的鄰國,屢屢犯境燒殺搶掠,在隋朝打服了突厥,並成功讓其分裂之後,高句麗就變成了隋朝的首要大患,徹底征伐高句麗也就成了隋唐年間中原帝王的必修課。早在開皇十八年,隋文帝楊堅就曾遣高穎率三十萬大軍東征,但因軍糧不濟,敗於堅城之下,三十萬將士埋骨荒野,歸來者尚不到三千。
有鑒於此,隋煬帝在立下征伐遼東的國策后,便將打通南北水運,保障軍糧補給當成了必須實現的準備工作,南、北同時開工,耗時數年,終於將揚子江、淮河、黃河、滹沱河、桑乾水等天下大河連為一體,徹底解決了“南糧北送”這一難題。
隋煬帝推行大運河工程主要有三個動機,這三點最終都實現了,大運河也確實澤被後世,造福萬民,但為華夏百姓立下蓋世奇功的楊廣卻最終身敗名裂,被後人唾罵千載,這未免令人感到頗為心寒。
在如今的辦公室文化中,一向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無錯”,尸位素餐混日子者逍遙自在,毫無風險;做實事者反倒常因百密一疏,做事未達完美而被眾多無所事事的閑人痛斥指責,甚至最後因之丟官受責,這無疑與過去達成了一種古今怪誕文化的統一。
當然,除了希望能讓大隋變得國富民強外,楊廣大修運河也未嘗就沒有半點私心。以他素來重視身後名的性格來看,很可能也希望藉着大運河這個澤被後世的工程在史書上留下千古英名。同志們記住一點,歷史都是有勝利者來寫的,大隋王朝經歷二代一滅就被大唐王朝扣了個這樣的千古罪名,漂唱,漸隱自己父親的妃子,弒父殺兄,都統統給楊廣在上了。
我從來就不相信什麼真正的歷史,小學教材都是貨誘人的。眾口鑠金隋煬帝執政共十四年,與大多數人印象中不同,在前一多半的時間裏,他都堪稱是一位勤於政事的君主。楊廣很少呆在京都的皇宮之中,更不會把精力放在與妃嬪嬉戲之上,他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到了在全國各地巡遊視察之上。
隋煬帝在即位的第三年便北巡榆林,直至突厥啟民可汗的大帳;第四年又出長城,巡行塞外,直至五原;609年,他西行到張掖,接見了許多西域國家的使者;615年又北巡長城,威懾北胡,足跡可謂踏遍了西北各處。
楊廣四處巡行並非為了遊山玩水,而是希望沿途了解各地的風土民情,好讓自己能夠了解國情,合理執政,不為手下臣屬所蒙蔽。其中一些巡遊還伴隨了開疆擴土,揚大隋國威,強化國防,在政治和軍事上威懾周邊各種勢力等目的。此時的楊廣雄心勃勃,眼光長遠,態度積極,處處表露出一種明君的氣象。
曆數各朝君王,有幾個皇帝肯為了國家的穩固發展而如此不辭勞苦?又有幾個皇帝能在那個只有木輪車的年代,不畏艱辛地親徵到青海、蒙古、遼東等塞外苦寒之地呢?
然而在大唐建立之後,楊廣四處巡行的勤政表現卻被新朝刻意醜化,竟然將他的初衷歪曲成了性喜遊樂,進而又變成了他勞民傷財,為了自己玩樂而不顧百姓死活的鐵證。
令人遺憾的是,如今這種荒誕不經的說法居然已經成了主流言論,令大多數人都深信不疑。其實這種詆毀的破綻非常明顯。就以西巡張掖而言,主要是為了打通絲綢之路,有着鮮明的開疆擴土、經營商貿的動機,又豈能偏頗地歸結為遊山玩水?
而且西部大漠邊關的環境惡劣,當時的交通又極其不變,根本就不是遊樂的好地方,楊廣不瘋不傻,跑那兒遊玩做什麼?其實隋煬帝在歷次巡遊中歷經了不少艱難和危險,曾在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的峽谷中遭遇暴風雪,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大都失散,楊廣自己也吃盡了苦頭,狼狽不堪。
而615年北巡長城,則是因為之前征遼失敗,所以希望藉此激勵軍隊和百姓的士氣,完全是一腔為國之心。此行艱難危險,最終楊廣還被數十萬突厥大軍圍在雁門,差點作了俘虜。可如今有些人居然說他這次巡遊是為了去塞外遊玩賞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哪個皇帝會到危險的邊界上遊玩賞景呢?腦子進水了不成?顯而易見,為了糟蹋楊廣的名聲,很多人已然連臉都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