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縣誌
昨天傍晚,到家就趕緊開電腦。。。。。。寬帶連接不上。仔細一想,才想到年前沒有交費。打10000證實了一下,一月和二月的寬帶費沒交。。。。。。今天三更,10000字。
--------------------------------------------------
隨着目的地漸近,方科長眼前現出一處桃源,不浮華不喧囂也不閉塞。也許,桃源之說有些誇張,但來自都市的方科長會將太多田園風光定義為桃源。
但見點點山花爛漫,閃現於森森林木之間。偶有溪水潺潺,涓涓流入綠樹掩映、怪石圍繞、碧波蕩漾的深潭。再望遠處,青山連綿,壁立千丈。一線飛瀑如練,穿過山間輕雲,飄灑於險崖之上。
山水之間有小小村落。灰牆青瓦的古樸村居,其間點綴七八處不失典雅的現代建築。雖稍有破壞韻味嫌疑,卻也不那麼突兀。
村前田地,三五農夫躬身其間,笑語遠遠傳來,了無清苦辛勞之感。
不提同行人對姜家的描述,方科長至此即斷定此處不窮。哪怕姜家是個例外,學費生活費也不會籌集不全。鄉間雞犬相聞,情誼深重,即便日常有糾紛口角,但有大事,怨恨終究抵不過鄉里情誼!
隨着一行人轉過村落,一眼望見不陡峭卻嶙峋俊美的山坡半腰,綠樹繁花間一座清雅自然似溶于山色中的青磚小樓,更為強烈的傳統文化意境湧上心頭,方科長禁不住感嘆:此乃雅士居所啊!
何謂雅士?
雅之涵義,文化金錢缺一不可。光有文化是窮酸,光有錢是暴發戶。陶淵明悠然南山,不為五斗米折腰,換大老粗沒那興緻,缺錢則沒那心情。
此情此景此感,入世甚深的方科長雖不至憑生終老之念,卻堅信時常於此待上一兩月,足以多活十幾年了。
一路感嘆,沿石板小路來至房前,主人已在門前等待,老遠主動問候:“客從何來?”
方科長俗緣難了,本科學歷的他卻久經清華書香熏陶,眼力頗可。只見眼前人,腳蹬方口布鞋,下穿深灰綢褲,上着月白對襟衫。面容潤澤,鬢髮烏亮,年如四十許,但頜下長須又令人顯老了,但這也更顯古意盎然。
出於禮貌,方科長不好仔細觀察那雙浸透滄桑與淡然卻充滿生氣的雙眼,只記起眼前之人年近七旬,於是緊走幾步躬身回應:“不敢當老先生客氣,晚輩小姓方,單名震,來自清華大學。這幾位是貴縣教委同仁,這位是貴鄉中學的劉老師……”
劉老師接口道:“姜伯,打攪您了!”
“我沒問諸位因何而來,是斷定你們為了姜銳……”姜松坡搖頭輕嘆了一聲:“哎----姜銳已經走了,此刻早到千里之外……請不要因我說話不顧諸位一番好意心生不快……來來來,品一杯清茶解解乏。”
諸人也許對松坡先生的口吻有些不滿,但既有尊敬也是泛泛之交,倒沒誰斤斤計較。何況,品着茶吃着瓜果談此事,姜銳一樣不知所蹤。
方科長自然要問一下姜銳是否可以聯繫,松坡先生卻答曰:“臭小子除了錢和換洗衣物,似乎只帶了一張身份證……”
最後雖賓主盡歡,姜銳拜入丁教授門下的可能性卻是沒有。
方科長豈敢不把丁教授的叮囑當回事兒?當夜與嘆息不已的劉老師深談良久。
至於松坡先生,送走客人後立刻從兜兒里摸出一部新款手機。所謂兒行千里母擔憂,父親又豈能沒心沒肺?
老傢伙撒謊了!
