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中平年幽州相關事件
1,張溫討伐涼州叛亂
漢衛尉。初為黃門曹騰進之,以為大司農。延熹中,為尚書郎。及司空張濟罷,以溫為司空、封互鄉侯。中平二年,涼州邊章、韓遂反,朝廷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假節,執金吾袁滂為副。拜卓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並統於溫。並諸郡兵步騎合十餘萬,屯美陽,以衛園陵。章、遂亦進兵美陽。溫、卓與戰,輒不利。十一月,大破之。布衣張玄說其引兵剪除宦官,參軍孫堅亦勸其借故斬卓,均不從。三年春,遣使者持節就長安拜張溫為太尉。三公在外,始之於溫。后卓專權,溫時為衛尉,與司徒王允共謀誅卓。時,太史望氣,言當有大臣戮死者。卓乃使人誣衛尉張溫與袁術交通,遂笞溫於市,殺之,以塞天變。
2,公孫瓚在幽州發跡史
公元178年-公元184年(光和年間),邊章、韓遂叛亂,朝廷從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徵發三千精銳騎兵,並給予公孫瓚都督行事的符節,統帥此三千騎兵。公孫瓚率軍到薊中時,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人張純引誘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等叛亂,攻佔右北平郡(今河北豐潤東南)、遼西郡屬國的城市。公孫瓚以三千騎兵追討張純等叛賊,立下戰功,升為騎督尉。此時,屬國烏桓首領貪至王率眾歸降公孫瓚。公孫瓚又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進駐屬國,此後的五六年間,與北方游牧民族爭戰不斷。
公元188年(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孫瓚與張純、丘力居等戰於遼東屬國石門,張純等大敗,張純於是拋下妻兒逃入鮮卑境內。公孫瓚繼續追擊,由於太深入,反被丘力居圍困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糧盡士潰,士卒死傷大半。丘力居軍也糧盡疲乏,遠走柳城。朝廷詔拜公孫瓚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又兼領屬國長史。公孫瓚於是統領兵馬,守護邊境。每次一聽到敵人來襲,公孫瓚馬上聲疾色厲,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的勇猛,不敢再來進犯。公孫瓚常與身邊數十個善於騎射的人都騎白馬,相互間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黃巾之亂時,丘力居鈔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公孫瓚無法抵禦。
朝廷派宗正東海郡(今山東郯城縣)人劉虞(字伯安)為幽州州牧。劉虞到任后,派遣使臣到游牧民族中曉以利害,責令他們獻上張純的首級。丘力居等聽說劉虞到了,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溝通歸附之事。公孫瓚擔心劉虞立功,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殺這些使者。游牧民族明白此事後,便繞道到劉虞處。劉虞上報朝廷撤掉駐防軍隊,只留下公孫瓚統萬餘步兵、騎兵屯駐右北平。
公元189年(漢靈帝中平六年)三月,張純被其門客王政殺掉並把首級送給劉虞。劉虞因安撫游牧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之職,封為襄賁侯。不久,又遷劉虞為大司馬,公孫瓚為奮武將軍,封為薊侯。
3,張純叛亂
