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埃及太陽曆

8.埃及太陽曆

六千多年前,每年六月,埃及尼羅河兩岸的土地都龜裂得像蜘蛛網似的。***人們望着眼前的景,一個個都愁眉不展。他們無法耕田,只有以放牧為生了。

每年七月,尼羅河開始泛濫,只見洪水夾帶着大量的腐殖質,將兩岸龜裂的農田灌滿了。過了一段時間,當洪水退去后,農田表面留下了一層淤泥,等於上了一次肥。

一個老人,望着一望無際的肥沃淤泥,臉上浮現出笑容。晚上,老人將兒孫們叫到面前,說道:“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個地方,長年以放牧為生。今日,我有個想法……”

說著,老人拿出一個竹竿,指着上面的刻痕,繼續說道:“這是我多年觀察尼羅河後記載下來的。我把尼羅河每次泛濫的時間刻在這竹竿上,然後加以比較,現兩次泛濫之間大約相隔三百六十五天。同時我還現每年的某一天早晨,當尼羅河的潮頭來到此地時,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到明年的這一天,正好是三百六十五天。年復一年總是這樣。我決定從今年起,咱們家不能光以放牧為生了。你們看那大片大片肥沃的土地,上面的草長得多壯。如果在上面種上莊稼,一定比眼下的日子過得更好!”

老人說得一點也不錯。

古埃及大體處於今天埃及的地理位置上,源遠流長的尼羅河由南而北縱貫全境。從遙遠的古代起,埃及人民就勞動、生息在尼羅河兩岸。

埃及氣候炎熱,雨水稀少,因此展農業生產與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有着密切的關係。在埃及境內,尼羅河每年六月開始漲水,七月至十月是泛濫期,這時洪水夾帶着大量腐殖質,灌滿了兩岸龜裂的農田。當洪水退下去時,農田就留下了一層肥沃的淤泥,等於上了肥。十一月進行播種,第二年的三月至四月收穫。

前面說的那位老人帶領他的兒孫們由游牧轉為農耕后,日子越過越好。附近的人們見到老人家一年比一年富裕起來,也都學着種起田來。不過,咆哮的洪水有時也會帶來不同程度的災害。

勤勞勇敢的埃及人民,為了不違農時,展農業生產,逐漸認識到必須掌握尼羅河泛濫的規律,準確地計算時間。於是,曆法產生了。

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不少經驗,把一年定為三百六十五天。把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的那一天定為一年的起點。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三十天,年終加五天作為節日。這就是埃及的太陽曆。

埃及的太陽曆與回歸年,也就是太陽直射點從赤道往來徘徊南北回歸線之間的時間——三百六十五天五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相比較只相差四分之一天,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準確的了。但是,一年相差四分之一天不覺得,經過四年就相差一天了。經過七百三十年,曆法上的時間比實際時間推進了半年,寒暑正好顛倒過來。經過一千四百六十年,又回到原來的起點,來了個周而復始。埃及人民在使用太陽曆的過程中,逐漸現歲差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困難,於是又採取了一些適當的措施給以補救。

埃及的太陽曆傳入歐洲后,經過不斷改進,成為我們今天通用的公曆,又叫“格里高利曆”。

在歐洲,希臘和羅馬早就有了自己的曆法,但都很不準確。公元前八世紀,古羅馬的努瑪王在位時,參照希臘的太陰曆,改訂了羅馬曆法,規定一年為十二個月,其中1、3、5、8四個月每月三十一天,2、4、6、7、9、10、11七個月各二十九天,12月為二十八天,全年為三百五十五天,比回歸年少了十又四分之一天。由於誤差大,因此在實際應用中矛盾重重。

公元前一世紀上半葉,羅馬奴隸主階級的著名政治家凱撒登上了歷史舞台。當時,羅馬是一個雄踞地中海的大國,奴隸制經濟相當達。生產的展需要有一種較為準確的曆法。公元前四十六年,凱撒聘請亞歷山大城——位於埃及——的天文學家索西尼斯以埃及的太陽曆為藍本編製曆法。埃及人民這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便傳入了歐洲。

凱撒曆法對埃及太陽曆每年約四分之一天的誤差作了調整,辦法是:平年定為三百六十五天,每四年置一閏年,定為三百六十六天。1、3、5、7、9、11每月三十一天,4、6、8、10、12每月三十天,2月平年二十九天,閏年三十天。這樣就更加接近回歸年了。因凱撒生在七月,故稱七月為“儒略”。至凱撒的繼承人奧古斯都統治時期,他因為生在八月,於是從二月抽出一天加在八月上,使八月也成為大月,並稱之為“奧古斯都”,以顯示他的地位不低於凱撒。同時,他又將9、11兩個月定為小月,10、12兩個月定為大月。作這樣的改動后,就與我們今天使用的公曆差不多了。1、3、5、7、8、10、12月,每月三十一天,4、6、9、11月每月三十天,2月平年二十八天,閏年二十九天。由此可見,各月的天數參差不齊,並無天文學上的根據,完全是統治階級人為地造成的。

公元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尼西亞召開的宗教會議上,規定儒略曆為基督教的曆法,但沒有規定以哪一年作為儒略曆的起點。後來,到了公元六世紀之際,基督教徒上推五六百年,把傳說中的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基督誕生的那一年說成是公元元年。所謂“公元”,拉丁文的意思就是“主的生年”。在這一年以前統稱為“公元前”,英文的意思是“基督以前”。

十六世紀,隨着歐洲資本主義農牧業的展,儒略曆日益不敷需要。因為儒略曆雖然比埃及的太陽曆進了一步,但較之回歸年仍有十一分十四秒的誤差,每一百二十八年又要相差一天。儒略曆在歐洲通行了一千六百餘年,到十六世紀下半葉,曆法上的日期比回歸年遲了十天,比如,1583年的春分應在3月21日,曆法上卻是3月11日。此外,教會規定耶穌復活節在過春分月圓后的第一個星期日,由於春分已相差十天之多,耶穌究意在哪一天“復活”也成了問題。因此,對儒略曆作進一步的改革,已是勢在必行了。

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組織了一批天文學家,根據哥白尼日心說計算出來的數據,對儒略曆作了修改。其中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曆法上1582年10月5日到14日之間的十天宣佈撤銷,繼10月4日之後為10月15日,於是1583年的春分在曆法上是3月21日了;二、過去四年置一閏,四百年共計一百閏,現在改為四百年中有九十七個閏年,從而大體上彌補了十一分十四秒的誤差。置閏的方法是:凡是逢百年那一年可以用四百除盡的就是閏年,除不盡的就不是。如1600年是閏年,1700年、1800年、1900年都不是閏年,2000年是閏年。這就是“格里高利曆”,也就是今天世界上所通用的曆法,簡稱“格里曆”或公曆。

人們在使用公曆時,要知道公曆是源於埃及的太陽曆的。埃及人民的智慧是值得世人稱頌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新版世界通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新版世界通史
上一章下一章

8.埃及太陽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