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局勢(上)
這天晚上,威廉做了一個噩夢,夢到德國在將要爆發的大戰中敗北,國內發生革命,自己也被從皇帝寶座上趕了下來,亡命他鄉。
醒來后,威廉越來越覺得,當前的情勢和歷史上一戰前的形勢何其相似?
從本心來說,各國都不願發動大戰,因為缺乏必勝的把握,但是形勢的發展卻逼迫當權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和地位,冒險發動戰爭。
當前情勢下,法國人無論菲利普國王還是外交大臣塔列朗或者陸軍的將軍們,他們誰都不想和德國開戰,所以他們是希望死死的控制住巴爾幹的形勢,使戰爭不要爆發。
不過,開戰的主動權在保加利亞和希臘一方,最近十年來,兩國和法國本就一般的關係變得更加平淡,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保希兩國都更為親近德國,其次是英國和奧國,這除了德國強勢的經濟影響力的因素外,也和兩國王室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無論德國還是英國都不願冒着損害和保希兩國關係的風險,對可能的戰爭進行強力的阻止。
如果英德兩國齊心協力,那麼無論保加利亞還是希臘都是不敢輕舉妄動的,但是無論喬治五世還是威廉自己都想在保希兩國面前充好人,自然不願採取極端的手段迫使對方屈服。
可是,保希兩國在本**隊和民意的要求下早已經是磨刀霍霍,面對土耳其在歐洲的這片領地,就差最後動刀了。
在法國的要求下,英德奧俄四國同時對保希兩國發出了希望兩國維護地區和平的倡議,但是暗地裏,英俄兩國卻爭相輸誠。表示這並非自己國家的本意,這麼以來,保加利亞和希臘兩國自然心裏有了底。加上奧國自始至終都是保加利亞的絕對支持者。因此,到此為止如果德國不站出來反對。那麼發動戰爭已經是毫無懸念了。
不過,最後關頭,無論保加利亞還是希臘都毫無例外的要徵求德國的建議,作為歐洲大陸的強權,德國的態度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
為此,斐迪南國王在訪問了維也納后,旋即又訪問了柏林,他需要威廉的親口承諾才能徹底放心。
斐迪南前腳到柏林。法國外長塔列朗後腳就到了。
法國內部經過長時間的爭辯,誰也未能說服誰,即使是軍隊內部幾乎也是主和和主戰的將領各佔一半。不過,阿爾薩斯和洛林成為壓倒主和派的最後一根稻草。萊茵河作為法德兩國的自然國界,這一觀點自路易十四以來就不曾改變過,作為軍人,如果這點榮譽感都沒有,還真是不稱職的。
由於英俄兩國已經秘密保證,一旦德國和奧國對法開戰,則兩國同時對德奧開戰。所以法國陸軍
同時,為了促使法國下決心和英俄結盟,英國在魁北克問題上向法國做出重大讓步。承認了魁北克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加入加拿大聯邦,同時英國還將伊拉克北部的摩蘇爾地區的石油開採的40%權益出售給法國。摩蘇爾油田自1908年被發現后,一舉超越巴庫油田,成為全世界最高產的大油田,其單個自噴井的產量便達到了羅馬尼亞石油產量的總和。
雖然英國開出的價格不低,但是這畢竟解了法國舉國上下滴油不產的困境,彼時由於鑽探技術還不過關,北非地區包括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的油田都還沒有發現。
塔列朗選擇這個時候高調訪問柏林,其實質在於為法**隊的備戰爭取時間。以達成在戰爭初期在西線集結優勢兵力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的目標。
對於法國人的陰謀,威廉自然是毫不知曉的。他認真的和塔列朗討論了巴爾幹各方可能的妥協方案,塔列朗則表示。法國願意對土耳其施加壓力,對保希兩國做出領土上的實質性讓步。
一時間,整個事情彷彿一下有了轉機。
三天後,一份絕密情報被呈送到威廉面前,這是德國在法國的最高級間諜發回的消息,此人是法國國防部長的機要秘書。雖然對法國決心動武的確切情況並不知情,但是他大體了解英法之間的秘密談判已經取得重大成果。
由此,德國外交部和總參謀部的高層判斷,英法之間的交易一定是英國支持法國在巴爾幹動手為必要條件。這意味着法國和英俄已經決心發動一場針對德奧極其盟國的歐洲大戰了。
雖然私下裏,明斯特和英國首相格雷有着二十多年的交情,但是在涉及國家大事上,這些都是不容被私人感情所左右的。
外交部方面,無論從英國還是從法國得到的情報大部分都是令局勢緩和的好消息,可越是如此,威廉就越是感到擔心。
他擔心的倒不是戰爭的突然爆發,而是法國會徹底倒向英俄同盟,這會將局勢演變為歷史上一戰前的態勢,雖然德國在遠東還有個小夥伴,可誰知道關鍵時刻小鬼子靠不靠得住呢?
