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十年(二)

第二百一十八章 十年(二)

德國政局在布爾戰爭結束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06年發生了一次較大的變動,瓦德西首相在年初因身體原因辭去首相職務,並在六個月之後因病逝世。

普魯士保守黨希望推舉內政大臣薩姆索諾夫繼任首相,不過,這只是暫時的過渡性安排。新首相人選中在國內呼聲最高的有兩個人,一個就是長期擔任外交大臣的比洛,另一個則是剛剛從陸軍退役的戈爾茨將軍。

比洛以充沛的精力不僅把份內的工作幹得有聲有色,而且他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的手段十分高明(這是德國外交部的傳統)。1904年時候,他利用赫伯特的一次失誤將後者擠兌下台,當時赫伯特已經六十多歲,他本人在年齡大了之後,酗酒的毛病有增無減,而且對於政治越來越缺乏敏感性,在這種情況下,威廉批准了赫伯特的辭呈。

比洛以他瀟洒的外表,出眾的才華,在議會各個黨派中都擁有很高的人望,在帝國議會各主要黨派均無法形成多數的情況下,他在當時似乎是唯一一個還可以協調各黨派,使議會能夠有效工作的人。

所以,瓦德西首相在彌留之際,第三次向威廉表達了希望比洛接替他出任新的帝國首相。不過,威廉還是沒有點頭答應。

他的理由只有一個,比洛不懂軍事,而且也沒有能力壓制軍方對政治的干預。而只有從軍隊中選出一個人,如同十年前的瓦德西一樣。才有可能將德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團結起來,不至於使之脫節。

在威廉看來,德國的外界環境依然很危險,任何一絲星火都可能打破歐洲脆弱的平靜,一旦英法就某個問題達成對德國的一致行動,那麼一場大戰可能就在所難免了。

在這種情況下,威廉竭力推動頗有些政治能量的退役陸軍上將戈爾茨將軍出任新首相。

不過事情並不順利,支持比洛的政黨在選舉人票上擁有較大的優勢,這使得戈爾茨根本無法獲得議會的提名。為此,威廉先是向比洛做工作。希望他放棄競選。比洛回答道:“請陛下一定要尊重我的人格。”

“如果你覺得你擁有媲美俾斯麥的才能,能夠駕馭得了那些蠻橫的將軍們,那麼你就去競選,否則就老老實實的做你的外交大臣。在我能夠遇見的未來。一場比三十年戰爭還要殘酷的浩劫正等着我們。而你顯然不具備在戰爭期間協調全國力量的能力。”

對於威廉的警告。比洛顯然不以為意,甚至有些惱火。從小就是天之驕子,成年後事業一番風順的比洛從未遇到過什麼挫折。而且他本人虛榮心很強,根本聽不進威廉的建議。而且即使認同威廉的看法,以他自負的性格來說,也是不願承認自己的在內政方面的短板的。

當議會宣佈推舉比洛為新首相后,威廉頗有些心灰意冷,不過他知道現在不是妥協的時候,他果斷宣佈解散議會,然後任命戈爾茨為新首相,並宣佈如果新一屆議會不接受戈爾茨擔任首相,那麼就再次解散重新選舉,直到能選出一個能夠接受的議會。

按照普魯士憲法,國王的確有這個權力,而根據歷史的經驗,當國王動用這一權力時,往往意味着大變局的來臨。比如在1848和1861年的兩次,前者迎來了革命,後者迎來了戰爭。

新一屆議會對於威廉的任命依然採取不配合的態度,這導致政府的預算遲遲無法通過,一般遇到這種情況,首相在協調無效的情況下只能宣佈辭職,否則政府就難以開展工作。

這場政治危機最終是靠着威廉在議會發表的一番聲淚具下的演講得到圓滿解決。“我和比洛私人關係良好,十年來,我的每次出訪都是由他陪同,我對他的信任始終如一,但是想在的德國需要的是一位怎樣的首相?他應該具備怎樣的才華和能力?45年前,當俾斯麥站在這個檯子上講話的時候,普魯士面臨怎樣的國際形勢,為了達成德意志的統一他又做了些什麼?想必這些往事大家都是了解的。現如今,我們的國際形勢依然並不太平,一位深受軍隊愛戴的首相,一位能夠帶領我們走向勝利的首相才是我們保持現下和平局面的最大保證。”