張純(?-189年),東漢末期人物,漁陽人。張純曾為中山太守(一說為中山相),中平四年(187年),張溫領導烏桓突騎三千人討伐涼州馬騰、韓遂等人。張純自薦為將,張溫拒絕,反而以公孫瓚為將出擊。張純心生不憤,與同郡張舉及烏桓丘力居等人叛亂。張純領軍劫略薊中,殺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聚眾至十餘萬人,屯兵肥如,掠奪幽州、冀州。張純自稱彌天將軍、安定王。中平五年(188年),朝廷派遣中郎將孟益率領騎都尉公孫瓚討伐張純等人,公孫瓚與張純戰於石門,初時公孫瓚大勝,但公孫瓚過於深入,後援無以為繼,反為丘力居等圍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公孫瓚糧盡,士兵潰散。中平六年(189年),幽州州牧劉虞懸紅張純等人。
4,胡人響應黃巾起義藉機生事
北宮伯玉(?~186)東漢末年羌胡人領袖。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北宮伯玉的人聯合了漢人的邊章與韓遂,響應黃巾農民起義,夥同先零羌發起了叛亂,率軍攻取金城郡,殺死護羌校尉冷徵和金城太守陳懿。二年,率數萬騎進攻三輔地區,屢次大敗東漢軍隊。三年,這支起義軍內部發生分裂,被加入起義軍的金城人韓遂所殺害。但這支起義軍后又繼續活動了10餘年,叛亂的領導分子不斷更替,最後以馬騰父子兩人為首,此後羌族更是經常與其聯手,共同叛亂。
5,韓遂、邊章叛亂
韓遂(?-215年),字文約,金城(治今甘肅永靖西北)人。漢末群雄之一。初聞名於西州,被羌胡叛軍劫持並推舉為首領,以誅宦官為名舉兵造反,聚眾十萬,先後擊敗皇甫嵩、張溫、董卓、孫堅等名將,后受朝廷招安,擁兵割據一方長達三十餘年。曾與扶風人馬騰結為異姓兄弟,后因馬騰挑釁,二人關係破裂。袁、曹相爭之際,馬騰、韓遂被鍾繇說服,依附於曹操。馬騰入京,留其子馬超統領部隊。馬超推舉韓遂為都督起兵反叛曹操,為曹操所敗,韓遂逃奔涼州,后又被夏侯淵所敗,病死(一說被殺),死時已七十餘歲。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十一月,羌人北宮伯玉叛,將時任涼州督軍從事的邊章和涼州從事韓遂劫為人質,不予放還。韓遂為免被殺,被迫加入叛軍,與邊允一起成為北宮伯玉叛軍軍師,之後成為叛軍首領。攻殺護羌校尉伶征、金城太守陳懿,攻燒州郡。不久又大破涼州刺史左昌、從事蓋勛、護羌校尉夏育等。邊改名為邊章,韓約也在此時正式改名為韓遂。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三月,韓遂等率領數萬騎兵入寇三輔,侵逼園陵,打着誅殺宦官的旗號。漢靈帝遣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及中郎將董卓征討,不克,而邊章、韓遂等實力進一步擴大,擁有十萬之眾,天下為之騷動。
同年七月,皇甫嵩以無功免歸。八月,朝廷再次出兵,任命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假節,執金吾袁滂為副,拜董卓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都歸張溫統帥。並諸郡兵步騎合十餘萬,屯美陽,以衛園陵。韓遂也進兵美陽。張溫、董卓與之戰,不利。夜有流星如火,光長十餘丈,照韓遂營中,驢馬盡鳴。韓遂邊章軍以為不祥,欲歸金城。董卓聞之喜,明日,乃與右扶風鮑鴻等並兵俱攻,大破之,斬首數千級。章、遂敗走榆中。溫乃遣周慎將三萬人追討,引軍圍榆中城。而章、遂分屯葵園狹,反斷慎運道。慎懼,乃棄車重而退。