按照道理,塔列朗這個老狐狸是不會輕易放棄法國得來不易的“最後出牌權”的,難道土耳其就如此重要嗎?或者自己這些年來根本就是在執行錯誤的外交方略?
威廉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要自己判斷當前的實力對比,並仔細數理德國的外交局面。
就德國內部來說,二十世紀初的十年不僅是德國努力拓殖海外殖民地的十年,也是德國在歐洲勢力不斷擴張,並取得重大發展的十年(講話稿來了)。
和拓殖非洲殖民地不同,德國民間資本雖然不願意將資本投向他們不熟悉並且風險極大的海外,但是卻非常願意向鄰近的歐洲各國投資。
羅馬尼亞的商品農業;波蘭東部的林木加工,煤炭和鐵礦開採,西部的紡織品製造;波西米亞的機械製造;匈牙利東部的煤炭採掘以及蒂薩河沿岸的葡萄園;波黑地區的有色金屬採掘;瑞典的鐵礦開採等等產業都吸引了大量的德國民間投資。
此外,德國各大銀行還對周邊國家給於金融支援,以承銷政府債券或者專項貸款(比如修建鐵路)的方式。進行了大量投資。
據不完全統計,1904-1913年的十年間,德國對外直接和間接投資高達240億馬克。其中75%投向了歐洲地區。
自由貿易,人員流動以及廣泛的交叉投資使得德國和哈布斯堡帝國境內以及巴爾幹各國更為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在這種情況下。威廉二十多年來的夙願——歐洲聯盟,終於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1913年,德奧兩國關稅同盟條約。條約進一步加強了德國工業品在歐洲的市場地位,同時加速了商品的流通,極大促進了歐洲商業的發展。
海外事務方面,德國在1903-1912的十年間,着力最大,最讓威廉傷神的依然是對英國的外交和貿易的再平衡。
布爾戰爭后。大英帝國的不朽神話漸漸遠去,英國的精英階層普遍承認並接受了這一事實。但是,他們也沒有坐以待斃,眼看着自己的榮耀和財富被其他國家掠走。
“英國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的下降最主要原因在於法國和德國在1892年簽訂的一紙友好合作條約,當法德兩國不再相互敵對,甚至在海外問題上共同反對英國,那麼我們在外交上可施展的空間就太小太小了。”英國首相格雷在其第一個任期的國情咨文中對議會如是陳述道。
這個道理,英國人明白,法國,德國。俄國甚至美國人心中也都一清二楚。
格雷在1905年擔任英國首相後果斷調整了對外政策,既然無法通過賄賂法國達到拆分法德外交同盟的目標,那麼就只有適時收縮海外利益。法德外交同盟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英國在國際事務,尤其是殖民地事務上一家獨大的結果,一旦英國放棄和法國的爭吵,那麼脆弱的法德同盟也就成了雞肋。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就在於此。
1905年秋天,英法德三國外長在巴黎會面,討論歐洲外交的再平衡,此時英法兩國早已就大部分紛爭達成了協議,作為過去十年歐洲外交舞台上最大的贏家,塔列朗代表法國參加了這次會議。並順利的調解了英德之間的矛盾。