“十幾年來,我在波茨坦近乎苦行的生活從未向世人提起,那麼今天我就告訴你們,這個世界對於我來說早已沒有任何吸引力,唯一支撐我生存下去的理由只有一個:在我的有生之年,盡最大努力捍衛德國的文明、榮譽和財富,並為我們的子孫後輩創下一片足夠他們生存繁衍的土地,獲取我們的民族賴以發展和繁榮的資源。為此而已。”

“現在擺在你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就是尊重我決定,承認戈爾茨首相的政府,那麼我還繼續是你們的國王;另外一條就是,你們堅持你們的意見,那麼我將不得不放棄我作為國王的義務,從此德國將成為英國式的議會制國家。”

……

威廉的演講在德國乃至國際引起了軒然大波,不過德國的新聞界和知識界普遍傾向於支持國王而反對議會,用一位著名政治評論家的話說: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一個原則問題。我們已經失去了上帝,不能再失去國王,否則這日子真沒法過了。

說這句話的語境是在《尼采全集》剛剛出版的情況下,尼採在1898年逝世后,他的妹妹經過幾年的工作,把遺稿整理好的遺稿統一交給瑞士的巴塞爾大學出版,歐洲學術界隨即掀起了一陣尼采熱。

對於從小就生活在哲學和宗教氛圍濃厚的德國人來說,上帝便是一個人生命的全部,尤其對於南德地區的天主教徒更是如此。所以當尼采發出上帝已經死了的疾呼,人們不禁要問,上帝已經死了,人類何以維生?

幸好,我們還有國王,所以如果國王再沒有了,這日子真就沒法過了。(從終極的意義考慮,人類的生命是沒有意義的,他往往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叔本華語),但是上帝的出現為這種無意義的生命賦予了意義。彼岸才是我們生命的終點。在世紀之交由於各種學術思潮的出現,比如社會達爾文思想,使得人們對上帝開始懷疑,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尼采發出上帝死了的疾呼,他的意思是人們自己放棄了上帝,這將不可避免的走入虛無主義的死胡同。基督教和神學類似中國的佛教和佛學的關係,其實是兩碼事。)

在輿論的壓力下,議會各個派別均發表公告,表示承認威廉國王對戈爾茨首相的任命是有效的。

戈爾茨上任後果然沒有讓威廉失望,他發揚了德國的鐵血精神,在非洲進行了大規模武裝拓殖,將數百萬不願被改造的非洲人驅逐到沙漠或者叢林之中,此舉使得德國在非洲的種植園和牧場面積都擴大了兩倍以上。由於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德國前往非洲的移民大幅增加,到1913年,德國在非洲的白人人口突破二十萬,殖民地和德國本土的貿易額佔到了德國全部海外貿易的8.5%,比十年前增長了十倍。

在當年德國進口的價值3億馬克的植物油料中,有四分之三來自德屬西非,此外,德屬西非還解決了帝國全部的可可需求,埃塞俄比亞則提供了全部的煙草和一半的咖啡來源。

乍得南部和赤道非洲北部的棉花產區迅速擴大,加上品種的改良,使得1913年,德國棉花自給率首次突破了50%,另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棉花被直接出口到意大利地區和奧地利境內。從喀麥隆至利比亞的大鐵路在1910年正式通車,這條聯通大西洋和地中海的鐵路,將德屬西非腹地的豐富農產品以及錫礦和鋁土礦通過鐵路運往利比亞沿海的港口,再從那裏被分散轉運至歐洲各國。

1904年,阿根廷政府公開拍賣部分外國資本和大地產者所擁有的土地,由於只允許阿根廷人出資購買,而且對單人購買的數量做了嚴格限制,因此國際資本很難介入。最終,已經在胡胡伊定居多年,並加入了阿根廷國籍的為數不少的德國人在德國政府的安排下,以很低廉的價格購買下了分佈在阿根廷各地的小塊地產,這些土地在隨後被用於安置德國的天主教移民。這些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祖籍波美拉尼亞的波蘭人,由於購買價格便宜,因此政府即使只微博的租金依然是穩賺不賠的買賣,而波蘭人也因為獲得大片良田而樂於前往南美定居。

向阿根廷的移民工作進行了六年,期間大約有30萬波蘭人和10萬名南部的天主教徒移民阿根廷,這一變化的直接後果就是德國東部的波蘭人數量直線下降,已經很難成為一個獨立的族群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八章 十年(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