邊章,始與同郡韓遂(字文約)俱著名西州。初為督軍從事,中平元年,涼州宋揚、北宮玉、李文侯等反,舉章、遂為主,殺刺史郡守以叛,眾十餘萬,天下騷動。二年春,詔以副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征之。嵩以無功免歸,而章、遂等大盛。中平三年,遣司空張溫行車騎將軍,西討章等。章、遂聞大兵向至,黨眾離散,皆乞降。冬,遂殺章及玉、文侯,擁兵十餘萬,進圍隴西。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胡人北宮伯玉與先零羌聯合起兵反漢,以北宮伯玉為將軍。雖然有數萬人馬,但是缺乏能征善戰的大將。北宮伯玉正在犯愁時,有人舉薦說榆中人邊章、韓遂“素有膽略,在西州一帶聞名”,如能得到這兩人,何愁軍中無將!北宮伯玉求將心切,便“先兵后禮”,派人把邊章、韓遂劫人軍中。恰好,邊、韓二人也有舉事的心思,他們不謀而合,北宮伯玉當即委以邊章、韓遂重任,讓其主持羌胡聯軍的軍事。
邊章、韓遂率領聯軍一路攻州克郡,勢如破竹,不日來到金城。金城太守陳懿急忙組織守軍頑抗,但無濟於事,不到兩個時辰,守軍潰敗,混亂中陳懿被聯軍殺死。隨後,東漢護羌校尉伶征率兵圍剿聯軍(為了加強對羌族人的防禦,漢朝政府特設立護羌校尉,專門負責管理河湟一帶羌事),結果伶征也被聯軍殺死。
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北宮伯玉等率兵大舉東進。
邊章、韓遂率領部分東進軍到達三輔(今陝西關中地區)時,朝廷派皇甫嵩率軍趕來,雙方展開一場惡戰。由於邊韓軍一路奔波,還沒有來得及休整,同時孤軍深入,缺乏後援,糧草短缺,結果吃了敗仗。邊韓軍回撤。
其後,東漢王朝又派司空張溫代理車騎將軍,召中郎將董卓,封為破虜將軍,歸張溫指揮,征討邊章、韓遂。張溫調集各州郡兵馬,約十多萬人,進駐羌陽(今陝西武功縣西)。
不久,隆冬來臨,天氣寒冷異常。邊韓軍當初出征之時,正值盛夏,他們個個單衣單褲,雖配有夾衫,只是以備秋涼之冷,怎能抵禦三九嚴寒。因此,部隊中開始有厭戰情緒。一個夜間,有“似火流星”劃破夜空,照徹起義軍營地。當時人們都十分迷信,許多士兵認為這是不祥之兆,私下叫嚷應趕緊返回金城。東進軍人心思歸,大多不願儘力而戰,在東漢軍隊發起突然進攻后,便一鬨而散,棄營逃奔。董卓等率眾追殺,殺死東進軍數千人後,回營報功。張溫遂命破虜將軍董卓率部赴涼州討伐諸羌,另派蕩寇將軍周慎率三萬人馬追擊邊章。
羌陽失敗后,邊章率眾退踞榆中,憑城而守。周慎追來,欲馬上攻打榆中城。這時,軍中參議軍事的佐軍司馬孫堅向周慎獻策,說:“賊人新到榆中,必無存糧,一定要從外輸入。我願率萬人,截住糧道,將軍您率大軍為後應,賊不能久守,自然撤離。如果他們竄人羌中,我們并力去討伐,便可蕩平,涼州從此可以安靜了!”周慎不以為然,自以為邊章等人已是窮途末路,根本犯不着從長計議,以免耽擱時日,宜速戰速決。於是,周慎引兵包圍榆中城,邊章探得周慎全軍圍攻榆中城的消息后,便分一撥人馬由韓遂率領埋伏在葵園峽(今榆中縣桑園峽)。周慎率眾攻城時,邊章拒不出城迎戰,只守不打,而偷偷命令韓遂所率葵園峽駐兵截斷周慎的糧道。無糧,周慎驚恐之下拋了輜重,狼狽退歸。
東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年),韓遂發動兵變,殺死邊章和北宮伯玉及其親信隨從數百人,自掌兵權。
6,張舉叛亂
張舉,東漢末年漁陽郡的土豪。本為泰山太守,因不獲張溫重用而心生不憤。與張純等聯合發動叛亂,自稱為天子,有武裝九千人。曾與孟益、公孫瓚等官軍展開激戰。后幽州牧劉虞懸紅張純等人,張舉出奔塞外,自此下落不明。
張舉本為泰山太守。中平四年(187年),張純因不獲張溫重用而心生不憤,與張舉及烏桓丘力居等人叛亂。張舉與張純領軍劫略薊中,殺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聚眾至十餘萬人,屯兵肥如,掠奪幽州、冀州。張舉自稱天子。中平五年(188年),朝廷派遣中郎將孟益率領騎都尉公孫瓚討伐張純等人,公孫瓚與張純戰於石門,初時公孫瓚大勝,但公孫瓚過於深入,後援無以為繼,反為丘力居等圍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公孫瓚糧盡,士兵潰散。中平六年(189年),幽州州牧劉虞懸紅張純等人。丘力居因為劉虞之名投降,張舉出奔塞外,自此下落不明。《三國演義》中加插張舉知道張純被殺后自縊一幕。
---
【以上為手工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