於是《巴黎宣言》和之後的《英德海軍軍備條約》(也稱《倫敦協定》)使歐洲外交再次達成了平衡。
巴黎宣言追述了十八世紀以來英國對於維護大陸和平的重要作用,重申了維也納和會的大國協調原則。這使得使英國擺脫了因布爾戰爭造成的外交孤立局面。協議由五大國代表共同簽字。
《英德海軍軍備條約》是德國“被迫”對英國強勢海權做出的讓步,條約規定了德國主力軍艦的噸位不得超過英國的50%。
條約簽署后。德國國內普遍感到不滿,不僅僅是海軍方面,即便是後來繼任首相的戈爾茨元帥也認為“這是一個無比窩囊的條約”。
不過威廉對條約的簽署感到滿意,因為在海軍技術飛速發展的年代,50%的比例和80%沒有太大區別,如果能先於對方下水4條大噸位並且技術絕對領先的主力艦,那麼戰爭的天平瞬間就會顛倒過來。至於百分比真心沒有多大用處,而且就算是這個位面的德國,和英國搞海軍軍備競賽依然力不從心。
既然是想讓英國人安心,那麼就格局大一點,50%又何妨,哥是穿越者高科技戰艦牛逼不解釋啊。
不過對內閣,威廉只故作高深的說了一句:“把寶貴的金錢全砸到一堆破銅爛鐵上,智者不為也。”
這句話雖然聽着大而無當,但仔細想想,卻也經得起推敲。從1892年戰爭結束后,德國海軍先是抓住了裝巡的變革機會,一票裝備滲碳鋼甲巡洋艦下水立馬讓皇家海軍的一大波正在圖紙或者正在船台上的防護巡洋艦過時,當然,女王家大業大,即使是過時的防巡依然大有用處,無論放到殖民地維穩、還是開到遠東耀武揚威那作用都是剛剛的。而且價格便宜量又足,速度快還省煤,簡直是居家旅行的必備之物,前提是沒有爆發戰爭,要說殺人越貨,這貨還真心不好使。
但是德國可經不起這麼折騰,沒事造一大票過時的軍艦,拉出去是要找打的節奏嗎?
隨後的1900年前後,在威廉的統籌下,帝國海軍雖然開工了一大票“無畏艦”,再一次站到了世界海軍技術發展的最前沿,但是隨之而來暴增的軍費開支令政府頭疼不已。
造船倒是好說,但養船着實不易;這和買車容易養車難一個道理。
一般來說,一條軍艦一年的全部費用,包括人員,燃料,維檢等等大約是軍艦造價的三分之一至一半。
到1905年的時候,隨着一大票戰列艦的入役,德國海軍已經很有點吃不消;當然女王家雖然財大氣粗,可是布爾戰爭后財政捉襟見肘,加上海軍還保持着兩強標準,德國每開工一條新船,英國就要開工兩條予以回應,因此也是苦不堪言。
在這種情況下,《英德海軍軍備條約》不僅可以安撫女王(雖然已經作古)那顆受傷的心,更重要的是,威廉可以把有限的軍費更多的轉移到具有戰略意義的國防項目上,比如促進坦克和潛艇的研製,陸軍重炮的列裝,非洲殖民軍和要塞的建設,戰略資源的收集和儲備等等。
出於技術、戰術以及財政方面的考慮,在威廉的授意下,德國海軍在1905-1911年間平均每兩年開工一條戰列艦,而同期的英國則平均每年開工一條。德國人的“知趣”讓英國感到滿意,直到1912年這一默契被德國的“新思維”造艦計劃所打破。(未完待續)
ps:中間停更了很長時間,對不住大家。一方面是有生活上的事情要打理,另一方面是思路有些舉棋不定,經過認真考慮,現在對未來的戰爭態勢有了較好的把握,開始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