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和談(下)
出於對格雷的信任,或者說威廉知道格雷是一個懂得並且遵守遊戲規則的人,所以談判進行的十分迅速。
布爾人的主要利益訴求在於獨立並獲得出海口,英國的主要目標是獲得蘭德金礦所在的約翰內斯堡周邊地區,葡萄牙的主要目標則是消滅林**王國,收回德拉瓜灣地區,至於德國,威廉初步計劃以支持葡萄牙收回德拉瓜灣為條件,換取該國在太平洋、大西洋或者非洲的某一塊殖民地。
經過三天時間的談判,威廉和格雷基本敲定了各方的利益分配的細節。
英國方面,首先英國承認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為主權完全獨立之國家;其次,英國同意將隸屬於納塔爾殖民地的斯威士蘭黑人酋長國交由德蘭士瓦和奧蘭治組成的布爾聯邦“保護”;第三,英國獲得面積約一千平方公里的約翰內斯堡飛地。
布爾人方面,雖然獲得出海口的願望沒有達成,但是收穫的利益還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布爾人取得了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完全獨立的地位,從此和英國國王再無半毛錢關係;其次,布爾聯邦獲得了免稅從德拉瓜灣進出口貨物的權力;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雖然要求英國人割讓納塔爾北部地區的條件被拒絕,但是英國同意將曾經由布爾人佔據,后又被英國收回的斯威士蘭酋長國交給布爾人管理,或者說布爾人兼并了斯威士蘭;第四點雖然不是什麼收穫。但也絕非毫無好處,即布爾聯邦將約翰內斯堡割讓給英國,不過在蘭德金礦的開採期內,英國政府必須每年向布爾人聯邦支付300萬英鎊的“黃金過境特別稅”,作為對布爾人失去這一重要財源的補償。
如果約翰內斯堡還留在布爾人手上,那麼德蘭士瓦政府每年可以從金礦撈取大約400萬英鎊的稅收,隨着金礦開採規模的擴大,這個數字還會獲得較大的增長。不過,“當上帝給了你左手,就不要再去索取右手”朱伯特如此勸說自己的同胞們。他認為既然布爾人獨立的目標已經達到。並且以約翰內斯堡換取了面積大十倍的斯威士蘭,那麼英國人答應給予的這300萬英鎊完全是意外之財,理應感到滿足。在他看來,黃金只能為國家帶來災難。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才能使人的心靈更加接近上帝。
要知道。布爾人的祖先都是一些無比虔誠的胡格諾教徒。他們中很多人為了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放棄了在舊世界的全部財產、榮譽和社會地位,並冒着生命危險遠涉重洋,來到南非這片“新大陸”。
他們將自己的信仰作為生命的終極目標。並由於這個原因,使得恪守清規戒律的宗教傳統一代代傳承下來——布爾人相比在南非淘金的英國人,是真真正正的基督徒。
葡萄牙人如願以償的收回了德拉瓜灣地區,至於被犧牲的盟友林**王國,布爾人並沒有感到絲毫的內疚,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黑人是不屬於文明世界的。
至於德國所獲得的補償,首先,馬弗京至約翰內斯堡的支線鐵路的50%的份額是屬於德國,剩餘的50%屬於英國;其次,葡萄牙同意將葡屬剛果和亞速爾群島西端的兩個小島送給德國,以示感謝。
本來德國最希望獲得葡萄牙在中大西洋,距離直布羅陀不算太遠的佛得角群島,因為該群島處於德國-西非的必經航道上,同時距離直布羅陀海峽較近,不僅對於改善德國商船在大西洋上的航行補給有相當的積極意義,而且德國海軍以此為基地將可以隨時出現在直布羅陀海峽,戰略價值極高。
也正是由於佛得角群島位置過於敏感,因此招致英國方面的極力反對,經過反覆妥協,德國最終獲取了亞速爾群島西端的弗洛雷斯和科爾武兩個小島。
至於葡屬剛果,也就是卡賓達地區,面積只有七千多平方公里,對於在黑非洲擁有數百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德國來說,這一點地盤連開胃菜都算不上。不過由於葡屬剛果和葡屬安哥拉本土隔着比屬剛果的領土,但是卻和德國新近獲得的原法屬剛果接壤,所以葡萄牙政府倒也樂得將這一小片飛地作為“棄子”送給德國。