方科長一回京,立即將此行經過稟報了丁教授。他先是賠罪:“對不起,丁教授,我沒能完成您交代的任務……”
老教授愛惜人才罷了。既然沒見過姜銳,僅止小有遺憾而已:“何來對不起,你肯定願意更多人才為國出力為學校爭光……好了,說說情況。”
如此這般這般如此。。。。。。方科長遵命,事無巨細一一道來。
聽了方科長陳述,丁教授也頗為震驚,感覺書家可依此擴編一本傳統小說了。方科長深以為然並更進一步------相當有基礎的東方玄幻。
手執小方複印回的《東川縣誌。東川姜家》,丁教授感嘆不已:“沒想到啊沒想到,姜銳竟是文彥先生的侄孫,是濤老【姜松濤】的胞侄。對啊,文彥先生和濤老的確是叔侄關係,祖籍東川……”
感嘆着細讀文章,但見文中說道:
東川姜家,前籍於中原。北宋末年,為避戰亂而落戶東川。至今近九百年,傳世二十三代,世代醫讀傳家……
當今有胡說中醫為偽科學,間有大名鼎鼎者,甚或院士身價。書者不敢與院士試比高低,然東川老幼,信中醫甚於西醫,皆因姜家。
“是生是死,姜先生【一言而決】的診斷才算數。”
此言,東川人自古傳誦至今,可見姜家醫術之高超。姜家歷代先人,未有九十之前謝世者,此豈是西醫之功?
暨醫術在內,姜家代代國學造詣精深,堪稱大家。東川自古人傑地靈,國史有名者不下十餘,有宰相二人,巡撫五人,文化科技精英三人。此外,尚曾出過進士三十餘,官至七品以上者數十之多。此百餘人,姜家子弟十數人。其中,傑出人物有明代印成公,公元2XXX年駕鶴西去的文彥公……
姜家不熱衷官場,不禁而已。所出官宦皆文氣多於官氣。就如文彥公,官至省部,卻斷然放棄權柄,與文人或科技精英為友……
姜氏子弟無論出仕經商,均非家主……
有傳聞,姜氏歷代常出技擊高手,鄉間少年多有拜師者,然入門者寥寥。惜撰史前輩未能收錄實據,於此僅能略有提及。書者勉為文人,不聞武事,難以證實……
姜氏家規,家主四十以前不準婚娶。既婚娶,妻年不可過二五,少不下十八。此舉似極有科學性……
由此,姜家世居東川九百年,僅歷二十餘代,余者必倍於姜氏……
姜家人丁歷來不旺,懂醫知文經濟寬裕,卻一貫一夫一妻,且不多生。曾有喪妻再娶,然從不納妾。堪稱優生優育加遵守現代婚姻法之千年典範……
看了《東川縣誌。東川姜家》,丁教授想了想文彥先生和濤老與各自後代的年齡差距,問恭候一旁的方科長:“松坡先生有七十歲?”
“確切說是六十九。”
“姜銳是十九歲……”
“是的。”
“那就是家主一脈嘍!“
“應該是了。”
“你怎麼看?”
方科長沉吟了一下:“不算不正常吧!“
丁教授呵呵笑道:“老夫少妻……呵呵,東川人大概早認可了姜家的規矩,閨女嫁過去不會有心理壓力……”老教授看了縣誌,心有所感,思索中吐出一個頗為新穎得理論:“再說,老夫少妻也許確有科學性。”
“晚輩可要認真聽聽!”
“傳說,孔子的父母就是一對老夫少妻,孔子出生時,其父六十,其母十六……還是讀少了書,不知是否有實據。。。。。。
不過,我也算少年讀史,受這縣誌啟發,搜尋記憶發現,史料記載比較詳細的歷史名人,其父大多是壯年生子……別把誰都當歷史名人,今天,這個話題有定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當然在定義之內,李後主宋徽宗雖不是好皇帝,卻是藝術大家。甚至破壞性極大的人,如秦檜或慈禧,再怎麼恨他們,歷史名人地位無法否定。就是說,在自己的專長上擁有開拓創新能力或強大破壞力的人……“
“晚輩明白。”
“男人晚婚,應是為了思想成熟。以我現在回想,男人的確要到四十歲思想才能接近圓融。這樣的男人,除非生了一幫閨女才得一個兒子,否則不大嬌慣孩子,又知道如何去愛。倒是女子懂事很早,十八歲的母親僅是少了生活經歷,對孩子卻不比大齡母親差。往往更溺愛敗壞孩子的還是後者。”
“您老所說令晚輩有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