1903年初,四國代表在巴黎簽署了《南非條約》。所謂《南非條約》是一組條約的總稱,包括了英布之間的《斯威士蘭-約翰內斯堡條約》,以及葡萄牙和布爾人之間的《德拉瓜鐵路專約》,以及德國和葡萄牙之間的《卡賓達租讓條約》等。
隨着條約的簽署,和平再次降臨到南非,至於被布爾人拋棄的林**王國,其國王被流放到英國的傳統流放地百慕達群島,這個王國的歷史便徹底終結了。
戰後,布爾聯邦在德國財政專家的幫助下重新制訂了政府稅收和財政計劃,並就償還戰爭期間的從德國的貸款做了安排。
到戰爭結束時,布爾人從德國銀行的貸款總計已經達到4億馬克,這些貸款年息5厘,雖然不高,但是精明的貼現公司在放款的時候是扣10點的,也就是貸款1億馬克,貼現公司實際支付只有9000萬,那1000萬直接扣下。當時比較通行的是扣3點,最多5點,不過貼現公司知道布爾人着急用錢,而且全世界也沒有哪家銀行敢貸給他們,所以就大大方方的做了一把奸商。
按照規劃,布爾聯邦的全部收入來自於英國政府支付的每年300萬英鎊過境稅,這筆錢中的三分之一剛好用于歸還德國貸款的利息,另外的三分之二用于軍費的支出。雖然戰爭已經結束,但是布爾人深知,只有保持強有力的軍事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守護和平而安寧的生活。
協議簽署后,被戰爭搞得心力交瘁灰頭土臉的貝爾福首相宣佈內閣總辭職,並解散議會重新選舉。在這次選舉中,保守黨正式分裂為溫和派和帝國派,前者議員中大部分投入自由黨陣營。
格雷依靠外交上的成就獲得極高的威望,畢竟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還能為英國拿到約翰內斯堡算得上大功一件。選舉結束后,自由黨獲得了超過三分之二的選票,於是格雷以自由黨黨首的身份出任英國新首相。
貝爾福離開政壇后,張伯倫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保守黨黨魁,但是分裂的保守黨再也沒有力量挑戰自由黨在議會的多數地位。所以,約瑟夫-張伯倫直到十年後退出政壇都未能成為英國首相,不過他還有兩個好兒子,可以幫他圓上這個夢想。
格雷上任后,延續了對德的靈活務實的外交策略,在貿易和關稅方面,他沒有修改自1902年生效的帝國特惠制,這項制度給於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穀物在英國的特別優惠待遇,同時英國的製成品在上述兩個地區也享有比其他國家略低一些的關稅。
不過好在對德國的影響不大,因為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兩地都是美國工業品的勢力範圍,德國在該地區的市場份額遠小於美國。
至於德國在其他英屬殖民地的貿易損失也不太明顯,而且布爾戰爭期間,英國經濟包括航運業在內受到很大影響,坊間盛傳的德國對英開戰的言論使得英國商船的保險費陡然升高,德國航運業規模相對較小,而且比較集中的控制在幾個大的卡特爾組織,所以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擴大了對遠東地區的貿易,一些英國殖民地的商品也開始交給德國商船運往歐洲。此外,德國工業品在世界市場範圍內開始大幅度領先英國,兩年的戰爭對英國工業的生產和出口都造成了難以挽回的不利影響。
以此為契機,德國經濟的增長率猶如上緊的發條,怦然轉動,將英法等歐洲國家遠遠甩在後面,並超過了美國。高達8%的年度經濟增長率已經和日本這樣的體量極小的新興工業國幾乎不相上下了。
總體而言,英國新政府的工作重點開始轉向國內,教育改革、亞洲勞工、城市規劃等等事務都已經到了矛盾爆發的臨界點,由不得不下功夫整頓。
英德兩國繼續維持着表明上的良好關係,但是在格雷的內心深處已經儼然把德國作為英國的頭號敵人而且幾乎是雷打不動的,因為沒有任何國家的對英國的造成的威脅以及對英國挑釁達到德國在布爾戰爭期間的程度。
只不過,德國的國家實力保證了其在歐洲範圍內的強勢地位。這就如同歷史上一戰前的三十年裏,英國在歐洲的強勢地位一樣,法德兩國由於缺乏基本的信任,因此在面對英國的壓迫時,總是無奈的給於讓步。
本位面,雖然法國在德國的支持下,獲得了外交上的最大利益,但是德國因為有法國的牽制而對英國形成某種壓制,使得在比如布爾戰爭這麼重大的問題上,英國再也不敢以開戰相要挾。(未完待續。。)